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跡介紹

米家崖遺址
  夾沙紅陶、黑陶、白陶、斝器、骨針、石笄、玉器等先民史前素樸物件在灞橋浐河西岸的米家崖村一帶陸續(xù)出土,截至昨天已達300余件,另外還有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被清理完畢。學者說,米家崖遺址的發(fā)掘為陜西新時期時代文化成就增添了新光彩。 米家崖遺址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西岸,分布的中心區(qū)域在灞橋米家崖村周圍。遺址南北長約2.5千米,寬約0.5千米。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隊目前對該遺址內的11號、8號、6號基槽的清理工作已基本結束,共清理長方形白灰面房子5座,灰坑118座,出土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300余件,發(fā)掘面積2000余平方米,基本搞清了米家崖遺址的分布與內涵。 米家崖遺址主要的出土物為陶器、骨器、石器及少量的玉器、牙器等。陶器以夾沙灰陶為主,另外有夾沙紅陶、泥質灰陶、泥質紅陶以及少量的黑陶、白……[詳細]
香積寺善導塔
  香積寺善導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神禾原上的香積寺內。善導(公元613——公元680年),也稱光明和尚,是山東臨淄人,自幼出家,是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在光明寺期間,大力宣傳凈土信仰。相傳曾著有《彌陀經》十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壁,很受長安僧俗的尊崇,信徒甚多,圓寂后,門徒為他建塔以示紀念。凈土宗教義于公元八世紀傳入日本后產生很大影響,他們尊祟善導為高祖。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各界友好人士和凈土宗信徒不斷前來善導塔朝拜。1980年5月14日,在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周年之際,中日兩國佛教界人士在香積寺舉行法會活動,以紀念善導大師,從而進一步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寺為唐代著名的古剎,始建于唐中宗李顯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佛教凈土宗的門徒為紀念第二代祖師善導而修建的。寺名的來歷眾說紛壇。……[詳細]
古觀音禪寺(終南山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座落在長安區(qū)終南山北麓灃峪口羅漢洞村,背靠鳳凰山,東鄰律宗祖庭豐德寺、凈業(yè)寺及凈土祖庭香積寺,南至觀音山,西望三論宗祖庭草堂寺,不僅賅攝終南之神韻,同時擁有便利的交通,它距環(huán)山公路僅數(shù)百米,距西安三十公里。鳳凰嶺如同觀音大士打坐-,兩側山巒左環(huán)右抱,猶如青龍白虎守護。當年唐太宗親手栽種的一顆銀杏樹至今依然蔥蔥郁郁、枝繁葉茂,并向信眾揮灑神奇的霓彩光華。這株有一千四百多年樹齡的古銀杏樹,已被國家列為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樹下有神奇的唐貞觀年間古清泉一眼,清澈甘洌,長年不竭,被譽為“觀音神泉”。相傳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古觀音寺,當時就頗具規(guī)模,占地約300畝,山門、大殿、鐘鼓樓,云水寮一應俱全,遠近香客絡繹不絕。古寺,古樹,古泉,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更有雅士作詩贊嘆。一九九八年,隆興尼師游方來此……[詳細]
64、化羊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化羊廟
  化羊廟即東岳行祠,亦名化羊宮,又稱天齊廟。位于戶縣東南龐光鎮(zhèn)化羊峪口。傳為元代建筑。明宣德元年(1426)至景泰二年(1451)、嘉靖十一年(1532)、隆慶二年(1568)、萬歷四十年(1612),及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宣統(tǒng)二年(1910)均曾重修,F(xiàn)存古建筑有:一、東岳獻殿5間,二、金剛殿5間,三、戲樓3間、四、東岳殿山門3間,五、菩薩殿山門3間.存石碑3通(重修古跡東岳廟記、化羊峪補修東岳廟記、蒙漢文碑(移文化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化羊廟相傳創(chuàng)自宋代,明宣德元年(1426)至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先后七次重修。原有廟宇130余間,是一處比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建國時尚有房屋百余間,后陸續(xù)拆毀,現(xiàn)存東岳獻殿為主要建筑,保留元代建筑風格。古樸的化羊廟山門,正中懸一匾,寫著明代學……[詳細]
