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文物古跡介紹

341、萬北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北遺址
  萬北遺址位于沭陽縣城北15公里,東距老沭河約2公里,現(xiàn)屬淮陰市沭陽縣萬匹鄉(xiāng)萬北村。1987年春南京博物院和淮陰市博物館在沭陽考古普查中發(fā)現(xiàn)。遺址范圍高出四周地表約2米,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1987年至1988年南京博物院、淮陰市博物館曾對該遺址進行過試掘和兩期正式發(fā)掘,揭露面積500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較厚,一般達3.5米左右,遺址包括有墓葬和灰坑。按時間階段的變化,該遺址文化堆積自下而上為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存、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還有商代晚期墓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jīng)校正的年代,為距今6540年左右。陶系以桔紅色的泥質(zhì)陶為主,夾砂陶次之,主要出土器物為泥質(zhì)陶缽和夾砂陶罐,以釜、罐為主要炊器,以手制為主,生產(chǎn)工具中石器少見,而漁獵用的骨器特別豐富,并有……[詳細]
蘇州玉涵堂(吳一鵬故居)
  玉涵堂位于蘇州閶門外的廣濟路上。它為明代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歷史悠久,是蘇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該古建筑分為三路五進,匯集了中國的各種房間的形態(tài),廳、堂、樓、閣、齋等等。玉涵堂為吳一鵬故居的主廳。玉涵堂的建筑特色明顯,它的雕梁畫棟,無一不顯示出了明代的文化和藝術(shù)特色。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玉涵堂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后,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的清冷狀態(tài)。部分危險構(gòu)架曾被拆除,在古宅的茶廳倒閉后,整座建筑群更是傷痕累累,危機四伏。蘇州市把修復玉涵堂作為政府2003年的實事工程,在修復與部分重建的規(guī)模工程量來說,是解放后蘇州歷史上少見的。修葺后的吳一鵬故居建筑群落為四路五進。除主廳玉涵堂為明代遺構(gòu),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國年間的建筑。東路建筑為桃花塢木刻年……[詳細]
大窯路窯群遺址
  大窯路窯群遺址位于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qū),為明朝至清朝的磚瓦窯遺址,原有108家磚瓦窯,分布在大運河東岸大窯路沿線和伯瀆港南岸,長約1.5公里,是中國古代磚瓦的重要原產(chǎn)地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wù)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窯路窯群在南長街的盡頭,緊貼運河。這里燒磚的歷史從明洪武年間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上世紀50年代,窯火綿延了近600年。當年在運河沿岸有108家磚瓦窯,“下塘十里盡燒窯”,火光映天,裊裊不絕,盛況空前。無錫南門外的土質(zhì)好,外加柴薪易得、河道運輸方便,興盛了燒磚這個古老的行當。窯群燒制的磚瓦質(zhì)量堪優(yōu),或民用或官用,南京古城墻所青磚,肥厚堅硬,其中一部分即為無錫造。時光流遷,當年的手工窯已成為歷史,現(xiàn)大窯路上殘存磚窯只剩40余座,其中保存完整的才有19座。但這里依舊是江……[詳細]
344、卜子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卜子祠
  卜子祠為清代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zhèn)卜老家村西隊,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yōu)越。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yōu)良,為農(nóng)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類作物。村北有白衣河自西而東流過,白衣河的支流流至西一號大溝,自南而北穿村而過匯入白衣河,把卜老家村一分為二。卜子祠東鄰一號大溝,座北面南,前面是村中大道,往南六十米便是省道豐單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卜老家村是個較大的村莊,東西長一公里,居住著2000多口村民,該村村民百分之九十八為卜姓,他們世代秉承先祖遺訓,耕讀為業(yè),勤勞為本。祠堂鶴立于民居中間,顯得莊嚴典雅。卜氏五十三世孫于1511年遷居豐縣,據(jù)清光緒版《豐縣志》記載“先賢卜子祠,在縣西北五……[詳細]
