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莆田市 > 荔城區(qū)旅游

荔城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莆田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于木蘭溪下游寧海橋畔的莆田縣黃石鎮(zhèn)江東村。梅妃原名江采蘋,唐玄宗時,作為秀女被選入宮,后封妃。因酷愛梅花,在居住的地方遍植梅樹,且建有一亭,取名“梅花亭”,稱為“梅妃”。每當梅花盛開,她便成天賞梅作賦。玄宗就戲稱她為“梅精”。真是“梅精千載有香魂”。一千多年過去了,人們仍然深深地懷念著她,稱之為“祖姑皇妃”。在江東村里,有座建于北宋年間,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宮殿式建筑,這就是供奉梅妃的“浦口宮”。浦口宮保持著古建筑風貌,殿堂高大寬敞,八根大石柱支撐著巨大的頂棚斗拱結構,神龕護攔鏤空的木雕花卉、翎毛、樹石等,極為精美。宮內豎著郭沫若先生詠梅妃的詩碑。村邊寧海橋附近海邊上,有塊巨石,刻著“梅妃故里”四個大字。1998年,江東村人捐資,在巨石邊樹起一尊高大、威儀、秀美的梅妃石雕像。梅妃……[詳細]
莆田苦竹寺
  苦竹寺位于西天尾鎮(zhèn)下垞村苦竹山脈中段,南面與九華山相望,距莆田城關十三公里,海拔498米。寺院坐北朝南,群山環(huán)抱,院前寺后青松翠竹掩映,清幽寧靜。寺前梯田錯落有致,佛厝坑溪水溪水潺潺,景致絕佳! 䝼骺嘀袼孪堤茣觊g(841-846武宗李炎年間)千靈祖師創(chuàng)建。千靈為河南嵩山少林寺六祖慧能大師的高徒,云游前大師贈言:“逢苦即往,遇竹且居”。千靈云游至苦竹山時悟出大師偈語,決意創(chuàng)建苦竹寺。然此地有山魈作怪,遂與之斗法,千靈飲鐵針,山魈大驚,遁逃至九華山頂峰,化作燕子鉆進山洞。千靈示法以一石船倒扣鎮(zhèn)之?嘀袼略诿髂┣宄踉粴,清康熙年間(1700—1722年間)重建寺院前后殿,東西禪房,計120間。東禪房稱“竹林東墅”,西禪房謂之“西廂禪房”。前殿為大雄寶殿,金碧輝煌,紅瓦飛檐。殿中供奉釋迦牟……[詳細]
3、浦口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浦口宮
  浦口宮位于莆田市黃石鎮(zhèn)江東村,是紀念梅妃春秋二祭修建的宮宇。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999平方米,宮內殿堂高大,威嚴雄偉,金碧輝煌,門樓兩邊抬梁精刻“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八個大字楷書,是閩東南僅有的皇宮建筑。據《莆田縣志·大事記》載稱,浦口宮創(chuàng)建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后經宋翰林院學士吳孟慈等人重修,明萬歷四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乾隆二十一年等多次擴建修葺,至今完整地保持明清宮宇重雕風格,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禮節(jié)建造。建筑構造編輯浦口宮建筑結構科學。其采用宮殿式建筑,由照墻、門樓、廓房組成,建筑古樸大方,富有皇家氣派。拜亭、大門額以的斗拱層迭鋪作,疏密有致,布局科學,獨具一格;拜亭四周屋面方形翹角,浮雕生動,莊嚴大方;拜亭與主殿前檐連為一體,主殿為歇山頂帶兩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高大……[詳細]
莆田縣第一屆農民協會代表會議會址
  莆田縣第一屆農民協會代表會議會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文獻路中段。莆田在建黨初期就注意開展農-動,在國共第一次合作進行北伐時期,1926年7月陳國柱從廣州回到莆田后,主動同國民黨左派人士曾天毅、鄭炳炎、陳震、鄭春榮、林海川、鄭秀毓等合作,秘密醞釀成立中國國民黨莆田縣黨部籌備處,12月北伐軍攻克莆田之后,縣黨部籌備處便在城中心的“鼓樓頂”(即古譙樓上)公開掛牌辦公,得到廣大農民和城鎮(zhèn)中下層知識分子的擁護。在農-動比較活躍的北路(城郊)、涵江、江口、廣業(yè)、常太等區(qū)亦相繼成立了區(qū)黨部籌備處,公開登記發(fā)展黨員,并送縣黨部籌備處統一制發(fā)黨證。1926年12月下旬,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籌備處任命陳國柱、林清漢為莆田農-動特派員,負責籌建莆田農民協會。于是,陳國柱便以縣黨部籌備處的名義通知全縣各區(qū)推舉農協代……[詳細]
閩中第一個中共支部——莆田黨團混合支部成立舊址
  閩中第一個中共支部成立舊址哲理鐘樓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倉后路7號。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莆籍共產黨員陳國柱回莆田進行建立地下黨的工作,哲理鐘樓就成為地下黨的革命活動據點、中共莆田地方組織的誕生地、閩中革命的搖籃。陳國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應聘在具有光榮斗爭傳統的母校哲理中學任教,住在哲理中學鐘樓二層。1926年2月,陳國柱在鐘樓宿舍內召集經過培養(yǎng)和考察的進步學生開會,宣布代表黨組織接收他們加入青年團,同時成立莆田黨團混合支部,書記陳國柱,組織委員陳天章,宣傳委員陳德來,直屬黨中央領導,使閩中成為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組織的三個地區(qū)之一。同年6月,陳國柱將原發(fā)展的團員全部轉為中-員,發(fā)展為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積極向農村發(fā)展黨員,在斗爭中物色發(fā)展對象,吸收骨干分子入黨,建立農村黨支部![詳細]
黃石寧海小學舊址
