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曲靖市旅游

曲靖市文物古跡介紹

101、角家灣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角家灣橋
  又名帶磚橋。位于曲靖市馬龍區(qū)舊縣街道照和社區(qū)角家灣村民小組西南800米處。橋東西橫跨于角家灣村門前河上。橋為磚石結構拱券砌筑,單孔。橋全長8米、寬6.5米、拱高1.8米、跨徑5.6米。橋面平整、無護欄。橋身由4層青灰色磚砌成,外沿部分用青石鑲邊。橋除西南面倒塌嚴重,橋面被土壤覆蓋,偶有青石露出外,整體結構基本穩(wěn)定。橋始建年代無考。從樣式、風格判斷,應該為明代修建。據(jù)當?shù)貍髡f: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南征時,路過此地,部分將士由于蹚水過河,雙腳腐爛。于是,諸葛亮下令軍中將士每圖片人從曲靖帶一塊磚到此地,修建了此橋。因此,橋又被稱為“帶磚橋”。20世紀70年代,新修馬龍縣舊縣鎮(zhèn)至梁家田村的鄉(xiāng)村路橋,角家灣橋逐漸廢棄。角家灣橋為2009年馬龍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發(fā)現(xiàn),是目前曲靖境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磚石拱橋,對……[詳細]
102、黑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橋
  又名山塘橋、長虹橋。位于曲靖市沾益區(qū)西平街道黑橋社區(qū)黑橋村北20米處。橋南北橫跨珠江干流南盤江兩岸。橋為石灰?guī)r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共3孔。橋面全長42米、寬6.2米。橋孔徑跨度最大者為第2孔,成半圓弧形,跨度約10米,如長虹臥波。橋面平坦,可行車馬,兩側原置石護欄,現(xiàn)已毀無存。橋北端由于地勢低凹,原建有引橋直達北岸鄧家山腳。引橋寬2米、長100米;橋南端原建有接官亭,已毀不存。橋南端黑橋村內(nèi)尚存有歷代修橋碑記4通,保存基本完好。據(jù)清光緒《沾益州志》記載:“山塘橋,俗名黑橋。離城北三里許,通四川大道。唐武德七年冬十二月,檢校南寧都督韋仁壽建!睋(jù)民間所傳,唐武德年間所建的橋因河道淤泥堵塞,致使其被淹沒。現(xiàn)存石拱橋為清咸豐元年(1851)八月在舊橋之上重建,取名長虹橋。黑橋是五尺道曲靖段古驛道上的……[詳細]
白水古驛道
  白水古驛道位于曲靖市沾益區(qū)白水鎮(zhèn)政府駐地白水村西南4500米處至尖山村委會新鋪村北之間。驛道是歷史上滇黔古道普安路的重要地段,俗稱曲靖東行古驛道。驛道蜿蜒曲折于新鋪、新海之間。由于此段驛道所經(jīng)地段屬于云貴高原上的丘陵、低山區(qū)域,古道穿行其間,十分偏僻,人跡罕至,故得以保存,F(xiàn)存道路尚存有3000米左右一段十分完整,驛道路面全用石灰?guī)r石塊鋪成,石塊大小在20~30厘米,路寬1.6~2.5米。路面在開挖的泥土路基上直接鋪筑。在上坡處路面,馬蹄印跡斑斑,宛然可見,深約6~12厘米不等。據(jù)《元史》記載,驛道開筑時間為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由官方正式開筑。明代楊慎在所著《滇程記》中亦說:“至元世,始開郵傳,今因之焉。”此從現(xiàn)存的碑刻中亦得到證實。古道從貴陽以西至昆明一段專為云南而設,由于明、清……[詳細]
攀枝嘎農(nóng)業(yè)學大寨舊址
  攀枝嘎“農(nóng)業(yè)學大寨”舊址位于宣威市普立鄉(xiāng)攀枝嘎村委會駐地。舊址由招待所、禮堂、大寨地等組成,分布面積約566950平方米。招待所,坐南向北,單檐懸山頂石木結構,共2層,7開間,通面闊29.4米、進深10.15米。禮堂,坐西向東,單層石木結構,通面闊19.4米、進深11.9米。南面設有寬約5.8米、高0.71米的半圓形主席臺。禮堂可容納觀眾400余人。大寨地分布于村委會周邊山上,總面積約850畝,均在喀斯特地貌的坡地上靠打、炸、砌、擋開辟而成。攀枝嘎“農(nóng)業(yè)學大寨”開始于1969年,經(jīng)過4年艱苦奮斗,糧食總產(chǎn)量翻番,經(jīng)濟收入增長83%,成為云南省乃至全國“農(nóng)業(yè)學大寨”的典型。云南省基層干部紛紛到此參觀學習,為接待參觀者,便于交流經(jīng)驗而建蓋了招待所和禮堂。由于當時招待所幾乎天天爆滿而被稱為“宣威第……[詳細]
可渡關關址
