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寺又名佛爺寺,在荔城鎮(zhèn)東北部十三公里,正果鎮(zhèn)北緣瑞山之右,與正果一中吡鄰相隔。寺為供奉賓公生佛(又名牛仔佛)而建。賓道者金牛都(今正果番峰村)人。生秉異質(zhì),早悟禪宗,自少出家削發(fā)于明山寺。南宋皇祐元年(一0四九年)坐化于瑞士石藤籮之中,真人肉身圓寂,僧徒遂以肉身裝塑建寺祀之。傳說:“焚香禮拜,煙從今之正果寺冒出,究其緣由,煙從龍口入,順其道而由尾出,謂之瑞龍降佛地,遂于宋慶元三年徒寺于瑞山之右,取名”正果寺“。成佛巖的正因寺是龍之首,今之正果寺為龍尾,次乃前因后果之征兆。賓公生佛生平濟世扶危,御災(zāi)捍患,慧觀緣起,志修行,功德0,修成正果?芍^先有其人,后成其佛,先有賓公生佛,后建正果寺。寺……[詳細] |
景徽公祠位于塱頭村中社。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坐北朝南,三間三進?偯骈12米,總進深36.5米,建筑占地458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頭門面闊三間12米,進深兩間7.5米共十一架,前廊三步。正脊灰塑雀鳥、梅花、牡丹、山水等圖案。前檐梁架、封檐板均雕刻戲曲人物、雀鳥瑞獸、花草瓜果等紋飾。大門嵌寬1.8米的花崗巖門夾,石門額陽刻“景徽公祠”,上款刻“道光乙巳(1845年)仲秋重修”,下款刻“知宜城縣事梁應(yīng)乾□刻,孫家桂敬摹”。明間設(shè)中門。左次間山墻嵌磚雕門官神龕。石門墩雕刻獅子、寶瓶、花草等紋飾。門面水磨青磚墻,花崗巖石腳。四級石……[詳細] |
報德祠位于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臘布村,在招賢山、臥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勝水之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臘布村村民奉朱元璋圣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圣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筑群。建筑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報德祠的門檻比別的地方高,祠堂大門之后開了一道中門。一般的祠堂在大門之后只有一道屏風(fēng)或者白墻,但報德祠因為是皇帝所賜,所以可以開一道中門。報德祠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規(guī)格很高!弊鳛榕D布本地人,楊先彬道長介紹起來十分自豪。站在報德祠高高的門檻前……[詳細] |
珠村潘氏宗祠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文華大街18號前面。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三十六年(1880)再重建,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期間再重建頭座和中座。2000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中路為三間三進,左右兩路均為三進兩天井,有兩條青云巷。占地面積1189.2平方米。硬山頂,封火山墻,龍船脊,青磚墻,勒腳部分用紅砂巖。檐下有壁畫。梁架、檐檔的雕花比較精美。該建筑歷史上三度重建,建筑風(fēng)格以清代為主。潘晟,字粵邦,號宗臚。曾任廣西桂林府靈山縣丞。明永樂十八年(1420),從番禺細墟遷居到珠村,成為珠村潘姓始祖,F(xiàn)為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的潘氏祖祠。2012……[詳細] |
北帝廟位于街口鎮(zhèn)環(huán)城路,被從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其始建年代不詳,廟祀北方水神玄武。古廟是一座磚、木、石結(jié)構(gòu)建筑,硬山頂,深兩進21.35米,面闊三面10.2米,向西北坐東南。第一進正面立1根石柱,與后2根圓柱承托17架穿斗式梁架,3根柱承重,前2根為正方形花崗巖石柱,后柱是圓木柱,下有石質(zhì)柱礎(chǔ),屋頂有舉折升起,鋪素瓦,綠色琉璃瓦修邊,有滴水,正脊灰塑“八仙過!眻D![詳細] |
深井文塔坐落在長洲鎮(zhèn)深井村邊的土坡上,建于清代,為一座樓閣式的磚木結(jié)構(gòu)的古塔。塔下基底以磚線逐級放大,塔身轉(zhuǎn)角處兩磚相咬,嚴實無隙,由下而上,棱角清晰,線條筆直;在二級和三級的轉(zhuǎn)角處,塑有躍起的鯉魚,魚尾和嘴頂往飄檐,魚鱗涂上景泰藍色,描以黃邊,嘴唇嫣紅,格外生色。塔膛為六角直井式。塔身三層,每層均有腰檐飄出,逐層收小。飄檐下方以卷葉浮雕圖案挑檐,排列工整,玲瓏剔透。挑檐下方,雕塑著立體彩畫,尤以“金龍騰飛”、“彩鳳飄舞”、“雄獅嬉戲”、“麒麟架云”四幅,形態(tài)逼真,躍躍欲動。塔頂作反拋物線攢尖,坡度陡峭;頂上為盛開蓮花一朵,花心托出葫蘆一樽,典雅飄逸![詳細] |