345、仙女廟
仙女廟
  江都城區(qū)舊名仙女廟,其來歷與東陵圣母廟帶發(fā)修行的杜、康二位女道士有關(guān)。這里最早叫蔡家莊。傳說東漢時的一年,天降大災(zāi),東海一條黑龍來這里興妖作怪。其時,大雨傾盆,河水滔滔,大水淹沒了莊稼、房屋,百姓苦不堪言。偏偏瘟神又至,全莊人上吐下瀉,奄奄一息。危急關(guān)頭,天空飛來一條白龍,昂首向黑龍殺去。經(jīng)過幾個時辰的搏斗,黑龍敗下陣去,狼狽而逃?罩性葡F散,大水向長江退去。此時,天邊又飛來一只黃鶴,口銜藥草飄落而下。不一會兒,白龍和黃鶴都不見了,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兩位道姑打扮的女子。 原來她們就是東陵圣母廟(東陵為我區(qū)宜陵古稱)里的女道士杜姜和康紫霞。兩位姑娘用草藥熬湯,送到每家每戶,使全莊人轉(zhuǎn)危為安。后來兩位姑娘化作兩條白龍騰空而起,駕著彩云飄然逝去。人們?yōu)楦兄x她們的恩德,就在河邊建了一座廟,祀奉二位……[詳細]
溧水觀音禪寺
  觀音禪寺位于百里秦淮的發(fā)源地——溧水縣城以東約10公里的東廬山西麓半山腰上。該寺始建于元朝,初名為“東廬山西麓觀音庵”,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太平天國期間,觀音庵被毀;清朝光緒8年(1882年)復建,為道教二茅宮,與句容境內(nèi)大茅山、溧水境內(nèi)小茅山齊名,但不幸又于上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被毀。1999年,縣城分龍崗的觀音庵因城建需要拆遷,于東廬山觀音庵原址復建,更名為觀音禪寺。2000年,東廬山觀音寺成為雞鳴寺的下院,被省和南京市政府批準列為重點建設(shè)寺廟。東廬山原名廬山,相傳東漢建武元年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諫議大夫會稽名士嚴子陵曾在這里筑廬隱居,固得此名。后因此山在縣城以東,又名東廬山。它包括獅子山、禁山、尖山、白虎山、張古山、陳山、馬占山、笠帽山、廬峰等十余座山峰,南北走向,長約7.5公里,總……[詳細]
揚州文峰塔
  揚州文峰塔 文峰塔是水陸交通進出揚州的標志。“寶塔有灣灣有塔,瓊花無觀觀無花”,這寶塔即為文峰寶塔,唐代揚州地圖中,長江與揚州近在咫尺,為了減少長江對揚州的直接沖激,前人將長江和揚州相連處的運河故意鑿成“之”字形,洶涌澎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緩沖,進揚州城時便如被訓服的野馬,增加了溫柔敦厚之氣。就在運河的轉(zhuǎn)彎處的東岸,塔高聳而立,成為進出揚州所見的標塔,高塔“送夕陽,迎素月”,夜幕降臨時,高處點燃燈火,為南來北往船只導航,“送客迎賓總是情”。   文峰塔位于揚州城南古運河東岸寶塔旁文峰寺內(nèi)。建于明朝萬歷10年,相傳是為鎮(zhèn)住揚州之文風,使學子在科舉場上出頭而得名。登上塔頂眺望,可盡覽古運河及揚州市區(qū)風光! ∥姆逅荡u木結(jié)構(gòu),七層八面,塔基為石徹須彌庭,塔身磚建,每層有木構(gòu)塔檐和平座欄桿,塔……[詳細]
348、準提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準提寺
  準提寺位于揚州市廣陵區(qū)鹽阜東路10號,準提寺原為明代的疏理道公廨,是管理鹽務(wù)的衙門。明代末年改建為準提寺,供奉的準提觀音為佛教諸佛之母,心性純凈,皎如明月。清康熙十二年(1673)重修,有施舍田畝碑兩塊和禁除營衛(wèi)、地租碑一塊。清兵攻占揚州屠城十日時,準提寺部分建筑被焚。雍正年間,由于御史陳伯聞和他的老師孫仲彝的鼎力主持和募化,重建了山門和大殿,并邀用中禪師駐于寺中,使準提寺成為揚州的一大名剎。石塔寺僧又贈廟田385畝給準提庵。清嘉慶十一年(1806),著名學者阮元在二郎廟菜園得宋三公石,移置寺東廊,后嵌在西樓壁上。道光八年(1828)又對準提寺進行了整修。咸豐三年(1853)除大殿外余皆毀于兵火,同治、光緒年間復建,F(xiàn)存山門殿、天王殿、大殿、藏經(jīng)樓,總建筑面積為1419平方米。準提寺寺門朝南……[詳細]
草鞋山遺址
