地名:壩陵橋街道 | 隸屬:杏花嶺區(qū) |
區(qū)劃代碼:140107005 | 代碼前6位:140107 |
行政區(qū)域:山西省 |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晉A |
長途區(qū)號:0351 | 郵政編碼:030000 |
下轄地區(qū):8個社區(qū)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小東門社區(qū) | ~003 | 主城區(qū) | 小東門,因東通明太原城門小東門得名。1961年,小東門居民委員會屬壩陵橋公社;1979年公社改街道,屬壩陵橋街道;2001年居委會改制,為小東門社區(qū)居…[詳細] |
新開巷社區(qū) | ~004 | 主城區(qū) | 因轄區(qū)新開巷得名。解放前為一片荒草地,緊靠東城墻根。1951年開拓街巷,得名新開巷。后山西機器廠在此擴建新廠、增建宿舍,街巷按方位分別取名新開北巷、新…[詳細] |
壩陵南街社區(qū) | ~005 | 主城區(qū) | 因轄壩陵南街而得名。名稱源于“壩陵橋”。壩陵橋名稱來歷一:明代,此地原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明晉王府,雨季東山水直瀉城東。為防水患…[詳細] |
五一路北社區(qū) | ~006 | 主城區(qū) | 因五一路北段貫穿轄區(qū)而得名。五一路,以“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縮寫“五一”命名,寓意勞動人民當家做主之意![詳細] |
壩陵北街社區(qū) | ~007 | 主城區(qū) | 因轄壩陵北街而得名。名稱源于“壩陵橋”。壩陵橋名稱來歷一:明代,此地原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明晉王府,雨季東山水直瀉城東。為防水患…[詳細] |
綠苑社區(qū) | ~008 | 主城區(qū) | 原為小東門社區(qū)管轄區(qū)。建成綠緣小區(qū)后,2007年8月,成立綠苑社區(qū)居民委員會![詳細] |
北大街東社區(qū) | ~009 | 主城區(qū) | 因轄區(qū)位于北大街東段而得名。北大街是1982年6月正式命名的,它與解放路交錯的路口一帶,是太原舊城的北城門,俗稱大北門,曾名鎮(zhèn)遠門。據(jù)《陽曲縣志》載圖…[詳細] |
小北關(guān)社區(qū) | ~010 | 主城區(qū) | 小北關(guān),位于明太原城拱極門(即小北門)外,門內(nèi)稱街,門外為關(guān),故稱小北關(guān)。…[詳細] |
地名由來:
明代,此地原是荒草野地,地勢由北向南逐漸低下,北面高于明晉王府,雨季東山水直瀉城東。為防水患,挖壕筑壩,以保王城。壩外一片荒野,王府官員死后,陵墓皆建于壩外。壩上有橋,通往王府后宰門,故稱該地為壩陵橋。
基本介紹:
壩陵橋地區(qū)東至建設(shè)路與職工新村接壤,西至三墻路與鼓樓、巨輪相鄰,南以新民中街為界與杏花嶺交界,北至北大街與巨輪相隔,轄區(qū)內(nèi)有13條大街,7條小街。轄區(qū)面積1.2平方公里,人口1.1萬戶3.9萬人,居民中60%以上是國有困難企業(yè)山西機器廠、山西機床廠、山西汽車制造廠、太原市面粉二廠的職工家屬。駐地單位主要有省軍區(qū)、太原大學(xué)、省婦幼保健院(兒童醫(yī)院)、市糧食局、市工業(yè)機械有限公司、山西機器制造有限公司、太原面粉二廠、市中醫(yī)醫(yī)院(中醫(yī)研究所)、杏花嶺公安分局、太原味精廠、東大盛世華庭等機關(guān)、企事業(yè)單位和私營企業(yè)十余個。街道下轄7個社區(qū)。機關(guān)在職職工32人,其中黨員26人,大專以上30人;內(nèi)設(shè)五辦兩所
文化旅游:
太原工程隊舊址位于杏花嶺區(qū)壩陵橋街道辦事處新開巷社區(qū)新開南巷27號,年代為民國。太原工程隊舊址為太原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侵華日軍軍部舊址位于杏花嶺區(qū)壩陵橋街道辦事處教場巷社區(qū),年代為1941年。侵華日軍軍部舊址為太原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民街東花園位于杏花嶺區(qū)壩陵橋街道辦事處新民北街49號,年代為民國。新民街東花園為太原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50年,屬太原市第二區(qū)。
1954年,屬北城區(qū)。
1960年,屬巨輪人民公社。
1961年,設(shè)立壩陵橋人民公社,屬北城區(qū)。
1979年1月,壩陵橋人民公社改為壩陵橋街道。
1997年5月,屬杏花嶺區(qū)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