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漳州市 > 東山縣旅游

東山縣文物古跡介紹

東山關帝廟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東山關帝廟,是全國四大關帝廟之一,1996年12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山關帝廟的建筑結構相當精巧。它的廟門為牌樓式,稱“太子亭”,由六根圓石柱頂托著數百支縱橫交錯、承力均勻的斗拱,捧著一座宮殿式樓亭,亭上有各種獨具閩南地方藝術特色的彩瓷剪貼雕,造型生動,千姿百態(tài),流光溢彩。關帝廟內回廊廂房、丹墀龍陛,華表僧舍,建筑工藝精湛。廟內存有多方石碑刻、柱礎、銅鐘、香爐等珍貴文物,其中的金木雕、石雕更是琳瑯滿目、栩栩如生,乃珍中之珍,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東山關帝廟還是臺灣及東南亞眾多關帝廟的香緣祖廟,每年均有眾多的關帝信徒到東山關帝廟追源謁祖、朝圣觀光。東山關帝廟成了兩岸民間交流的一道橋梁。門票信息:包含在風動石景區(qū)的45元門票內詳細地址:漳州市……[詳細]
2、銅山古城
銅山古城
  在東山島東北部,有一片寬闊的海域,是東山港的出口,進出東山的漁船、商船、貨船、游輪都要從這片海域經過。因此,該海域也成為東山的咽喉要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該海域與東山主島相連接處,是一片巨大的海濱礁石群,怪石嶙峋,各具情態(tài),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層雪浪花,引人入勝,是天然的海蝕地貌奇觀。礁石群上,防風抗沙耐堿的木麻黃、相思樹等樹木,蔥蘢滴翠,郁郁蓊蓊。在綠樹叢中,一條蜿蜒巨龍,起伏出沒,連綿不絕,雄距在東海之濱,保衛(wèi)著東山安寧,這就是閩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銅山古城。銅山古城建于明朝。據《銅山志》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騷擾,派江夏侯周德興到銅山,選擇險要之地,征調云霄、詔安、漳浦等地民工,臨海砌石,環(huán)山筑城。銅山古城建筑完工后,在此建置銅山水寨,設福船、哨船、……[詳細]
東山天后宮
  天后宮坐落在東山島最南端的漁村---宮前村。從縣城西埔驅車沿西陳公路15公里即到。 天后宮坐東朝西,背靠青山,面臨宮前灣,是明崇禎年間從湄洲媽祖廟分靈而建的媽祖宮。宮為單進,左旁有配殿護臨,為明代建筑風格。宮內供奉媽祖神像,懸掛一塊綠底金字御牌匾,《康熙敕封橫榜文》,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立。宮內楹上還有三幅對聯(lián):“圣德如天萬里風波寧海國,母儀稱后千秋俎豆奠湄洲”;“系出湄洲吸月吞江靖海宇,祠鎮(zhèn)陵島慈云法雨澤群黎”;“赫赫楊休倪天之妹,穰穰降福在水之湄”,頌揚媽祖“護國庇民”的功德。 廟有靈則名,天后宮這座古老的小寺廟,這所以名聞遐邇,游人香客絡繹不絕,原因在有傳說中媽祖的“靈圣”。據載:清帝康熙二十一年(1687年),為征剿收復統(tǒng)一臺灣,命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將軍率領水師四萬之眾,到東……[詳細]
4、東山碑廊
東山碑廊
  東山碑廊位于東山風動石、關帝廟與古城墻之間的一片坡地。古城北門內有一岔路通往蓮花池。在這條林中小路的中段兩側,一高一低面對面矗立著兩座石碑坊,低的為“民俗角”入口,高的便是碑廊的入口。拾階而上,過了碑坊,只見一道長長的碑墻,順著山勢,緩緩而上,雪白的墻上,鑲嵌著一方方泛著青光的古碑。碑墻每隔一段鑿開或方或圓的門洞,兩面墻腳均以青石板鋪就平整光滑的廊道,可雙面觀賞古碑,又顯空靈開朗。墻頭仿懸山屋頂式樣,飾以碧綠琉璃瓦,在太陽底下,流光溢彩。碑墻的延伸,或挺然獨立,或依傍大石,或緊貼巖壁,在那片坡地上圈出一個近似方形的園子。園內巧妙利用山坡地勢,修整出若干個臺地,有高有低,錯落有致,曲徑臺階,上上下下,通達其間。臺地上綠草如茵,草地上保留著自然的山石,點綴著雜色花木。園內北端一棵年青的榕樹傲立,……[詳細]
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
  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位于東山縣西埔鎮(zhèn)石壇村后的石壇埔,距縣城西埔2里多,建于1953年,是省政府公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山保衛(wèi)戰(zhàn)是國共兩黨在大陸的最后一次戰(zhàn)役。1953年7月16日,--民黨當局為了策應美國的侵朝戰(zhàn)爭,為實現“--大陸”的美夢,拼湊四個主力團,兩個海上突擊隊和兩個傘兵中隊,約13000人,在軍艦、飛機和水陸兩棲坦克的配合下,悍然竄犯東山島。面對十倍于我的敵人,東山島軍民英勇奮戰(zhàn),最后在我援軍的強大攻勢下,共殲滅國民黨軍3000多人,敵軍倉皇從海上逃走。歷時36小時的東山保衛(wèi)戰(zhàn)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戰(zhàn)斗結束后,為了紀念為保衛(wèi)祖國而犧牲的烈士,就在我軍民曾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zhàn)過的石壇埔,興建了方圓一公里的“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東山戰(zhàn)斗烈士陵園建筑雄偉壯觀。……[詳細]