  草鞋山遺址,位于蘇州城東15公里吳縣唯亭鎮(zhèn)東北2公里陵南村北、陽澄湖南岸650米處。地面有兩座緊鄰的土墩,一名草鞋山,高10.5米,一名夷陵山,高15.23米。1973年鉆探初步查明,遺址中心區(qū)域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70米,面積4.4萬平方米,相當于兩個土墩面積的3倍。遺址為1956年的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1972~1973年南京博物院兩次發(fā)掘,總共發(fā)掘面積1050平方米。清理了新石器時代的居住遺跡,11個灰坑(窖穴)和206座墓葬,出土陶、石、骨、玉等質(zhì)料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等共1100多件。遺址的文化堆積最厚處達11米,可分為10個文化層,從地層迭壓關(guān)系可以看出文化層的先后次序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直到進入春秋時代的吳越文化。這一地層關(guān)系,對于……[詳細]
350、紹隆寺
紹隆寺
  紹隆寺  紹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紹興(1131—1162)年間,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燁首次南巡,駐蹕鎮(zhèn)江金山,賜紹隆寺為金山寺下院,后又賜為安葬祖師塔院。歷史上紹隆寺也曾叫做蓮覺寺、靈覺寺! 〗B隆寺在“文革”前有靈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處。如《中國佛教史》中提及的鐵舟海大師、觀心大師等高僧。鐵舟海大師系康熙母親的師傅。 “鐵舟海和尚塔銘”的篆額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靈塔有普同塔和單塔之分。普同塔,顧名思義就是不擔任職務(wù)的普通和尚圓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處。單塔則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壽盡后的靈寢。原先那近三百座靈塔下絕大多數(shù)是一般佛門子弟的遺骨! 〗B隆寺存有幾件稀世珍寶。如,明代弘治年間的一口銅鐘,從五臺山移到金山……[詳細]
昆山東禪寺
  東禪寺,古名為薦嚴資福禪寺。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吳越鎮(zhèn)遏使、尚書左仆射劉璠舍宅創(chuàng)建,位于昆山市玉山鎮(zhèn)集街,匡禪師開山。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名為“昆福禪院”;五代后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重修。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建“慧嚴禪院”以奉成穆皇后香火。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主僧惟已請慧元禪師住持;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秋至元豐二年夏,建法堂、寢室共21楹;南宋高宗南渡,特為書“普照堂”三大字,故御書有閣;參知政事范成大讀書處有紫藤,稱之曰“范公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乃錫金字額;南宋咸淳間(公元1265—1274年),僧道元創(chuàng)七石塔于寺門之外;元代文人黃溍《佛殿僧堂記》中云:平江昆山故州治之東三百步,有大伽藍[注:即僧院]曰“薦嚴資![詳細]
何山頭細石器遺址
  何山頭遺址位于新沂市東北約7公里馬陵山山脊北坡的何山頭上,地屬北溝鎮(zhèn)何山頭村,海拔約91米,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8°23′56〃,北緯34°25′40〃,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約100米,地層(含石器的殘坡堆積層)厚1米左右。1984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石器制作場地,加工的細石器在地表有零星出露,在地層的剖面上也見到一定數(shù)量的石制品。出土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68件,器類有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等,制作方法有間接壓制法和直接打擊法兩種,其中細小石器占有很大比例。細石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石器加工工藝,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藝,一般是指采用間接打擊法制成的小型細石核、細石葉和用之進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細石器的出現(xiàn)一般認為是與更新世末期全球氣候變化及人類大遷移有密切聯(lián)系。一般說來,細石器起源于舊石器時……[詳細]