北廣濟街清真寺
  西安北廣濟街清真寺位于蓮湖區(qū)北廣濟街南端東側83號,俗稱小寺。相傳創(chuàng)建于明代晚期(公元1600年前后),地處廣濟坊,臨近化覺巷清真大寺俗稱“清真小寺”坊民嬉稱大寺的“哨門”。清乾隆33年(公元1769年)重新翻建了寺院主要建筑。北廣濟街清真寺原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建筑布局未按中軸線對稱布局,而依據地方方位來設置建筑物。其建筑群由禮拜殿、邦克樓、南北亭、沐浴室等組成。寺內主要建筑:禮拜大殿,殿高12米,寬13米,雄偉挺拔,系我國明清時期磚木結構的古典建筑,由前檐卷棚、中殿、后窯殿三部分組成,其規(guī)模宏偉。殿前正面有木雕“冰叉梅”格子門12扇,兩側山墻及看墻磚雕、石雕刀清細宜,很有欣賞價值。大殿內12根巨大的紅木圓柱訂立,正中兩根圓柱立粉涂描“海水朝陽及云花”格外靚……[詳細]
66、仙游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游寺
  仙游寺位于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終南山黑水河之黑龍?zhí)杜,是陜西周至縣隋唐時期存留下來的名勝古跡;是歷代關中地區(qū)佛教活動勝地之一;是唐宋以來文人學士聚游之所;是史詩《長恨歌》的誕生地;是中國千年前的文化叢林。她的歷史上溯周秦,下迄明清。仙游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始稱“仙游宮”。仁壽元年(601),隋文帝為了在全國安置他早先得到的佛舍利,在這里創(chuàng)立靈塔,即法王塔,仙游宮便因建塔改寺,稱仙游寺。在此以前,西周時,周穆王西征犬戎于此,休于玄池(即黑龍?zhí),也稱仙游潭)之上,奏廣樂三日而終。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曾在此吹簫習仙。唐代宗時,新羅國高僧慧超來大唐求法,受皇帝之命來仙游潭祈雨。德宗時,京城發(fā)生叛亂,皇帝來仙游寺避難,臣子喬琳在此代其出家禳災。唐大中年間(847—859),唐宣宗李忱將仙游寺……[詳細]
67、八仙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仙庵
  八仙庵又稱“八仙宮”,位于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內,原為唐代興慶宮遺址的一部分,現(xiàn)在是古城西安最大的道教廟宇,也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仙庵相傳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屢次翻修。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到西安避難,曾頒發(fā)1000兩白銀,命八仙庵道長李宗陽修建牌坊,并賜八仙庵“敕建”二字,高懸于庵前門領之上。新中國建立后,政府數(shù)次撥款整修。八仙庵現(xiàn)由山門至后殿分為三進,山門外有清光緒二十年磚砌大牌坊兩座,門外的影壁上刻有“萬古長青”4個大字。山門兩端,鐘、鼓樓分立左右。第三進正殿門楣上懸有清慈禧太后親筆題寫的“洞天云籍”匾額,大殿兩側是東西跨院,東院有呂祖殿和藥王殿。每逢農歷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八仙庵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四方香客都會云集于此。八仙庵外有一條長100米……[詳細]
西安云居寺
  云居寺原名安慶寺,俗稱西五臺,位于西安市玉祥門內蓮湖路南側,東西長約500米,為昔日唐長安城內太極宮所在地。西五臺原本為五個高臺,但現(xiàn)在已經不全,殘存有三個:前臺、中臺、后臺。西五臺的建筑風格與一般佛寺有所不同,均采用宋代“硬山式”建筑形式建造。它坐西向東,由山門拾極而上,一臺高于一臺。各臺兩側均有寮房,歷來為尼僧居住。韋陀殿:進山門后的第一座大殿就是韋陀殿,其實也就是天王殿或彌勒殿,里面供奉的主尊是彌勒,不過,里面還沒有配備天王的塑像。降龍觀音殿(第一臺):原來的第一臺早已不存在了,現(xiàn)在的是本寺住持吉祥尼師多方籌款360萬又重新修建的,臺上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五大菩薩殿(第二臺):顧名思義,五大菩薩殿主要是用來供奉五位大菩薩的:彌勒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殿(……[詳細]