東山抗戰(zhàn)獻機紀念碑
  東山抗戰(zhàn)獻機紀念碑位于東山縣銅陵鎮(zhèn)公園社區(qū),年代為1941年。簡介:民國三十年(1941)為紀念東山民眾積極捐購飛機支援抗日而建,三十一年(1942)落成。紀念碑為塔式方尖碑形制,通高8.27米,用花崗巖石板密縫干砌而成。碑座四方形,邊長4.06米,設三級臺基,碑身分三層,高7.7米,寓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紀念碑正面鐫刻篆書“東山縣破除迷信節(jié)約獻機紀念碑”,底座落款為“中華民國卅年冬建,東山縣長樓勝利,書記長馬友濤”,背面勒東山縣破除迷信節(jié)約獻機征募委員會所立碑記,詳細記載東山縣民眾齊心抗日、募款獻機以及建碑經過的內容,兩側鐫刻征募委員會委員姓名和捐資獻機500元以上者芳名。2018年,東山抗戰(zhàn)獻機紀念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紀念碑基座四周各向外延伸2……[詳細]
銅陵黃道周故居
  銅陵黃道周故居位于東山縣銅陵鎮(zhèn)公園社區(qū)菜園底224號,年代為明。簡介:建于明初。坐東北朝西南,建筑面積310平方米,合院式建筑。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頂。門楣上懸“蘇峰拱秀”匾額,系當年黃道周親筆題書。明間為廳堂,后檐隔斷為龕臺,龕內懸掛晚清民國時期所繪黃道周畫像。主厝東西側為面闊三間的護厝,南側以山墻圍合,中為內天井,有水井一口。明萬歷十三年(1585)二月,黃道周在此出生,至萬歷三十七年(1609)之前一直在此居住。黃道周(1585-1646),字幼元,號石齋,東山銅陵人,明末著名理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天文學家和愛國主義者。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銅陵黃道周故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8、銅陵天后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陵天后宮
  銅陵天后宮位于東山縣銅陵鎮(zhèn)碼頭社區(qū)打鐵街,年代為明至清。簡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建,清嘉慶十七年(1816)、咸豐六年(1856)重修。坐西南朝東北,二進式布局,占地面積17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8.5平方米。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硬山頂;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前殿和主殿的明、次間均為明堂。天井設曲面石板橋為徑,兩側以過水廊房相連。前殿墻體以條石密縫擺砌,鑲嵌花鳥人物石雕,前廊梁架亦為石構斗拱。主殿殿內制安龍鳳石柱,形制奇巧。木構梁架描金繪彩,精雕細刻。宮內尚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具呈閩銅船戶告示碑》一方。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銅陵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梧龍林氏家廟
  梧龍林氏家廟位于東山縣西埔鎮(zhèn)梧龍村,年代為明至民國。簡介:又名“作求堂”,明永樂二年(1404)始建,嘉靖三十二年(1553)擴建,清康熙九年(1670)、民國二年(1913)重修,坐東北朝西南,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396平方米,由前廳、主堂和廡廊組成。祠前有三合土曠埕和月眉形泮池,并立夾桿石旗桿一座。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主堂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前廳、主堂均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懸山頂。保護范圍:東、西、南外墻各向外延伸20米,北面泮池南岸向外延伸10米。2018年,梧龍林氏家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0、銅山城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銅山城墻