五丁開嶂石刻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三年(1934),位于鳳凰街道廣汕二路柯木塱村高塘工業(yè)區(qū)高塘石公園內(nèi)的一塊天然巨石的西北面?逃1934年。巨石呈不規(guī)則蛋形,最長處約12米,最寬處約3米,最高處約4米,占地面積36平方米。上刻李揚敬題“五丁開嶂”等文字。該石刻記載了民國時期廣州體育會以及道路建筑情況,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李揚敬,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第一集團軍第三軍軍長兼廣東軍政學(xué)校副校長。1950年去臺灣,1988年在臺灣病逝。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洪圣古廟位于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1998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總面闊18.3米,總進深25.6米,建筑占地386平方米。中路建筑山門面闊三間11米,進深兩間8.2米共十五架,前廊三步。前廊梁架柁墩、雀替、封檐板均施有戲曲人物、鳥獸花草等紋飾。蝦公梁刻楹聯(lián)“耋艾歌詠其來已久;樽爵靜潔不懈益虔”,上款刻“光緒廿九年(1903年)孟秋吉旦立,順德蘇□湖□書”,下款刻“沐恩弟子儒雅堂來合號譚福揚譚桂揚譚金勝譚金鏞敬奉”。大門兩側(cè)鑲嵌花崗石,石門額陽刻“洪圣古廟”,落款刻“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詳細] |
石溪村劉氏大宗祠年代為清道光十年(1830),位于前進街道前進村石溪天祿街8號。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歷代有重修。坐東南朝西北。三間兩進,占地面積133.6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青磚石腳。天井左廊墻壁上嵌有1924年黑色硯石碑《學(xué)成堂重修祖祠碑記》。檐下的壁畫,梁架上雕花,正脊的灰雕,墀頭的磚雕都有一定的藝術(shù)價值。頭門抱頭梁的梁架形制稍顯特別,不用斗栱結(jié)構(gòu)而用整體雕花的博古梁架。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和浩徐公祠位于鳳凰街道漁沙坦村旺崗東和里6號。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坐北朝南。三進,建筑布局為上中下三堂,各五開間,左右兩有橫屋,共16間房。大門有趟櫳門。占地面積1352平方米。懸山頂,灰直脊。屋頂蓋板合攏瓦。青磚墻,花崗巖石腳。整座建筑沒有一根柱子,以磚墻承重。該建筑與一般嶺南祠堂建筑風(fēng)格相異。當(dāng)?shù)胤Q為“上五下五”,是嶺南客家系民居融入廣府系民居的建筑風(fēng)格,正屋之外另有橫厝。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車陂村蘇氏宗祠位于車陂街道車陂村高地大街17號。建于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歷代有重修。坐西朝東。三間三進,占地面積392平方米。祠前廣場占地面積782平方米?偨ㄖ嫉孛娣e1172平方米。硬山頂,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祠堂右邊的附屬建筑至源廳,建筑占地面積155.4平方米。左廊墻上鑲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立“設(shè)立義倉教訓(xùn)子孫勤耕習(xí)讀孝順和睦”黑色硯石碑。有一定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仕清秦公祠年代為清,位于前進街道前進村石溪永寧街14號。建于清代,歷代有重修。坐西朝東。三間兩進,占地面積186.6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正脊,碌灰筒瓦。青磚石腳。門廳左邊墻壁上鑲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設(shè)立屏門小引》石碑,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修碑記以及沒有落款時間的《創(chuàng)建宗祠小引》石碑。祠堂的外立面保存原貌較好,室內(nèi)外裝飾簡單。