周至清涼寺
  清涼寺位于周至縣西南15公里的廣濟鎮(zhèn)曹家灘,一座山峰南依秦嶺,北望平川,因狀如風凰展翅,故名“黑風山”,山有一寺,當?shù)厝艘蛏椒Q為黑山寺。寺前駱水曲繞,因水而美,因水而滋,寺自有茂林修竹之盛,涌泉湍流之雅,雖入山而未深,足清靜其有余,故黑山寺又因此而稱清涼寺。出曹家灘村,逆山泉而行,一條新修的柏油公路漸漸隱入清悠的山林,約十余里行至黑風山的山腰處,幾棵國槐樹下,就是清涼寺的山門。清涼寺為四合院建筑群,坐南朝北的大雄寶殿一座五間,兩邊配殿共十二間。據重修清涼寺碑文所載,明清時期就有了大雄寶殿,天王殿。自古迄今殿宇多次重建,多次傾圯,只有在文革期間,一場浩動,清涼寺被夷為廢墟。清涼寺自一九八六年恢復了宗教體制以后,清涼寺原五社曹家灘、南大坪、北大坪、紅旗、時家山和廣濟村以及諸方信眾成立了僧介云法師……[詳細]
西周豐鎬遺址
  豐鎬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灃河兩岸。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邑”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邑在灃河的西岸,鎬京在灃河的東岸,遺址分布在包括客省莊、馬王村、張家坡、新旺村、馮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門鎮(zhèn)及昆明池故址等在內的廣大地區(qū),總面積超過了10平方公里。1933年曾由考古工作者進行過勘查,195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一直延續(xù)至今。豐鎬是西周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根據《考工記》的記載,當時的都城方九里,每邊辟三門,城內縱橫各九條街,王宮居中,左為祖廟,右為社壇,前為朝堂,后為街市,提出了城市布局的一般參考原則,可見在當時,城市的布局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規(guī)劃思想,布局規(guī)整有序。通過考古發(fā)掘工作,在馬王村、洛水村一帶發(fā)現(xiàn)有一處王室貴族居住的宮殿遺址,遺址……[詳細]
唐城墻遺址公園
  西安唐城墻遺址公園位于大唐不夜城南500米,位于雁南二路和雁南三路東西向平行的兩條城市道路之間,是唐代長安城的南城墻所在地。東西全長3600米,寬100米,占地540畝,由建筑大師張錦秋擔綱設計,和曲江池遺址公園同為曲江新區(qū)2008年斥資40億元打造六大遺址公園中的兩大項目,西安市政府‘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建設項目。唐城墻遺址公園總投資約5億元。它融會古今,宛如一條綠色長廊延伸在曲江的東南方。唐城墻遺址公園以“市民、自然、休閑、健康、藝術、享受”為主,充分體現(xiàn)服務市民和藝術享受的理念。以唐詩為主線,以書法、雕塑、繪畫、工藝美術、園林景觀為表現(xiàn)手段,是集詩歌、哲學、美學體驗、生態(tài)園林為一體的休閑文化長廊。唐城墻遺址公園八個分區(qū)以初唐到盛唐的唐詩為主線,并延伸融會到造園意境和景觀設計等方面。唐長安城……[詳細]
隆昌寺遺址
  隆昌寺遺址位于縣城西約9公里姬家鄉(xiāng)毗沙村西南麓。此處原為秦漢涇河官渡,有驛樓。據載西漢平諸呂之亂后,漢文帝由代至長安稱帝,居此地4日,差人赴中渭橋觀變。該寺建于金代。宋太宗敕賜名隆昌寺,有塔突兀,佛事活動長盛不衰。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時毀于戰(zhàn)火。建國后,1986年9月26日,毗沙村機磚廠在此掘土時發(fā)現(xiàn)地宮。地宮呈八角形單室穹窿,底廓約3米,高約4米,門西南,高約1.5米。磨面磚砌筑,彩繪仿木結構,立柱飛檐,工藝絕妙。周圍八面均有彩繪壁畫,色澤鮮艷,畫工精湛而細膩,其中一壁畫畫有一僧,高枕仰臥,閉目靜神,面孔和善,怡然自得。中間筑有約1平方米平臺,臺正中放有陶制彩繪棺槨和涂金彩繪舍利盒。槨殘破,陶棺長36厘米,闊22.4厘米,通高27.1厘米,底部銘文:“大金天德三年歲次辛未九月重陽日……[詳細]
鄠邑金峰寺