  可渡關關址位于宣威市楊柳鎮(zhèn)可渡村委會可渡村(老村)。關城為一座小城堡。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0米,平面呈橢圓形,總占地面積22000平方米。關城原有南、北2門,現(xiàn)僅存南門,城垣除南門東、西兩側各有一段石砌墻體外,南城墻東邊尚有長50米夯土墻體,殘高僅1米余;西城墻被毀,僅余墻基,但仍可清晰分辨城垣的準確位置及走向;北面和東城墻均無存,F(xiàn)存南關門為打制規(guī)整的五面砂條石砌筑,平面略為正方形。城門凈寬3.7米、高3.5米、進深4.3米。城門頂部橫跨長條石,長4.6米、寬0.5米、厚0.2米,僅存4塊。關門上原有關樓,后被毀。20世紀 90年代維修時,重建了關樓。城內(nèi)僅有1條南北向“S”形街道,為過關道路。 據(jù)清道光《宣威州志》記載,可渡關城為明洪武十五年(1382)所建。1986年以后,可渡關……[詳細]
淑龍山寨城遺址
  淑龍山寨城遺址位于羅平縣鐘山鄉(xiāng)謝補村西2000米處的淑龍山巔。現(xiàn)存遺址呈長橢圓形,東西長2500米、南北寬1250米,總面積3.125平方千米,設東、南、西、北4道城門,城墻用石塊壘成,F(xiàn)存遺址東南西3道城門清晰可辨,左右兩側城墻殘高不一。城址內(nèi)有殘存營埂、銀子洞、銹泉、營房遺址、辦公樓遺址、糧倉遺址、涵洞等。此外,在山頂中偏北處還發(fā)現(xiàn)大量炭化米粒。遺址為明萬歷九年(1581)羅雄土知州者繼榮殺父者浚,發(fā)生叛亂后,廢土官城,拆木料和瓦當在淑龍山頂筑城據(jù)險,以抵抗明朝軍隊時的建筑。清王崧《道光云南志鈔·土司志·下》記載:者繼榮“筑石城于赤龍山,寨高插天,廣六十里,建龍樓、鳳閣于其中,環(huán)以群寨,其下有龍?zhí)毒趴,險不可越,料諸軍妻女,盡質寨上!笔琮埳缴巾攲捚,四壁峭立,有泉出山巔。淑龍山寨城為者……[詳細]
馬嘎寺大煉鋼鐵土爐群
  馬嘎寺大煉鋼鐵土爐群位于宣威市板橋街道鴨塘村委會東南4600米處的馬嘎寺白窯泥塘。爐群分布于南北相鄰的兩座小山山腳和山腰,面積1500平方米。現(xiàn)存土爐38座。南面山腳及山腰分布32座,北面6座。爐呈方形,下大上小,為夯土筑成。殘高1.6~2.3米不等,上部口沿殘寬1.8米、底寬2.3米。爐膛和煙道聯(lián)為一體,為下大上小的圓錐形,頂部即為進料口,爐子底部除有爐口外,其余3面均有開口,應為火口,亦為鐵水出口。從爐子整體結構看,鐵礦及其材料應為一次性從爐子頂部進料口裝入,經(jīng)過冶煉,鐵水從爐子底部各口流出。土爐均為1958年“大躍進”時期所建,由于長期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大部分爐子已經(jīng)面臨倒塌。馬嘎寺大煉鋼鐵土爐群于2012年入選云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fā)現(xiàn),對研究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展“大煉……[詳細]
鄒家村新橋
  又名友誼橋。位于會澤縣礦山鎮(zhèn)格核米村委會鄒家村南約100米處。橋東西橫跨于牛欄江兩岸。圖片橋為石灰?guī)r五面石拱券砌筑,共3孔。橋面平整。全長84.5米、面寬6.7米,F(xiàn)由橋墩、單孔石拱橋和鐵索橋3部分組成。單孔石拱橋全長16.3米、孔徑10.7米。鐵索橋長29米。橋墩青石質,長方形。長16.3米,寬7.9米。拱橋護欄由青石支砌而成。橋始建于清嘉慶十五年(1810)。1930年,國民政府會澤縣縣長張憲為阻止土匪入侵會澤礦山一帶,派人炸毀其中2孔石拱橋。1986年,貴州省威寧縣銀廠鄉(xiāng)和云南省會澤縣礦山鎮(zhèn)聯(lián)合出資,在原炸毀處重新建造鐵索橋,并與原石拱橋連為一體。此橋承載了當?shù)夭煌瑲v史時期修建橋梁的文化信息,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2008年會澤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2009年被列為云……[詳細]
曲靖城址