  銅山城墻位于東山縣銅陵鎮(zhèn)公園社區(qū),年代為明。簡介:明洪武二十年(1387)筑建。墻體為花崗巖壘砌,墻高2~5.5米,垣寬2~4米。北起西門兜,南至4號哨所,依山勢逶迤環(huán)繞,總長約855米。城墻內辟跑馬道,外設女墻雉堞,有東門、西門和北門三個城門。東門(晨曦門)為完整的月城形制,面闊12.8米,進深11.2米。歷史上,戚繼光、沈有容、鄭成功、施瑯、陳化成等先后率部在此駐扎。保護范圍:城墻墻基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銅山城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唐朝彝故居
唐朝彝故居
  唐朝彝故居,也稱永錫堂,東山縣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銅陵鎮(zhèn)公園街511號。始建于明末,分前、后座,后座為一廳四房,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建筑式樣為懸山頂、土木結構。內存“永錫堂”木匾和木刻對聯(lián)。故居前豎一對石旗桿。保存完好。唐朝彝為清康熙六年進士,官至宗人府府丞![詳細]
東山縣抗戰(zhàn)烈士陵園
  東山抗戰(zhàn)烈士陵園址在今銅陵鎮(zhèn)五里亭。民國30年由40多名華僑捐款一萬多元建成。該陵園由公墓、烈士紀念碑、紀念亭構成,占地300平方米。陵園四周為欄桿式圍墻,園門墻鐫刻國民政府東山縣長樓勝利的題字“毅魄長存”。陵園內有兩棵大榕樹和花臺,公墓前塑汪精衛(wèi)夫婦跪像。紀念亭(五里亭)內豎華僑捐資芳名碑刻。1984年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門匾有中國人民解放軍肖克將軍題匾:“東山抗戰(zhàn)烈士陵園”鎦金大字。陵園內種植多種花木。……[詳細]
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年代:明、清座落地點:東山縣銅陵鎮(zhèn)桂花街簡介:俗稱“演武亭萬福公”,明洪武年間(1368~1398)始建,原是用來收葬東山島先民無嗣或無主尸骨,并筑祠壇祭奠其亡靈。明景泰三年(1452),銅山水寨開始抽丁戍衛(wèi)臺灣、澎湖,清統(tǒng)一臺灣后,東山先后出戍臺灣、澎湖的班兵有40000余人。官兵殉難或病故后,通常先將其骨殖裝進陶甕,后再移回東山葬于此。保護范圍:墓區(qū)及其附屬建筑物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09年,東山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谷文昌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谷文昌墓
  谷文昌墓位于東山縣陳城鎮(zhèn)赤山林場谷文昌紀念園,年代為1987年。簡介:1981年1月,谷文昌同志因病在漳州逝世。1987年東山人民將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當年他親手建起的赤山林場,1999年東山各界捐資120萬元在此基礎上修建了谷文昌陵園,2003年經中央批準建立谷文昌紀念館,2004年開館。谷文昌(1915-1981),原名程栓,河南林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山工作14年間,帶領全縣人民與風災、旱災抗爭,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改善交通,發(fā)展生產,把一個風沙肆虐的荒島變成生機盎然的東海綠洲。2018年,谷文昌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墓碑為基點,西北至墓前30米,其余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宋司禮監(jiān)墓
  宋司禮監(jiān)墓位于東山縣西埔鎮(zhèn)親營村,年代為清。簡介:宋末皇帝趙昺南逃東山島,親營村人潘穆齊為救趙昺,抗擊元兵殉難。墓坐東北朝西南,以三合土與花崗巖石構筑,墓碑陰刻“欽賜男司禮監(jiān)穆齊潘先生附塋”。2013年,宋司禮監(jiān)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周邊各外延10米![詳細]
銅缽凈山院
  銅缽凈山院位于東山縣康美鎮(zhèn)銅缽村,年代為清。簡介:又名銅缽媽祖廟。明萬歷十七年(1589)建,歷代重修。坐東北向西南,由前殿、拜亭、天井、主殿組成,占地面積549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梁架,梭形金柱,硬山頂。2013年,銅缽凈山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赤土窟,南至螺仔墓,西至塘彼岸,北至倒摘金釵。……[詳細]
水寨大山
  又稱九仙山,俗稱九仙頂。在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zhèn)北面。明初設銅山水寨欽依把總署,故名。是歷代軍事要地。戚繼光、鄭成功均曾先后屯兵于此,有鄭成功水操臺、萬軍井等遺跡。山臨海凸起,雄踞銅山灣隘口。山上巨石壘疊,有石洞曰“銅山石室”,洞內有“仙嶠記言”石碑一塊,記南明永歷六年(1652年)鄭成功部將洪旭、張進、甘輝等42人捐銀建觀音堂事。沿洞后石竇可至瑤臺仙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