  金峰寺位于戶縣龐光鎮(zhèn)牛首山山坡北麓,距離西安約50公里。寺廟始建于隋,興于唐,唐代天文學家、僧人一行禪師從事研究著書立說之所,<大衍歷)全卷完于此。從寺存明成化十年(1475)《重修金峰寺記》碑,據碑載,金峰寺舊址原有前后正殿兩座六楹,另有左右廊廡、祖師諸殿、伽蘭、僧房、僧寮、樓閣,“凡所有宜者,無一不懼”。此碑碑陰刻殿堂圖,由圖數(shù)計殿宇達40多間,寺內原有土地100多畝,碑稱“被不屑子孫海門海時掠賣,寺已形成殘破”。此碑中記載著一則重要的史實“唐僧一行曾駐錫于此!焙箅S歷史變遷,廟宇幾經沉浮,已失去往日的巍峨壯觀。一行禪師,又稱為僧一行,是我國古代科學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也是密宗教理的闡發(fā)者。一行禪師原名張遂,少時勤學好問,青年時期對天文、數(shù)學頗有研究,武則天時在河南嵩山依普寂禪師出家,唐……[詳細]
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qū)圖書館
  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qū)圖書館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長安南路199號,地理坐標為北緯34°12′17″,東經108° 56′43″。1956年建成的圖書館建筑面積8171平方米,屹立于學校校園布局東西中軸線的中心,它的設計汲取了我國傳統(tǒng)古典建筑外觀軸對稱、中和的理念,結合現(xiàn)代設計思想和技術進行設計,具有獨創(chuàng)性。主樓為四層,兩側附樓為三層,屋頂采用了中國古典建筑中的歇山式,建筑形體和開窗方式等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中西合璧的文化融合,為研究我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筑風格、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以及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關于陜西師大圖書館的設計者傳說較多。根據學校檔案記錄,1953年西安師范學院(陜西師范大學前身)在西安南郊選址建校,對校園及建筑進行規(guī)劃設計。以圖書館為代表的校園建筑群,是時任學校領導的劉……[詳細]
75、興慶宮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慶宮遺址
  興慶宮遺址位于今碑林區(qū)咸寧西路北側興慶宮公園一帶。原為隆慶坊,為避諱,改為興慶坊,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前與兄弟五人的住宅。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始作宮;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擴建;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始,為唐玄宗聽政及與楊貴妃長期居住之所,又稱“南內”。其北與太極宮、大明宮,南與曲江池均有夾道相通。1958年后,西安市文管會、陜西省文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后探測和局部發(fā)掘。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80米、周長4660米,面積約1.35平方公里。夯筑土墻:西、北面墻基寬5米左右;東墻基寬6米;南墻為內、外相距20米的兩重墻。四面設門:興慶門為正門,在西墻偏北部;東門——初陽門據考古探測東西長16.5米、南北寬23.5米。宮內南部以橢圓形龍池為中心,……[詳細]
西安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道教宮觀,正式名稱為“都城隍廟”。在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占地約1102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466平方米。西安城隍廟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廟”之一,與北京、南京城隍廟齊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創(chuàng)建于西安東城門內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移建于今址。清雍正元年(1723)毀于大火,川陜總督年羹堯于同年重修。據史志記載,西安都城隍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全國各地城隍廟罕有其比。