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學門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宮下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原為涵江孔廟建筑群最前部之建筑,孔廟于“文革”期間被拆,僅存正學門、泮池、四十九級臺階。正學門坊始建于宋淳佑十一年(1251),清道光乙未年(1835)重建。坐北朝南,面闊三間12.8米,進深三柱7.55米,土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兩側磚砌山墻,斗拱為一斗三升式。其后依次為泮池(上有石板橋)、石甬道、四十九級石蹬道,縱深47米,寬17.5米。近年收集散落碑碣8通,建碑廊于甬道兩側保存。存清光緒乙未年“正學門”匾、“仰之彌高”匾2方,下馬石1件。正學門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延5米,西至自墻外延5米,南至宮下路外沿,北至孔子石像……[詳細] |
端明陡門位于涵江區(qū)涵西街道延寧社區(qū),類別為古建筑。又稱慈壽陡門,北宋蔡襄創(chuàng)建,宋紹熙二年(1191)知軍趙彥勵修,明宣德五年(1430)縣丞葉叔文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府周大禮重修,萬歷二十九年(1601)知府黃騰春再修。陡門南北朝向,北側陡門頭溝(延壽溪支流)往南瀉入海灣。寬6.7米,雙門,每門寬1.94米,路面以上部分高5.7米,路面以下部分深4.4米。陡門南部原為木板橋,“文革”期間改為石板橋,路面以下部分保持原狀。北40米有一石砌方形墩,俗稱“印兜”,邊長3.5米,“印兜”上有“崇禎十五年(1642)歲次孟冬吉旦興建”刻字。端明陡門為莆田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西、北至涵……[詳細] |
鴛鴦三大門古厝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沁后村勝利自然村32、39、40、48號,年代為1909年,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1909年,為鄧氏先祖印尼歸國所建。坐西朝東偏北,為單體建筑。通面闊47.1米,通進深19.6米。土木結構,懸山頂。由埕、上廳、廂房、兩護厝組成。上廳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埕兩側為廂房,面闊三間,外隔一小巷為雙層護厝。為研究清末民居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自墻外四周各外擴2米![詳細] |
峰山小學舊址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九峰村舊厝房,年代為1941年,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1941年,是九峰村紳商方錦秀創(chuàng)建、眾商賈募建的私立小學。1970年改為公辦,更名“九峰小學”,1994年在右側建新校,遂改作村部。坐東北朝西南,面闊七間25米,進深11.7米,建筑面積292.5平方米,磚木結構,上下層各七個拱形卷廊,中西結合的雙層近代建筑,是研究近代建筑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保護范圍:東至舊厝房村道內沿;西至現小學圍墻;南至村道內沿;北至建筑外墻外延5米![詳細] |
悟本堂位于涵江區(qū)三江口鎮(zhèn)鯨山村石山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為“三一教”悟本派創(chuàng)始人陳智達倡建,近代修。坐西北朝東南,通面闊27.6米,通進深17米,建筑面積470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及兩側鐘鼓樓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前殿與兩側鐘鼓樓之間各隔一天井,鐘鼓樓前部為雙層,歇山頂。堂內存有古經書近百本及印制經書木雕板百余塊,是研究清代建筑和印刷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附屬文物:陳智達墓,清同治十二年(1872)葬,現存墓為民國甲戍年(1934)冬從異地遷……[詳細] |
五福宮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陳橋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宋寧宗趙擴慶元、嘉定年間(1195-1224),由陳橋宋賜進士翰林院修撰陳宗起舍地鼎建,道光十七年(1837)修,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2.6米,通進深23米,建筑面積289.8平方米,由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存道光丁酉年(1837)匾額2塊,長2.38米,寬0.93米。 附屬文物:陳氏祠堂,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由欽差副使何喬新僉事督修祠,近代修。坐北朝南,通面闊14.2米,通進深18米,建筑面積255.6平方米,由門廳、天井、正廳組成,抬梁式……[詳細] |
田厝新興宮位于涵江區(qū)白沙鎮(zhèn)田厝村宮邊自然村北側,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道光甲申年(1824)重建,近代重修。坐北朝南(偏東),通面闊五間15.6米,通進深17.1米,建筑面積266.7平方米,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左右廊廡、正殿、左、右各一配殿組成。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柱8檁帶前廊,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9檁,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完整保留清末建筑風格。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建筑外墻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墻村道外延3米;南至戲臺外沿;北至建筑外墻外延5米![詳細] |