蘇州報國寺
  坐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龍街)穿心街三號。北鄰著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于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報國寺內(nèi)現(xiàn)設(shè)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shù)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gòu)。報國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間,原在文廟西,名“報國禪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甚盛。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順年間僧志學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guī)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shù)百間,占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嘉靖萬歷年間東南擾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頹廢。萬歷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受法三千余人,受戒萬余人,飯僧數(shù)十萬人,是為報國寺最盛時期。清……[詳細]
354、東山紹德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紹德堂
  蘇州東山新義村紹德堂,是葉姓購置的宅第。宅主軸上尚有院門,大廳,住樓三進建筑物。原還有門屋、茶廳、花園等建筑。各進都用院墻封圍,中置院門貫通。院內(nèi)兩側(cè)置有廂房(耳房),邊側(cè)另有備弄,為日常進出的交通道,惜今已廢圮,僅留存殘址。但僅從現(xiàn)存三座建筑也足以說明其規(guī)模。第宅布局嚴整,屋面坡度緩和,結(jié)構(gòu)古樸,為明構(gòu)無疑。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院門(即二門)位于大廳正南,磚木門坊,闊4.27米,進深3米,柱間下置高門臼。柱前有門枕石,刻花版抱鼓形,中雕兩獅,刀法剛勁,造型生動。柱頂擱木枋承重拱,柱前后用縷雕木斜撐,支托兩坡屋頂成牌坊形式。中楹為一幅雙獅嬉球,雕得鏤空剔透,反面施連楹,并列四幅花鳥圖案,中間刻“!弊郑此^“出門有!,人稱此為“福壽墻門”。上方匾額一塊,左右伴以木景兩方,……[詳細]
355、善權(quán)寺
善權(quán)寺
  據(jù)史書記載,宜興善權(quán)寺是南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祝英臺故宅”所建。過去洞是廟產(chǎn)。儲南強先生當年就是先從和尚手里買下山洞和山地的產(chǎn)權(quán),再進行整修的。這就給善卷洞罩上了佛都溶洞的光環(huán),善卷寺因避齊東昏侯蕭寶卷諱,改“卷”為“權(quán)”,沿用至今!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善權(quán)古寺是宜興佛教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歷史上曾經(jīng)有三個宰相到善權(quán)寺結(jié)緣,為宜興善權(quán)寺留下了千古佳話。唐代大司空、節(jié)度使李蠙自出俸錢贖善權(quán);宋代主戰(zhàn)派宰相李綱整修善權(quán)寺;宋代大學士李曾伯讀書善權(quán)寺。善權(quán)寺成了古人的讀書圣地。古代許多狀元,宰相都慕名前來善卷洞游覽。明代善權(quán)寺住持和尚方策還刻石立碑,稱《善權(quán)寺古今錄》,朝廷大臣,著名大學士王鏊,畫家文征明作序。當時善權(quán)寺“唐殿”“雷書”名聞天下。善權(quán)寺曾經(jīng)由高僧住持,都為臨……[詳細]
萬佛石塔
  萬佛石塔,原名禪師塔,座落在吳縣市鎮(zhèn)湖西華裝飾的西涇村(西京村)。它面對太湖,隔湖與光福窯上山相望。堅固耐用太湖水患多,而塔是佛的象征,佛是威力無比的化身,為了消災(zāi)鎮(zhèn)邪,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始建該塔,作為鎮(zhèn)湖之物。    在明朝成化年間,高僧昕乚將塔進行了洗刷整修。由重建至今,已經(jīng)歷了692年的風風雨雨了。    塔由石灰石石塊砌成,作單層造。塔體外方內(nèi)圓,造型簡潔,比例適度,堅固樸實。它既不同于漢族傳統(tǒng)的樓閣式寶塔,也不同于元代盛行的由印度傳入我國的-塔(瓶型塔),可謂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塔原座落在江南名剎秀峰附近,座北朝南,通高11.2米,分臺基、塔身、塔剎三大部分。塔朝南辟一近似火焰的塔門,門高2.1米,闊0.72米,正面額上刻有“古塔重興”四個大字,東西兩面均刻有……[詳細]