三通石碑有較高的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位于石樓鎮(zhèn)大嶺村環(huán)村路菩山北麓,年代為清光緒庚子年(1900)。位于菩山北側(cè)村道邊,在一塊寬約1.6米,高約2米的山石表面,陰刻隸書“菩山第一泉”五個大字。上款“光緒庚子年端陽”,下款為“山人陳維湘題”。石刻旁原有一泉眼,為自然的沙濾山泉,水質(zhì)清冽,現(xiàn)泉水已被引到對面馬路邊。該摩崖石刻保存較好,是區(qū)內(nèi)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處摩崖石刻。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以良潘公祠年代為清清康熙十二年(1673),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東喬大街27號、49號。建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歷代有重修。坐北朝南。正祠三間兩進,右邊有廚房、客廳等附屬建筑。占地面積374.7平方米。龍船脊,碌灰筒瓦,有文字瓦當(dāng)。青磚墻,紅砂巖石腳。祠堂前面有一小廣場。局部裝飾如雕花及灰塑較精美、古樸,正脊上的二龍戲珠灰塑較特別,其它建筑中少見。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禘長鐘公祠年代為清咸豐八年(1858),位于珠吉街道珠村中東街12號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咸豐八年(1858)。坐西朝東。三間兩進,占地面積136平方米。人字形封火山墻,龍船脊上有灰塑花卉。青磚墻,勒腳分別用花崗巖和紅砂巖。檐檔有簡單花卉,檐下有咸豐年間壁畫5幅。該建筑保存部分明代清初建筑構(gòu)件,基本風(fēng)格為清代建筑。有一定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姚氏宗祠年代為明嘉靖年間(1522~1566),位于冼村街道潭村大街西。建于明嘉靖年間,歷代有重修。坐東朝西。三間兩進,建筑占地面積288平方米。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碌灰筒瓦。青磚墻,紅砂巖石腳。梁架裝飾繁復(fù)。封檐板有纏枝花果雕花紋飾。墻上端有花鳥壁畫,畫面清晰。山墻墀頭有磚雕。前有廣場和水塘。梁架雕花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景祚樊公祠位于龍洞街道龍洞村東大街108號。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2006年重修。坐西朝東。正祠三間三進,面積352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博古脊祠堂左邊有襯祠,前有曠地。該祠堂梁架上的裝飾比較繁復(fù),木雕和部分壁畫都保存原始面貌,非常精美,是嶺南地區(qū)典型的裝飾風(fēng)格,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位于化龍鎮(zhèn)塘頭村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年代為清。始建于清代,為“三間兩廊”式兩層民居,又稱敬義堂。主體建筑為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基礎(chǔ)。正門前檐有山水繪畫和灰塑花鳥圖案裝飾。該民居保存完好,具有典型的清代嶺南民居建筑風(fēng)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村心二街橫二巷7號古民居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三馀里古井位于塱東社三馀里古巷啟裕公書室旁邊,井臺闊3.1米、深2.4米,原花崗巖條石鋪地,現(xiàn)改鋪混凝土地面。井圈石質(zhì)細滑,內(nèi)徑0.42米,外徑0.55米,井壁夯土,井深約8米。該井主要供給該巷居住的住戶使用,井水清澈、甜潤,現(xiàn)在還在使用。塱頭村這口“三馀里”古井,已有600多年歷史,當(dāng)?shù)乩习傩諅髡f,喝過這口井水的人都特別長壽,因此也被人稱為“長壽井”![詳細] |
華帝古廟位于黃村街道黃村圍福里。始建于明代,歷代有重修,F(xiàn)存建筑風(fēng)格為清代。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占地面積190平方米。博古脊,封火山墻,青磚石腳。頭門檐下有壁畫,后殿供奉華光大帝塑像。該建筑主體建筑保存較好,布局緊湊,頭門墀頭人物磚雕甚好。室內(nèi)外裝飾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風(fēng)格古樸。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