抗戰(zhàn)陣亡將士殉難同胞紀念碑位于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廣宮村宋洋自然村,年代為1938年,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立于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該碑面朝西南,碑通高2.11米,寬0.6米,碑正中豎書“抗戰(zhàn)陣亡將士殉難同胞紀念碑”,右側豎書“中華民國二十七年七月七日”,左側豎書“莆田縣第三區(qū)各界敬立”。1933年11月20日,以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州發(fā)動了抗日反蔣事變。后蔣介石軍隊攻陷福州,十九路軍總部分別遷往漳州和泉州,路經新縣鎮(zhèn)廣宮村時,幾名重傷將士身亡,埋葬于后坑嶺?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一周年之際,為紀念抗戰(zhàn)將士原莆田第三區(qū)民眾自發(fā)立碑銘記。保護范圍:東北至碑體中心向外延3米;西南……[詳細] |
文筆峰摩崖石刻位于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文筆村文筆峰,年代為民國,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F存摩崖石刻4方,有“復我山河”“登瀛橋”“欲罷不能”等題刻。其中石竹寺后側山體巖壁刻遒勁有力的“復我山河”四個大字最為突出,字幅高約1.5米,寬約4米,上款“民國卅年(1941)夏”,落款“黃珍吾”。為研究書法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黃珍吾(1901-1969),字靜山,海南文昌人,國民黨中將。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任軍事委員會別動隊少將副總隊長,福建省保安處中將處長兼保安副司令,福建剿匪司令官。1945年3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同年底任青年軍副軍長。1……[詳細] |
孝池陳氏民居位于涵江區(qū)大洋鄉(xiāng)孝池村洋西12號,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中后期,為一進合院式建筑,坐南朝北,通面闊42.38米,通進深21.24米,建筑面積900.15平方米,面闊為十開間,上下進中間以走廊貫通,正廳中軸線上依次為磚埕、前廊、下廳、天井、正廳組成。懸山頂,山墻擱檁土木結構,為陳姓族居之所,正廳后設福堂,內神龕供奉陳氏列代先祖,為孝池村陳氏宗族“崇宗祀祖”之用,還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該建筑保留清代古民居的建筑風格,為研究清代莆田山區(qū)民居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2米,南至建筑本……[詳細] |
吉云云峰宮大殿位于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吉云村云洋自然村,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三年(1864)重建。坐西朝東,大殿面闊五間11.66米,進深五柱帶前廊11.71米,建筑面積136.54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柱、梁用材較大,柁墩、雀替等木雕精美古樸。門兩邊懸聯(lián)板一對陰雕行書“云峰疊其乾坤大,廟貌重新日月光”,題款為“同治戊辰”。宮內存清同治三年重建捐資芳名石碑1通。比較完好保留清代建筑風格,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東至宮外水泥埕外沿外延1米;西至后殿外墻外延3米;南至建筑本體外墻……[詳細] |
霞徐順濟廟位于涵江區(qū)涵東街道霞徐社區(qū)大宮前路,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明代,清重建,2003年修繕。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前殿、天井、主殿組成,保存清代建筑風格,保留大量明代石構件。坐北朝南,通面闊10.68米,通進深22.26米,建筑面積237.74平方米。前殿面闊三間10.68米,進深四柱8.34米帶前廊,主殿面闊三間10.68米,進深四柱9.84米,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廟祀媽祖,為涵江早期媽祖宮廟之一,為媽祖信仰的傳播和發(fā)展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南至建筑本體外墻外延2米至義德堂墻埕;西北至周天安共墻;西南外……[詳細] |
洋尾古坊群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洋尾村李角自然村,年代為宋、明、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洋尾古坊群由僉判第坊、科第坊和栢府歸榮坊三座古牌坊組成,均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燦爛的歷史文化精髓。僉判第坊: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邑人廣東惠州僉判李廷耀建,2001年矯正修繕。坐西朝東,建筑面積15.2平方米,面闊一間3.95米,進深三柱3.85米,高4.8米,歇山頂,磚木結構。形制古樸,四角為門頭闕。科第坊: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代重建,2001年修繕,保持明清風格,保存明清石柱、柱礎。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7平方米,單體建筑,面闊三間11.25米,進深四柱……[詳細] |
