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延水關鎮(zhèn) | 隸屬:延川縣 |
區(qū)劃代碼:610622102 | 代碼前6位:610622 |
行政區(qū)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陜J |
長途區(qū)號:0911 | 郵政編碼:716000 |
轄區(qū)面積:約13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06萬人 |
人口密度:7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25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馬家河社區(qū) | ~001 | 特殊區(qū)域 | 馬家河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3,為特殊區(qū)域![詳細] |
張家河村 | ~2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延水關村 | ~201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伏寺村 | ~203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石佛村 | ~205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前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前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詳細] |
新勝古村 | ~207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馮家塬村 | ~208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呼家塬村 | ~210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桑洼村 | ~212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前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前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詳細] |
馮家崖村 | ~215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賀家河村 | ~216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東村村 | ~217 | 村莊 | 東村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連溝村 | ~218 | 村莊 | 大連溝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孫家山村 | ~219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郝家千村 | ~222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馬家河村 | ~223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陳家河村 | ~224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寺河村 | ~225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前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前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詳細] |
貫頭村 | ~228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王家塬村 | ~229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古寺村 | ~232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玉龍塬村 | ~234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崾頭村 | ~236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李家千村 | ~238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中塬村 | ~240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前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前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詳細] |
李家河村 | ~243 | 村莊 | 晉時為臨河縣治,西魏為安人縣治,隋朝為吉萬縣治,唐貞觀三年(629)為宏風縣治,開元十四年(726)為延水縣治,宋熙寧八年(1075)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詳細] |
地名由來:
因境內有聞名遐邇的延水關古渡口而得名。
榮譽排行:
2018年12月,陜西省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延水關鎮(zhèn)為2018年度陜西省省級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基本介紹:
延水關鎮(zhèn)位于延川縣東南部25公里的黃河沿岸,轄23個行政村,62個自然村,73個村民小組,2726戶,總人口10598人,其中農業(yè)人口10238人。全鎮(zhèn)總土地面積134平方公里,紅棗面積5.6萬畝(農民人均近5.5畝),掛果面積達3萬畝。
特色經濟
1、紅棗產業(yè):延水關鎮(zhèn)地處黃河西岸,是紅棗最佳優(yōu)生區(qū),以盛產紅棗而馳名中外,被譽為“紅棗之鄉(xiāng)”。全鎮(zhèn)現有紅棗5.6萬畝,以駿棗、狗頭棗、木條棗為骨干品種,特別是狗頭棗馳名中外,金日成訪華時品嘗此棗后贊不絕口,隨為朝鮮引種300株。全鎮(zhèn)年產紅棗3000噸,產值1080萬元,農民僅此一項人均收入1000元,占到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
歷史沿革:
晉為臨河縣治。
西魏為安人縣治。
隋為吉萬縣治。
唐貞觀三年(629年),為宏風縣治。
唐開元十四年(726年),為延水縣治。
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撤縣降為鎮(zhèn),后改為永寧關。
明、清屬永庶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屬孝和里。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屬中區(qū)。
1949年2月,屬延水區(qū)。
1950年7月,屬五區(qū)。
1955年3月,屬張家河區(qū)。
1958年8月,成立張家河公社。
1984年6月,改設延水
區(qū)劃: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延水關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