  黃石寧海小學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橋兜村林墩自然村。1927年夏,初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黃元從福建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林墩村,在林墩戚公祠創(chuàng)辦寧海小學,從事農村教育,向學生宣傳革命道理,以實現他教育救國的理想。1928年夏,黃元因資助辦學的老板要篡改他的辦學方針而停辦學校,隨后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1929年底回莆田參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由縣委選送到閩西中央蘇區(qū)的中國紅軍大學學習。1930年10月,從中央蘇區(qū)回莆田,被任命為福建紅軍游擊隊第2支隊教導隊副隊長,參與領導廣業(yè)外坑蘇區(qū)的創(chuàng)建工作。同年底,莆田外坑蘇維埃斗爭失利,他并不灰心失望,同其他同志一起繼續(xù)戰(zhàn)斗。1931年6月根據省委指示,恢復中共莆田縣委,黃元任縣委委員兼軍事部長。同年9月,被派到仙游協助縣委書記郭……[詳細]
莆田南少林寺遺址
  南少林寺遺址位于福建省莆田縣西天尾鎮(zhèn)九蓮山林山村,距市區(qū)約17公里。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后,唐太宗賜于“僧兵”,并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據考,莆田縣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chuàng)建的分寺之一。因為規(guī)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據考,該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毀。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縣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了這座湮滅了幾百年的寺院遺址,經過認真發(fā)掘,發(fā)現了5個刻有“僧兵”、“諸羅漢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載,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詳細]
8、古譙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譙樓
  古譙樓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文獻居委會步行街中間。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創(chuàng)建,原為子城城門樓,宋紹興六年(1136)焚于火,知軍劉登重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6)焚于倭亂,隆慶五年(1571)武師卿重建,并匾“壺蘭雄鎮(zhèn)”。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顏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樓門洞上畫坎卦之象以制火。嘉慶年間(1796~1820)知府馬夔陛重修并書門額,F存建筑為三層臺樓,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構基臺長50米,寬25米。臺的東、西兩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臺門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橫梁。門洞兩側以條石層層疊澀出挑,頂部蓋以5米長石梁。前后兩門洞各寬5.4米,拱厚3.1米,……[詳細]
9、谷城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谷城宮
  谷城宮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稱谷城祖廟。谷城古廟,創(chuàng)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稱青山)松、竹、梅三隱巖的梅隱巖。明嘉靖間毀于倭亂,明崇禎間由里人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奉敕巡撫廣西等地方督理軍務加正品服俸林贄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嶺)。該宮座東朝西,主建筑三進,南北外廊邊為廊屋。中軸線依次為駐馬亭、山門、正殿、后殿組成。駐馬亭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山門面寬三間,進深二間,駐馬亭與山門面寬同,進深前后相連,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兩建筑為同一屋面,單檐歇山頂;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歇山頂 ;后殿面寬五間,進深五間,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懸山頂。中軸線主建筑群南北墻外設長廊緊接廊屋,原建筑南設觀音堂,北設土地公廳,兩廳內結構均為檁條直接安在夯土墻上,屋面寬及進深均同為……[詳細]
10、寧海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橋
  時代:元地址:中國福建省莆田縣黃石鎮(zhèn)橋兜村這里溪海匯集,潮大流急,泥沙滾滾,因而建橋工程十分艱巨。從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間,六建六圯。現存的橋,是從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始,耗費15年修建的。全長225.7米,寬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兩墩間的凈跨徑8.8:11.8米,比我國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度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條鋪設而成,每塊條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資數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攔,望柱頭雕刻著姿態(tài)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橋的兩端,原豎有高約3米的戴盔披甲、手執(zhí)長劍的護橋將軍石像四尊,現只存兩尊,系明代雕造。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儀態(tài)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詳細]
