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譚垴村 | 隸屬:鄢城街道 |
區(qū)劃代碼:420684001201 | 代碼前6位:420684 |
行政區(qū)域:湖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鄂F |
長途區(qū)號:0710 | 郵政編碼:441000 |
城鄉(xiāng)分類: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分類代碼:112 |
地名由來:
唐宋時期,此處經常鬧水災,因其水流湍急,將村落旁沖成潭,沙土溢出,在南邊逐漸淤成灘垴,故名“湍灘垴”,建村時用作村名,后訛稱”譚垴。此處亦為古戰(zhàn)場,據《宜城縣志》記載,南宋時期,元軍南犯中原,“(宋咸淳)七年,元阿術率阿剌罕等與范文虎戰(zhàn)于湍灘,敗之……”(《元史·世祖紀》)“湍灘垴在縣東南十里,元阿術與范文虎戰(zhàn)于湍灘即此。”。
基本介紹:
譚垴村是湖北省襄陽市宜城市鄢城街道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2,為城鄉(xiāng)結合區(qū)。區(qū)劃代碼為42068400120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420684。郵政編碼為441000,長途電話區(qū)號為0710 ,車牌號碼為鄂F。譚垴村與白廟社區(qū)、南河村、燕京社區(qū)、郾子臺社區(qū)、木渠村、漢江路社區(qū)、周崗村、望江路社區(qū)、東街社區(qū)、紫蓋山社區(qū)、前進路社區(qū)、鯉魚湖社區(qū)、龍門路社區(qū)、陸公堤社區(qū)相鄰。
歷史沿革:
1912年,先后屬于城廂區(qū)和城廂鄉(xiāng);1945年3月,屬自忠縣城廂鄉(xiāng)第六保。
;1949年1月,宜城全境解放,屬荊鐘宜縣城廂區(qū)譚垴行政村;5月恢復宜城縣建制,屬宜城縣城廂區(qū);1950年4月,屬第一區(qū)城廂鄉(xiāng);1956年2月實行農業(yè)合作化,名東方紅二社,屬龍頭鄉(xiāng);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更名為譚垴大隊,屬官堰公社,龍頭戰(zhàn)斗營。
;1959年9月,屬龍頭管理區(qū);1961年4月屬龍頭公社;1968年5月文
周邊相關:
譚垴村附近有張自忠將軍紀念園景區(qū)、宜城市博物館、張自忠紀念館、長渠、鄂豫邊區(qū)革命紀念館、楚皇城城址展示館等旅游景點,有流水西瓜、宜城米、宜城松花皮蛋、宜城板鴨、宜城盤鱔、宜城大蝦等特產,有趕象、襄陽花鼓戲、舞蹈《老背少》、宜城蘭花筒、漢江磨調、趕飛蛾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