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 > 宜興市旅游

宜興古橋梁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宜興古橋梁
宜興古橋梁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茭瀆橋,在宜興市新莊街道茭瀆村。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茭瀆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1917年重修。橋下拱券內(nèi)有明成化、嘉靖橋鉻銘各一塊。茭瀆橋為單孔石拱橋,由青石、陽山石、花崗石混砌,南北走向(南偏西35°),南北各有石階14級。橋全長14.70米,中寬2.40米,堍寬3.10米,坡度12°。橋孔凈跨5.25米,矢高2.85米,南北兩端老街長約百米,依舊保持著明清建筑風格,與茭瀆橋融為一體,環(huán)境古樸協(xié)調(diào)。

大浦橋,位于宜興市丁蜀鎮(zhèn)大浦老街北端,跨大浦港(又稱樓瀆港)。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浦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光緒年間再修,橋拱內(nèi)有明成化、清康熙修橋碑銘各一塊。大浦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7.2米,中寬2.7米,堍寬3.1米。南北向,南坡有石階28級,北坡為33級。青石、花崗石、陽山石混砌。青石望柱,柱頭上端刻蓮瓣紋,花崗石長條形護欄。橋兩側(cè)長系石頭上刻浮雕蓮花紋,刻工十分精美。橋孔凈跨8米,矢高3.8米。

東倉橋,位于宜城街道東風巷(舊稱“東域里”),橫跨于舊城河上,1985年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倉橋始建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由縣尉趙汝邁發(fā)起興建。明代重建,清咸豐年間重修,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又遭日寇破壞,抗戰(zhàn)勝利后才修復。1997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又對橋面、護攔等進行了整修。東倉橋系單孔石拱橋,主體建筑仍為明代風格,由花崗石、青石混合構(gòu)筑,橋長30米,頂寬3.60米,堍寬4.70米,橋欄高0.75米。東西向(南偏西28°)。凈跨8.30米,矢高5.50米。南坡臺階28級,北坡34級,其中12級臺階在199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現(xiàn)改為水泥臺階。坡度16°。橋南堍與東風巷明清老街相連。

新橋,在宜興市新街鎮(zhèn)東約1公里,寧杭高速公路東側(cè)。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橋建于明代,為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偏南17°),兩側(cè)各有石階30級。青石質(zhì),券石及橋面車道為花崗石質(zhì),橋兩側(cè)長系石兩端雕刻龍首。橋長31.30米,中寬3.95米,東堍寬5.20米,西堍寬5.55米。橋孔凈跨8米,矢高4.30米。坡度14°。

步龍橋,在宜興市西渚鎮(zhèn)元上巷里村。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相傳有真龍?zhí)熳訌臉蛏辖?jīng)過,故名。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步龍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西33°),青石砌筑,欄桿為4柱5節(jié),柱頂刻蓮花紋。橋長19米,中寬3.30米,堍寬3.70米,坡度14°。橋孔凈跨4.60米,矢高3.55米。橋下券石內(nèi)嵌修橋碑銘,陰刻“步龍橋”三字,銘文為:步龍橋,為首、任玉圭、任玉瑜、任宙風、任從三。萬歷元年孟春吉旦造。

延伸閱讀:

·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趙伯先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