11、黃石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位于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黃石村中心小學內,唐朝為紅泉宮,祀首創(chuàng)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學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講學,稱紅泉書院,世稱“紅泉學派”。明代改為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文廟坐北向南,按照孔廟規(guī)制建設,規(guī)模宏大。由大門、宿舍、泮水橋、兩廡、大成殿組成。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斗拱為平身科用二攢,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盤龍石柱一對。殿前鋪設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為泮池,池上架設二墩三孔石拱橋,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學門,現已毀。廟內尚存兩塊高1.7米,寬0.3米的下馬石,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萬歷三十二年(1604)由工……[詳細]
12、莆田三清殿
莆田三清殿
  元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稱天慶觀、玄妙觀,清康熙時避諱改為現名。元妙觀坐北朝南,現存山門和三清殿均為宋代所建,其旁還有清代建造的東岳殿、五帝廟、西岳殿、五顯廟和文昌三代祠等。三清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構架。柱頭略有卷殺,柱礎為覆盆蓮花式。柱頭鋪作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重栱偷心造,補間鋪作前后檐各一朵。兩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當心間脊榑題記有“唐貞觀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禎十三年歲次庚辰募緣修建”字樣。三清殿東側還有宋徽宗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等碑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梅園東路391號開放時間:7:00-17:30……[詳細]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
  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區(qū)拱辰街道東陽自然村,類別為古建筑。東陽明清民居建筑群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1.瑞慶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5米;2.慶星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3米;3.德基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與農技供銷社、村民陳金堂同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8米至旗桿臺,北至與村民陳金堂同墻外延1米;4.通禮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8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2米;5.三房祠: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墻外延5米;6.御史第:東至建筑外……[詳細]
青垞革命活動據點舊址
  青垞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qū)新度鎮(zhèn)青垞村王厝自然村。1935年,中共莆田縣委在新度青垞村中-員陳發(fā)治家建立秘密聯絡站,閩中黨組織領導人王于潔、蘇華、黃國璋、張兆漢等同志都到過據點開展革命活動,他們通過陳發(fā)治聯絡,晚上與當地的地下黨員陳清鳳、王春來等同志一起集中到陳發(fā)治家的后山如意坡和香山宮開會,討論革命活動。村民陳亞連參與散發(fā)革命傳單活動。青垞地下黨活動據點的建立,為莆田(閩中)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提供基地,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貢獻。青垞革命活動據點舊址為香山宮,坐南朝北,為一層土木結構,中間為主殿,主殿西面有5間磚木結構房子,東面有6間土木結構房子。該宮廟是當地群眾用來祭祀宋朝(1064年)來莆田修筑木蘭陂的長樂女子錢四娘的宮廟,當時只是一座墓亭,明萬歷年間拓為宮廟,1958年廟廢祀,……[詳細]
15、莆田梅峰寺
莆田梅峰寺
  梅峰寺亦稱“報恩光孝寺”,今稱梅峰光孝寺。在莆田市區(qū)勝利路中段。北宋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封太安人黃氏感異夢生子李富,逐舍梅峰地百余畝建寺。時因山上遍植梅樹,故稱“梅峰寺”。宋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政和元年(公年1111年),朝廷改為“天寧萬壽寺”。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改為“報恩光孝寺”。元朝立為官講,故俗呼“講寺”。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寺被焚,僅存佛殿,鐘鼓樓。萬歷六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先后數次重修、增建殿堂亭閣。寺內有鐘、鼓樓。鐘樓上原有一口宋代名匠蔡通鑄的銅鐘,“聲聞江口間,且音有揚抑,能卜陰陽”。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寺焚時被熔毀,F存鐘為民國初年仿鑄,重約一千五百公斤,外鑄經咒500多字,鐘體古樸,發(fā)音洪亮。每天清晨,……[詳細]