  曲靖城址位于曲靖市麒麟?yún)^(qū)寥廓街道天池社區(qū)。據(jù)清咸豐二年(1852)《南寧縣志》記載:“府城明洪武二十年筑磚城。周六里三分,高三丈,厚如之。雉堞高一丈,垛口一千六百三十余。設四門,東曰樂耕,南曰來薰,西曰勝峰,北曰迎恩。”明、清時期的曲靖府城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城墻東、西、北較規(guī)則,南部彎曲。城內(nèi)道路網(wǎng)為“丁”字形,全城共有巷道44條,是曲靖城獨特的布局,F(xiàn)存曲靖城墻殘段始建年代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曲靖自古以來就是滇東門戶。自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設益州郡置味縣始,迄今已有2100多年,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隨著政權的更迭,城池累有變遷,F(xiàn)僅存的麒麟南路西側明城墻,成為曲靖城數(shù)百年滄桑巨變的重要歷史見證,是研究曲靖市城市建設史的珍貴實物資料。曲靖歷史上的縣一級城址大多已無跡可尋,曲靖……[詳細]
石鼓福海橋
  舊稱阿拉谷橋,俗稱三孔橋。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石鼓村旁的以禮河上。橋東西橫跨以禮河兩岸。橋為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共3孔。橋全長41米、寬6.7米、孔徑10.85米。橋面平直。橋墩迎水面砌成三角形分水金剛墻,中孔拱頂迎水面正中嵌石雕虬龍頭。橋面兩側置石護欄,欄高0.6米。橋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阿拉谷(今福海村)何氏族人出資修建,因倡導建橋之人名為“何福!倍∶案:颉。清光緒年間(1875~1908),以禮河洪水暴漲泛濫,橋被沖塌2孔,兩岸行人只能用船擺渡。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時任廣西梧州協(xié)統(tǒng)(誥授武顯將軍)的何氏族人何爾晟,慷慨傾囊,捐出俸餉,重修此橋。福海橋對研究清代以禮河水文資料、當?shù)亟煌òl(fā)展狀況及橋梁建筑技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86年12月,會澤縣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鐘屏街火神廟
  鐘屏街火神廟位于會澤縣金鐘街道金鐘社區(qū)第六村民小組內(nèi)(鐘屏路483號)。建筑坐南向北,由前殿、東西廂房、后殿及水井組成,占地面積1277.2平方米。前殿,單檐歇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12.9米,進深7米。東西廂房,單檐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5開間,通面闊21.6米、進深5.4、出廊1.3米。后殿,單檐歇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建筑。3開間,通面闊12.5米、進深11.75米。墻頭置磚雕裝飾,檐下置斗拱3層;鹕駨R用于供奉火神,屬行業(yè)寺廟;鹕駨R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為東川爐頭集資修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建筑由會澤縣土產(chǎn)公司使用。2000年后,大門、西廂房被毀。2003年,由大佛寺管理小組使用。2009年8月,修復西廂房,并對前殿、后殿及東廂房進行維修。建筑對研究清代東川府宗……[詳細]
112、阿邦城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邦城址
  位于羅平縣羅雄街道阿邦村西北600余米處!鞍睢笔且驼Z,意為“彝族土官阿邦住過的地方”。據(jù)中華民國《羅平縣志》記載:“阿邦建有二城,其間相隔一里許,一為官府城(層子山),一為持險城(小營山),二城俱筑山頂。”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羅平州志》記載:“后梁開平間本州為龍氏所據(jù),仍號羅雄部。阿邦寨地,州南三十五里羅雄部龍氏舊址,有二城相間里許,并宅基在焉!卑罟懦菫槲宕罅洪_平元年(907)當?shù)赝燎觚埵铣踅,之后不斷擴建,元大德十年(1306)隨著龍少反元起義失敗而逐漸廢棄,前后使用近400年。此后,明代者氏土司曾于此盤踞57年。現(xiàn)存官府城遺址1處、持險城遺址1處,2處遺址相距500米。官府城設在層子山,呈橢圓形。阿邦城址為研究曲靖宋、元、明時期少數(shù)民族(彝族)部落及其土司活動情況以及當……[詳細]
馬過河便民橋