城隍廟分為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城隍廟山門口有座五間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疊,牌坊之下,有鐵獅一對。山門內有一條數(shù)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直達二門,其間有文昌閣一座。進入二門有一座精巧綺麗的戲樓,戲樓與大殿南北相對,中間場地上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木質牌樓,樓檐有精美彩繪及陰陽太極八卦圖案。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中供奉……[詳細]
西安薦福寺
  薦福寺位于陜西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西路。始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為其獻福而興建的寺院,故最初取名“獻福寺”。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神龍二年(706年),擴充寺廟為翻經院,成為繼慈恩寺之后的一個佛教學術機構。寺址原在唐長安城的開化坊南部,即唐太宗之女襄成公主的邸宅,唐末因遭兵禍破壞,將其遷建于安仁坊小雁塔所在的塔院里,即今址。相傳景龍元年(707年),唐中宗李顯令宮人攤錢,在安仁坊建造一座秀麗的高塔,形似慈恩寺大雁塔,唐宋時期被稱為“薦福寺塔”。后世因它比大雁塔小巧,又改名“小雁塔”。塔身原為15層,高約45米;后為地震震坍,只剩下13層,殘高43.3米。塔的平面呈正方形,為密檐式建筑。唐代高僧義凈,在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從長安出發(fā),……[詳細]
趙公明財神廟
  趙公明財神廟以華夏正財神趙公明故里和財神歷史傳承為核心,坐落于財神趙公明故里——陜西周至縣集賢鎮(zhèn),它以三進財神殿為核心建筑院落,以偏殿和小廟構成眾神體系,是民俗吉祥福神的綜合展示園區(qū),打造以財神故里、眾神傳說、集賢鼓樂為代表的民俗旅游。趙公明,名朗、玄朗、字公明,生于商朝末,曾任大夫之職,后隱居終南山。因他入黑水峪,(今西安市黑河水庫)擒黑虎為民除害,受到尊崇愛戴。傳說:趙公明修仙得道,被玉皇大帝封為五路財神之首,(福祿壽喜財)主管人間財富,華夏民俗文化一直尊崇財神趙公明,俗稱財神爺,灶王爺,黑虎爺,財政部長。千百年來在世人心目中祭拜財神會帶來好運。中國民眾供奉的財神主要有六位,趙公明被奉為華夏第一正財神,千百年來已被世人公認。相傳,趙公明姓趙名朗,字公明,出生羽化都在終南山下陜西西安市周至……[詳細]
薄太后陵
  “薄太后陵”又稱“薄姬!,位于陜西西安東南的白鹿原上。陵墓中安葬漢高祖劉邦的側室,漢文帝的生母——薄氏。公元前155年,政治精明、與世無爭的薄太后去世,葬于此陵。陵墓曾于西晉末年被盜,后被修復。陵墓封土形似復斗,陵前有清朝樹立的“漢薄太后南陵”石碑,常有游人光顧。 薄氏是漢高祖劉邦的側室、漢文帝劉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秦末諸侯紛起,魏豹稱王,薄氏家將她獻人魏宮。劉邦滅魏,她成為漢軍俘虜,以后納入后宮,生子劉恒。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凡被劉邦所寵幸的妃子多被殺戮或-。薄氏因在劉邦生前早巳失寵,所以得免于難。呂后允許她和兒子代王劉恒同去代國,成為代國太后。公元前180年,呂后死,大臣們議立漢嗣,他們鑒于呂后時期外戚專權,對繼嗣外家選擇非常嚴格,終于以“薄氏仁厚”為理由,迎立劉恒為皇帝,尊奉薄……[詳細]
西安木塔寺遺址公園
  木塔寺遺址公園位于西安高新區(qū)科技六路,南靠科技八路,西接唐延路,東依太白南路,公園占地6.78萬平方米,其中綠化5.5萬平方米,硬質鋪裝1.3萬平方米,水面積5020平方米。公園四周路網環(huán)繞,是高新區(qū)六大動脈的集中之地。公園內尚留存的遺址包括大殿基址和山門遺址,殿基線左右列植的兩株古龍爪槐,寺址北端雕花青磚砌筑的窯洞式建筑。沿東西方向各有一個木塔遺址,為總持、莊嚴二寺之木塔當年的位置,但木塔已經不復存在。木塔寺,隋唐長安城內著名寺院。始建于公元603年,是隋文帝為獨孤獻皇后所立,初名禪定寺。公元618年,改名為大莊嚴寺。位于長安城西南隅永陽坊東半部,與該坊西半部的大總持寺左右比鄰。兩寺建制相同,規(guī)模宏大,各建有一座規(guī)制相同的七層木塔,高三百三十尺(約97米),周長120步(約176米),氣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