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東市 > 化隆回族自治縣 > 昂思多鎮(zhèn)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昂思多鎮(zhèn)隸屬化隆回族自治縣
區(qū)劃代碼:632127105代碼前6位:632127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青
長途區(qū)號:0972 郵政編碼:810000
轄區(qū)面積:約83.9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1.1萬人
人口密度:131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32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昂思多社區(qū)~001鎮(zhèn)中心區(qū)
昂思多系藏語譯音:意為河谷上游,故名![詳細]
沙吾昂村~200鎮(zhèn)中心區(qū)
一、地理位置 沙吾昂村位于化隆縣中部,鎮(zhèn)政府所在地,是全鎮(zhèn)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村內有集鎮(zhèn)貿易中心,東接二塘鄉(xiāng),南接群科鎮(zhèn),西接扎巴鎮(zhèn),北接馬陰山![詳細]
陽坡村~201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清朝中期(約1736年),一戶許姓從民和遷居,因本村在陽山坡上,故名![詳細]
陰坡村~202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一、地理位置 陰坡村位于化隆縣中部,東接二塘鄉(xiāng),南接群科鎮(zhèn),西接扎巴鎮(zhèn),北接馬陰山。交通便利,平均海拔2600米,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且時空分布…[詳細]
紅一村~203村莊
元朝中期,從青海湖以西游牧遷居,附近人稱“俄卡哇”,后演變稱紅卡哇。紅卡哇系藏語譯音:意為雪域藏族,故名![詳細]
紅二村~204村莊
元朝中期,從青海湖以西游牧遷居,附近人稱“俄卡哇”,后演變稱紅卡哇,故名![詳細]
公拜嶺村~205村莊
清朝后期(1909年)從黑城、昂思多地區(qū)信仰拱拜教的穆斯林,在此山嶺修建了一座拱拜。公拜嶺:穆斯林朝拜的地方,故名。…[詳細]
關相口村~206村莊
明末該地有一座佛教寺院,清朝中期因內亂,寺院毀于兵火,故取名“貢雪”。后演變?yōu)殛P相口。1891年從黑城遷來幾戶回族聚居。系藏語譯音:意為寺院遺址![詳細]
尖巴昂村~207村莊
意為河灘之意,故名。解放前改稱為尖巴昂,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尖巴昂村民委員會![詳細]
尕吾塘村~208村莊
清朝前(約1090年),藏族牧民的草山,因居住在尕吾山根的平灘里。系藏語譯音:意為白山灘,故名![詳細]
拉昂村~209村莊
原屬尖扎十二部落(索慢江喜日措哇居尼)昂思多藏族下部4莊。意為牧畜圈,故名![詳細]
吾則塘村~210村莊
原屬拉昂村的牧圈,因草山退化遷至貴南。后從昂思多陰坡和陽坡遷居!拔釀t塘”原為“維則塘”藏語意為牛犢灘,故名![詳細]
梅加村~211村莊
清朝中期,從貴德縣梅加村遷居。遷居后仍用原名![詳細]
玉麥街村~212村莊
玉麥街系藏語譯音:意為半坡村,故名。玉麥街村民委員會:解放前改稱為玉麥蓋,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詳細]
雄村村~213村莊
雄村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若么嶺村~214村莊
若么嶺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香加嶺村~215村莊
系藏語譯音:意為北山頂,故名。解放前稱香加嶺村,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香加嶺村民委員會。…[詳細]
先群村~216村莊
系藏語譯音為意為文化之源,故名。解放前稱先群村,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先群村民委員會。…[詳細]
關沙村~217村莊
此地從前藏族聚居。因半山坡建有一座佛教寺院,故名關沙。民國十六年從黑城、群科遷居。關沙系藏語譯音:意為寺院遺址![詳細]
具乎扎村~218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清乾隆間,從甘肅東鄉(xiāng)遷居,因居住在一條沖溝兩邊,故名“具乎扎”![詳細]
公卜昂村~219村莊
清代末,塔爾寺一名僧在此修行,后人們借用塔爾寺名(公本),后演變?yōu)椤肮及骸薄!?a href=/qinghai/hualonghuizuzizhixian_angsiduozhen_gongboangcun.html class=blue>[詳細]
尕么甫村~220村莊
1728年,有一活佛名叫”尕爾木歐”,在此一山洞修行,后演變?yōu)殒芈楦。后從甘肅河州遷來張、安兩姓定居。居民定居后稱尕麻甫村![詳細]
河灘莊村~221村莊
元末從尖扎昂拉地區(qū)部分藏族游牧至此。后隨人口增長,棄牧轉農。河灘邊上的莊子,故名。…[詳細]
爾尕昂村~222村莊
元朝初,從尖扎遷居,民國三十年從朱家灣,樂都縣(卓倉)遷來數(shù)戶。系藏語譯音:意為大山溝,故名![詳細]
尕什加村~223村莊
元朝末期,科卻百戶管轄。后從樂都、民和遷來張、董兩姓、又從甘肅河州遷來幾戶合居,故名![詳細]
山卡拉村~224村莊
村北山型似石像而名。山卡拉村民委員會:解放初稱“桑給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屬洛忙大隊管轄,1968年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詳細]
德加村~225村莊
明代永樂年間,此地建一佛教寺院,寺主活佛名叫德加![詳細]
扎浪灘村~226村莊
原屬藏族牧民的草山,因雜草叢生,故名“扎讓堂”。清末從牙什扎、循化街子遷居。當?shù)卮迕穸ň雍蠓Q扎浪灘![詳細]
洛忙村~227村莊
“洛”正音為“樓”,綿羊之意,“忙”意為多,統(tǒng)稱為綿羊較多,故名。…[詳細]
牙什扎村~228村莊
系藏語譯音:意為上山根,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昂思多鎮(zhèn)牙什扎村民委員會![詳細]
五道嶺村~229村莊
五道嶺:五座小山丘而命名。解放后成立拉曲鄉(xiāng)五道嶺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五道嶺村民委員會![詳細]
寺臺村~230村莊
1958年宗教改革后,從陰坡,陽坡遷居,本村與直合龍寺相鄰,故名寺臺。居民定居后稱寺臺村![詳細]
白土莊村~231村莊
因本村山色由白土構成,故名。解放初成立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稱為白土莊村民委員會。…[詳細]

地名由來:

“昂思多”系藏語,意為河谷上游。

基本介紹:

昂思多鄉(xiāng)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面積83.9平方千米。轄具乎扎、公拜嶺、陽坡、陰坡、沙吾昂、尖巴昂、紅卡哇一、紅卡哇二、梅加、關沙、關相口、玉麥街、先群、香加嶺、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則塘、若麻嶺19個村委會。民國時為昂思多鎮(zhèn),1950年設昂思多鄉(xiāng),1956年改設昂思多鎮(zhèn),1958年與德加鄉(xiāng)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復設昂思多鄉(xiāng)。

歷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前,為藏族昂思多族部落居住地。

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昂思多鎮(zhèn)一帶有昂思多莊、黃卡哇莊、梅加莊。

民國時期,為昂思多鎮(zhèn)。

1950年,設昂思多鄉(xiāng)。

1956年,昂思多鄉(xiāng)改設昂思多鎮(zhèn)。

1958年,與德加鄉(xiāng)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

1984年,昂思多公社復改為昂思多鄉(xiāng)。

2001年,撤銷昂思多鄉(xiāng),設立昂思多鎮(zhèn)。


以下地名與昂思多鎮(zhèn)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