  又名虎渡橋。位于曲靖市馬龍區(qū)馬過河鎮(zhèn)馬過河村民委員會河邊村東北50米處。橋東西橫跨于馬過河上。圖片橋為石灰?guī)r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共3孔。橋面全長38米、寬7米。橋孔大小不一,中間橋孔較大,跨徑10.7米、孔高7.5米;東西2孔相對較小,跨徑均為9.1米、孔高均為6.4米。橋兩端橋墩呈外“八”字形,并各向外延伸4米,以利收水和泄水;橋中間2座橋墩下部呈船形。橋東端3米處原立有建橋碑1通,20世紀80年代,被搬遷至村北水井邊,碑為青石質地。原橋面上置石獅子1尊,現(xiàn)遷移至橋北3米處置放。橋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2003年橋面重修時鋪設混凝土。2005年新修建1座“連心橋”,2009年重修東面橋墩。便民橋是連接馬過河鎮(zhèn)和色格村的重要通道,對研究古代當?shù)亟煌òl(fā)展狀況和橋梁建造技藝提供了實物資……[詳細]
瀟湘平坡墓群
  瀟湘平坡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yún)^(qū)瀟湘街道平坡社區(qū)平坡村民小組西南村子邊緣。墓地地處瀟湘河上游,地形以山地為主。1978年在墓地發(fā)現(xiàn)青銅器。1982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殘存的土堆上發(fā)現(xiàn)大量殘破陶片、五銖錢等。2001年11~12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麒麟?yún)^(qū)文物管理所聯(lián)合對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10平方米。發(fā)掘清理豎穴土坑墓204座(其中6座為近代墓、198座為青銅時代墓)、灰坑6個、火葬墓5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從土墩上部至底部皆有分布,且分布密集。大部分墓葬相互間均有疊壓或打破關系,墓口多已被擾動,底部墓葬打破生土,未見封土堆墓葬。198座青銅時代墓葬中,具有腰坑的墓葬2座,異穴合葬墓4座,未成年人墓葬3座。墓葬均為小型墓葬。墓口一般長1.9~2.85米、寬0.5~1……[詳細]
115、石橋三書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橋三書橋
  俗稱小石橋。位于會澤縣迤車鎮(zhèn)石橋村西312國道旁。橋東西橫跨西河道兩岸。圖片橋為石灰?guī)r砂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單孔。橋面至山澗沙溝水面13.5米。橋全長32.7米、橋面寬4.67米、孔跨徑16.5米。橋面兩側設置護欄,由長方形條石支砌。欄高0.29米、寬0.6米。東橋頭設石臺階13級,西橋頭設石臺階5級。橋拱頂部由一整條石虬嵌合,平面,頭部迎上游,尾部迎下游。石虬雕刻工藝精湛、設計精巧,造型新穎別致。由于橋處于山間小溪之上,橋從基腳起拱,拱券幾近圓形,形狀如圓月。為增加橋的承重和穩(wěn)固性,使用雙層拱券,一厚一薄,使得橋不但美觀大方,而且堅固實用。三書橋始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清代東川府銅運古道梨園段上的重要橋梁,對研究會澤清代道路交通狀況、銅運情況及建橋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1986年……[詳細]
116、高山堡石拱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山堡石拱橋
  高山堡石拱橋位于曲靖市馬龍區(qū)月望鄉(xiāng)越州屯村民委員會高山堡村西南800米處的越州屯。橋南北橫跨越州屯河上。圖片橋為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單孔。橋面全長10.4米、寬4.2米,無護欄。橋拱高1.8米、跨徑4.4米。橋拱部用楔形條石縱聯(lián)砌置,橋面露出橋拱楔形條石。橋面至橋西端6.2米處均為青石鋪砌,青石表面光滑。石拱橋始建年代無考。據(jù)《馬龍風物》記載:“元至元十年(1273),開通從馬龍縣城經(jīng)達家莊、雅口子、高山堡、小里沖、古城、松溪坡、雙龍村進入曲靖越州的驛道。此驛道經(jīng)過陸良、宜良、呈貢達昆明!睋(jù)此分析,初步判斷高山堡石拱橋有可能始建于元代。石拱橋是連接越州屯村和月望兩地的重要通道,又是古驛道的組成部分,對研究當?shù)毓糯煌òl(fā)展狀況及橋梁建造技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2年7……[詳細]
