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西域三十六國就有婼羌、鄯善、且末、小宛、山國、倉頭、渠犁、焉耆、危須、烏壘、樓蘭等國地。
西漢太初四年(前101),漢朝在西域設(shè)“使者校尉”,在今庫爾勒、輪臺(tái)一帶屯田。
神爵三年(前59),西漢政府在烏壘(今輪臺(tái)縣境)設(shè)西域都護(hù)府,治理西域全境。
魏晉時(shí)設(shè)西域長史于樓蘭以統(tǒng)之。
北魏在北部設(shè)焉耆鎮(zhèn),南部設(shè)西戎校尉府于鄯善鎮(zhèn)(今若羌附近),隋在南部設(shè)鄯善郡和且末郡。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置焉耆都督府,南部屬沙州。
北宋分屬西州回鶻及于闐。
南宋歸西遼。
元屬別失八里行尚書省。
明正德九年(1514),賽德汗建立葉爾羌汗國,州境受其統(tǒng)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置喀喇沙爾辦事大臣。
“絲綢之路”南道的卡墻(今且末縣)、卡克里克(今若羌縣)隸屬于闐辦事大臣管轄。
乾隆三十六年(1771),蒙古土爾扈特及和碩特部回歸祖國,安置土爾扈特南路四旗、和碩特中路三旗游牧于珠勒都斯等地,由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兼轄,伊犁將軍節(jié)制。
光緒八年(1882)設(shè)喀喇沙爾直隸廳,光緒二十四年(1898)升為焉耆府,先后管轄新平(今尉犁)、若羌、輪臺(tái)三縣隸阿克蘇道。
1920年,另設(shè)焉耆道。
1928年,改置焉耆行政區(qū),行政長駐焉耆。
1943年改為焉耆督察專區(qū)。
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專員公署,轄焉耆、輪臺(tái)、和靖、庫爾勒、和碩、尉犁、婼羌、且末8縣,專署駐焉耆縣。
1954年6月23日,撤銷焉者專署,成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焉耆、和靖、和碩3縣)和庫爾勒專署(轄庫爾勒、輪臺(tái)、尉犁、婼羌、且末5縣)。
1960年12月,庫爾勒專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政府由焉耆遷址庫爾勒。
1970年4月,設(shè)置博湖縣。
1979年10月,成立庫爾勒市。
1984年4月,將庫爾勒縣并入庫爾勒市。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庫爾勒市、輪臺(tái)縣、尉犁縣、若羌縣、且末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靜縣、和碩縣、博湖縣八縣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