莆田大宗伯第
  大宗伯第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長壽居委會梅園路邊,明萬歷二十年(1592)建,為禮部尚書陳經邦府第。大宗伯第按明制一品官府第規(guī)格建造,坐西向東,通面闊29.1米,通進深59.1米,占地面積1724平方米,五進,共120間。為二進合院式建筑,由外大門、小埕、院埕和大院(前、中、后)三進院落組成。四、五進原為御書樓和花園,已毀。每進院落皆由院、廳、護厝組成,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減柱造木構架,懸山頂。該建筑規(guī)模較大,是莆田地區(qū)研究明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大宗伯第200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陳經邦,字公望,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累官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神宗曾御書“責難陳善”賜之,外大門的門額“大宗伯第”是明隆慶二年(1568)狀元羅萬化書![詳細]
東巖山報恩寺塔
  東巖山石塔(報恩塔)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巖山報恩寺內。乾隆縣志載,塔建于哲宗紹圣年間(1094~1098);又據林氏族譜載,塔建于隋開皇元年(581)。清代學者宋際春的《麟山開皇塔》詩中有“上有開皇磚”句,證知宋石塔前身唐塔為磚塔。三層八角樓閣式石塔,占地面積387平方米,邊長4.40米,須彌座高1.20米,塔身通高約13米。須彌座的上下梟浮雕仰蓮,上下坊浮雕覆蓮,束腰浮雕37只形態(tài)各異奔獅。塔身各層疊澀出檐。每層四面開拱門,第一層塔門兩旁俱有淺龕,內浮雕金剛武士,線條粗獷有力。底層塔室內壁嵌石級上通第二層,室頂作藻井式樣,塔頂的相輪塔剎以8根鐵鏈固定于塔頂角檐脊上。各層八角檐脊上置鎮(zhèn)塔石佛1尊。東巖山石塔(報恩塔)1996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荔……[詳細]
鎮(zhèn)海堤
  鎮(zhèn)海堤以抵御海潮,圍墾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黃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鎮(zhèn)69個村共25萬人口,22.5萬畝田地受益?芍^歷經滄桑,迄今已有1200多年。它是莆田最古老效益最大的古建筑,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鎮(zhèn)海堤原名東甲堤,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閩浙觀察使裴次元創(chuàng)建,是在莆田南洋圍墾東北角最易被風潮沖毀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黃石鎮(zhèn)東甲村至遮浪村。據史載,石堤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拆,堤石用于筑平海、莆禧兩城。此后僅剩土堤,屢修屢毀。清道光七年(1827年),莆人陳池養(yǎng)重修石堤,改稱“鎮(zhèn)海堤”。海堤總長87.5公里,至今仍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護著興化南洋平原20多萬畝良田。鎮(zhèn)海堤紀念館大廳后墻中央立一祭祀臺,上祀九尊塑像,目前該館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九尊塑像,分述……[詳細]
興化府城隍廟
  興化府城隍廟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梅峰居委會廟前路,明洪武三年(1370),興化知府蓋天麟遷建原子城內西北角的軍城隍廟于此,宣德五年(1430)、弘治二年(1489)、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萬歷三十四年(1606)、崇禎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年(1691)、光緒年間(1875~1908),廟先后由地方府、縣官員維修、擴建。仍然保持明代風格。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由照墻、外埕、內埕、大門、甬道、儀門、月臺、戲臺、中門、風火門、鎮(zhèn)壺樓、正殿、兩廡、寢殿組成。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抬梁穿斗木構架,重檐歇山頂。該城隍廟是研究明代建筑結構和城隍文化的實物資料。興化府城隍廟2001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20、黃滔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滔祠
  黃滔祠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為紀念黃滔而建,明倭亂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23.18平方米。由祠門、正廳、下廳組成,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祠中保存明正統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門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狀元及第”、“濟美聯芳”、“冬官舊第”、“天馬來青”、“文筆鐘靈”、“父子名賢”、“理學名臣”等明代石額。祀黃滔。黃滔是晚唐文學家,對王審知治閩有規(guī)正之功。原存祠中的“東里黃氏思敬堂功賞記”、“黃氏族祠思敬堂記”、“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閣”等石刻,于“文革”期間失落。黃滔祠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