白塔鋪村白塔橋
  白塔鋪村白塔橋位于曲靖市馬龍區(qū)舊縣街道白塔社區(qū)白塔鋪村。白塔河由東南向西北流淌,橋橫跨白塔河上。圖片橋為石灰?guī)r青石拱券縱聯(lián)砌筑,3孔,無橋欄。橋面全長22米、寬3.6米。橋孔大小不一,中間1孔跨徑5.8米、孔高2.9米。西北面1孔跨徑3.6米、孔高2.3米。東南面1孔因長期被淤泥和村中棄土等廢棄物淹埋,大致可識別,具體尺寸不清。為減少水流對橋的沖刷阻力,橋墩迎水面和泄水面均設置成三角形狀,底邊寬2.4米。橋拱部分4層,由外至內(nèi),第一、三兩層為打鑿規(guī)整的厚約0.35米方形條石橫聯(lián)砌置;第二、四層為打鑿規(guī)整的厚約0.15米的方形石片縱聯(lián)砌置。用材講究,層次清晰,造型簡潔,結構堅固。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具體準確年代不詳。1995年,為方便通行,白塔村村民用混凝土鋪設橋面。20……[詳細]
118、龍鳳寺
龍鳳寺
  千年古剎龍鳳寺,位于山巒起伏的龍始建于元朝正直七年,重修于清同治十三年。昔日的龍鳳寺不僅廟宇寬敞,殿閣雄偉,塑像眾多,而且周圍古柏參天,雜木從生,山花浪漫,景色宜人。歲月.蒼噪,此古寺幾遭劫難,今政策祥和,物富人豐,該寺又漸恢復其原貌.,成了陸良又一景觀。寺周樹木成蔭,懸崖峭壁上,怪石嶙峋,形似豬羊,故名曰:石豬石羊,頗為壯山頂有一池塘,周圍長滿了雜草,池水碧綠,深不可測,名曰紫溪池,距寺十來米,有一水池,清澈見底,常有拇指粗細的一股清泉流入池內(nèi),細水長流而池水又從不漫溢。龍鳳寺,是一幅立體的畫。下有嶙峋怪石青黑如黛,石徑蜿蜒,曲折而二上,中有樹木山花.,叢林雜草,斗檐紅瓦掩映其間,上有白壁懸崖如慢幔如屏,構成了寬廣博大的背景。這里,是一個登高覽勝的好地方。俯瞰山下,陸良壩子盡收眼底,江河似……[詳細]
老廠溝鈷礦洞遺址
  老廠溝鈷礦洞遺址位于會澤縣上村鄉(xiāng)大戶村委會駐地東北約800米處的老廠溝兩側。遺址由南向北分布于老廠溝東西兩側,面積多達13萬平方米。遺址內(nèi)現(xiàn)存鈷礦洞約100余個,礦洞洞口直徑為0.60~1.20米之間,深度在5.0~14米之間,洞呈垂直狀。多數(shù)鈷礦洞現(xiàn)被植被掩埋,保存狀況一般。歷史上鈷礦是制瓷業(yè)重要的青花原料。據(jù)中華民國《云南通志》載:清代早期,宣威州曾建有江西會館,專門負責采辦鈷礦原料運至江西景德鎮(zhèn)專供制瓷青花原料。由于曲靖的鈷礦原料中含有鐵元素,故燒制出來的青花瓷器青花色調呈青藍中帶褐黑色,這與部分現(xiàn)存云南文物部門的青花瓷器可得到相互印證。據(jù)此判斷,老廠溝鈷礦洞遺址當為清乾隆至嘉慶時期開采的鈷礦遺址。此遺址對研究清代會澤乃至滇東北地區(qū)鈷礦的開采、使用以及外運情況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實物依據(jù)。……[詳細]
豐樂街楊氏住宅
  豐樂街楊氏住宅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豐樂社區(qū)十六組西內(nèi)街北側30米處。建筑坐南向北,由門樓、東西廂房、過廳、東西書房及正廳組成三進四合院,占地面積712.11平方米。門樓,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前檐兩重,后檐一重。通面闊3.79米、進深3.85米。東西廂房,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9.2米、進深3.9米。過廳,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3開間,通面闊7.2米、進深2.4米。東西書房,單檐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北面墻為貓弓墻。3開間,通面闊10.4米、進深5.1米。正廳,單檐硬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5開間,通面闊21米、進深10.35米。楊氏住宅始建于清末。20世紀90年代,第三進院拆毀。1990年,由會澤縣福利廠管理使用至今。建筑對研究會澤傳統(tǒng)民居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99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