357、程先甲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先甲故居
  程先甲故居程先甲故居坐落于中華門西大百花巷11號,該故居房屋縱深七進,其中軸線與街巷呈垂直狀,一眼望去,展現(xiàn)出一道古樸雅致的晚清民居建筑的風景線。此屋原系光緒年間一個名門黃姓大宅。宣統(tǒng)年間,由程先甲購置為私人邸宅。當年第一進為門廳,兩側(cè)為大轎停放和轎夫休息處。第二進為大廳,窗格下鐫以“二十四孝圖”,至今仍能依稀可辨。西側(cè)置有一小書房兼作會客之用。第三進為程先甲居住的正房,F(xiàn)為其幼子程德謨老夫婦及其后裔居住。第四進是藏書樓,即他生平所酷愛的書齋——“千一齋”。蘊涵“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意。第五進也是樓屋,為程氏家人住房。第六進為廚房,院落中掘有一口水井,至今還在。第七進為仆人居住之地。如今,七進房屋雖已住滿了城南居民,但從房屋的框架結(jié)構(gòu),庭院中殘存、散落的石鼓、條石,居民……[詳細]
周莊全福寺
  江蘇省昆山市周莊全福寺,興建至今已九百多年,大雄寶殿內(nèi)有三丈多高的如來大佛比江浙一般寺院都來得大。全福寺又稱“全福講寺”,宋元佑元年(一○八六年),周迪功舍宅為寺,在鎮(zhèn)北白蜆湖畔建全福寺。經(jīng)歷代不斷擴建,梵宮重疊、樓閣崢嶸、碧水環(huán)繞、香火鼎盛,成為江南名寺。殿宇曾一度改作糧庫,隨著周莊鎮(zhèn)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于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不到一年,一座以水藉口的寺廟園林建成了。全福講寺處于全園中軸線,主要建筑有:山門、指歸閣、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等。整座寺廟結(jié)構(gòu)嚴整,殿宇軒昂,借水布景,巧奪天工,既有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建筑藝術(shù)的美輪美奐,園林景色,如詩如畫,令游人流連忘返。全福講寺共有五進,主體建筑大雄寶殿,殿宇雄偉,步入殿內(nèi),高達三丈有余的如來大佛巍然盤膝而坐,佛掌中可臥一人,佛身倍于江浙各大寺院。據(jù)清……[詳細]
蘇州北塔報恩寺
  報恩寺,俗稱北塔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也是蘇州城內(nèi)環(huán)境優(yōu)美、規(guī)模宏大的佛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相傳是孫權(quán)的母親舍宅所建。始稱通玄寺。唐初改稱開元寺。五代末易名為報恩寺。吳赤烏年間(公元247-250年),三國吳主孫權(quán)為報母親吳太夫人之恩,建“通玄寺”,梁武帝中大通四年建十一級寶塔,備級莊嚴。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因帝下詔書,令各天下州郡均置一寺以年號為名,故易名為開元寺。后唐同光三年,吳越王錢镠另建開光寺于盤門內(nèi)瑞光塔旁。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錢王于故開元寺基重興建寺,以當年吳主孫權(quán)為報母恩建寺,又符合佛教報四恩(佛、父母、師長、國土)的美德,故移支硎山報恩寺額于此,報恩寺之名由茲延用至今。宋代平江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座蘇州最大的寺廟……[詳細]
360、阮元家廟
阮元家廟
  阮元家廟總占地面積749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782平方米。建筑軸線分明,氣勢恢宏,初建于清嘉慶年間。房屋組群分為三路,由阮氏東宅、阮氏家廟及阮氏西宅三部分組成,家廟位于阮氏東宅和西宅之間。家廟前后原有五進房屋,以《大清會典》所載“一、二、三品官,廟五間、兩室、階五級、兩廡、三門”規(guī)格建造;廟內(nèi)祀阮氏高、曾、祖、彌四世,祧者藏夾室。廟五間置祖宗龕三臺,兩夾室各置祖宗龕一臺,東西廡各置龕兩臺,高、曾、祖、彌四世木主廟五間的三龕內(nèi),凡阮元一支孫輩,曾孫輩的木主,按大房(常生)、七房(祜)、五房(福)、八房(孔厚)的順序,由北而南排列在東西廡內(nèi)。家廟與東路廳房之間有射序巷,供子孫和學生課余射箭習武強身之用。“阮氏東宅”原有東路由南向北分別為轎房、對廳、大廳、二進、三進、四進、奉恩樓。大門對面照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