集奎萬壽橋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集奎村,年代為宋,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初,由南宋李富募捐而建。東北至西南走向,為傳統(tǒng)平梁石橋,8墩9孔梁橋,跨于白塘湖汊上。全長47.35米,寬2.1米,橋墩高約5米。方型墩,橋面以石板做梁,大小不一的石塊鋪設成八卦形狀,橋欄桿用條石以榫卯相接。橋東北端有橋亭1座,清代建,現代重修,二層,面闊4.9米,進深7.6米,高7米,歇山頂,內立修橋志銘。該橋是莆田興化平原南北洋現存的同年代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石橋之一,至今仍保持行人交通作用。為研究莆田宋代橋梁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北至橋頭二層橋亭;西南至橋頭小……[詳細] |
正極殿位于涵江區(qū)涵西街道保尾社區(qū)西60米,年代為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又稱“五帝廟”。始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建。20世紀50、60年代曾作小學校址,90年代因舊城改造,在原址偏后處遷建,并縮小規(guī)模。坐北朝南偏西,單進合院式建筑。通面闊16米,通進深20.3米,占地面積325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近年在天井處建拜亭。主祀玄天上帝。為研究清代宮廟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舊城改造套房外小道,西至大地房地產基地外小道,南至大地房地產基地外大道,北至宮口河邊通道![詳細] |
新縣文峰宮位于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文筆村。文峰宮又稱“天后宮”,為湄洲媽祖祖廟之分靈宮。始建于宋嘉定十九年(1226),歷有重修,1996年又修。坐東南朝西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5.8米,通進深20.7米。土木結構,歇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前殿廊石刻楹聯(lián):“湄島鐘靈推第一,文峰獨占有誰雙”。2015年公布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東坡天后宮位于涵江區(qū)梧塘鎮(zhèn)后東坡村后東坡自然村,年代為明-清,為莆田市第九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近年又修。坐北朝南,單進合院式建筑。通面闊10.9米,通進深20.1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脊檁存“皇明萬歷戊午年檀越主詔賜修職郎翁宜善捐”字樣。主祀媽祖。為研究明清宮廟建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村道;西至自墻外小巷;南至宮埕;北至自墻外小巷![詳細] |
赤溪龍山宮位于涵江區(qū)莊邊鎮(zhèn)赤溪村赤溪自然村。赤溪龍山宮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清道光十二年(1832)重建,近代重修。該宮坐南朝北,面闊五間13.6米,進深8.9米,建筑占地面積121平方米,單體建筑,由正殿和左、右配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前廊,歇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垂蓮、抱鼓石、柱礎、柁墩、雀替浮雕仙獸、花卉等圖案,雕工精美,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實物資料![詳細] |
萩蘆太平陂位于涵江區(qū)萩蘆鎮(zhèn)崇福村陂頭自然村,年代為宋-清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軍劉謬創(chuàng)建,宋紹定年間(1128-1133)知軍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譚維鼎、知縣莫天賦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東南走向。石構,占地面積221平方米,全長85米,略顯曲尺形,長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積約6000畝,解放后灌溉面積增至2.3萬畝,至今仍發(fā)揮水利作用。陂右側(南側)為渠道,陂左端岸邊石上刻:“下圳應份由此起梧塘漏頭等記廿余鄉(xiāng)用田畝平均修理勒石為誌”。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設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陂上下游各外延100……[詳細] |
石獅陳氏節(jié)孝坊位于涵江區(qū)江口鎮(zhèn)石獅村山兜自然村 ,年代為清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東偏北。仿木樓閣式石構,四柱三間,通面闊6.42米,明間寬2.64米,次間寬1.11米,四方形石柱,邊長0.39米。正面刻“天朝褒獎”“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鳴環(huán)妻陳氏節(jié)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跡,并浮雕雙龍戲珠圖案。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護范圍:牌坊四周各外延2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