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太古倉碼頭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舊稱白蜆殼),由英國太古洋行于1904年~1908年間修建,供太古輪船公司使用,在20世紀二十年代的廣州來講,是比較完善的倉儲碼頭。門牌革新路124號。經(jīng)活化作酒品展銷、餐飲、旅游休閑、設(shè)計等用。碼頭由3座丁字型棧橋式混凝土碼頭和7幢(8個編號)磚木結(jié)構(gòu)倉庫組成。陸域面積54888平方米,碼頭岸線321米。碼頭為混凝土高樁梁板式結(jié)構(gòu)。建有磚木結(jié)構(gòu)倉庫6座,混合結(jié)構(gòu)倉庫2座,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倉庫2座。混凝土地面的堆場面積有11362平方米。生產(chǎn)輔助建筑9座,生活輔助建筑6座,辦公樓5座。落成之初,由太古洋行代理的黑煙囪輪船公司經(jīng)營遠東、中南亞以及來往于廣州至香港、上海、……[詳細]
  廣州黃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熱心人士捐款重修。當年這里地雖偏僻,但曾是廣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對廣州市區(qū)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有極大的影響。該祠雖于1910年遭受破壞,但舊祠所留下來的遺跡,如石刻對聯(lián)、浮雕石柱、扁額、門飾、石獅等,都飾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見當年祠殿的宏偉規(guī)模和精致的建筑藝術(shù)。1915年,原黃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長攜帶黃大仙的畫像、靈簽和藥簽等南遷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樣地,黃大仙也深受海內(nèi)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開放以來,海內(nèi)外廣大熱心人士紛紛要求在原地恢復(fù)建造芳村黃大仙祠。后經(jīng)有關(guān)部門批準,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詳細]
  海幢寺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huán)境清幽、園林優(yōu)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guī)模擴建、遂成為廣州“四大叢林”之冠。1993年8月,海幢寺被定為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漢時期該處有千秋寺,后廢為民居,明代成為郭氏花園。明末清初,光牟、池月兩位僧人向園主郭龍岳募緣得地建佛堂,依佛經(jīng)“海幢比丘潛心修習《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成佛”之意,將佛堂取名為海幢寺。海幢寺既是弘揚佛法之所,又是廣州旅游勝地之一。寺內(nèi)曾有“古寺參云、珠江夜月、飛泉卓石、海日吹霞、江城夜雨、石磴叢蘭、竹韻幽鐘、花田春曉”八大景點。二……[詳細]
  廣州市荔灣區(qū)下九路的北邊有個地方叫西來初地,里面坐落著廣州市四大叢林之一的華林寺,它是中印兩國人民文化交往的一個重要史跡。話說當年,印度僧人菩提達摩為到中國傳教,遠渡印度洋和太平洋,經(jīng)過三個寒暑的跋涉奔波,終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來到廣州。后人尊崇他是來自西方佛國的高僧,便稱他最初登岸的地方為“西來初地”。一千多年過去了,昔日還是珠江邊的“西來初地”一直沿用至今。達摩到達廣州后建筑的寺廟叫西來庵,這是他在我國最先傳揚佛教教義的圣地。后來達摩還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初祖。二至六祖是誰呢?是惠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惠能,F(xiàn)在人們依然十分敬仰禪宗初祖達摩,除稱達摩登岸之處為西來初地,稱其初建草……[詳細]
  曉港公園是一座以竹林為主的專業(yè)性公園,位于前進路南段。原為河涌、沼澤和小丘。因園內(nèi)有古跡小港橋,諧音曉港,故名。公園占地16.7萬平方米,水域4.73萬平方米。園內(nèi)竹堤縱橫,竹品種多達120余種。河涌穿園而過,有人工湖和美麗雅致的亭、臺、廊、榭。另外,還保存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橋和海蝕巖遺址。曉港公園位于前進路南段。原為河涌、沼澤和小丘。因園內(nèi)有古跡小港橋。水域4.73萬平方米。園內(nèi)竹堤縱橫,竹品種多達120余種。河涌穿園而過,有人工湖和優(yōu)美雅致的亭、臺、廊、榭。另外,還保存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橋和海蝕巖遺址。為華南地區(qū)之最,故又有“竹子公園”之稱。公園中部為島景區(qū),由堤岸曲線自然分成4個水域……[詳細]
  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于海珠區(qū)漱珠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據(jù)地質(zhì)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fā)出的熔巖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里設(shè)帳講學。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觀雖位居商業(yè)鬧市之中,山門內(nèi)卻別有洞天,清寂寧靜,純陽觀無論在建筑風格,還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韻味積淀的人文氛圍,無不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然而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秉持,正是由于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譽為中國的活文化……[詳細]
  雁塔是增城市現(xiàn)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zhèn)南面(現(xiàn)在的增灘公路左側(cè))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gòu)造雄偉壯觀,設(shè)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nèi)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輝煌,光耀云霄,磁罌上又系著八條金龍樣的連環(huán)鐵索,每條龍的頸部又垂下鐵串系著一只彩鳳和一個風鈴。古時,人們乘船下從江邊駛過,從遠而近,仰觀塔頂,只覺龍飛鳳舞,華采熠熠。原塔高7級(內(nèi)為9層),八角平面……[詳細]
  廣州三元宮三元宮坐落于應(yīng)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xiàn)存歷史最長、規(guī)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chuàng)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cè)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筑中獨一無二。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jié)慶的主要活……[詳細]
  鏡波黃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龍村仁德里路。是磋龍村人黃鏡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龍經(jīng)濟發(fā)展總公司出資100多萬元人民幣重修。坐西朝東。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組成.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門口牌坊面闊5.56米,高7.5米,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圓拱門,拱門下立兩根歐式柱,正面坊額陰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間拱頂,刻“留鏡波影”,兩次間石額刻“蘭桂”、“騰芳”。背面明間坊額陰刻“德冶鄉(xiāng)閭”,兩次間石額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建筑風格。牌坊以內(nèi)為小庭院,闊約2……[詳細]
  1924年,楊仙逸先生遺體葬于廣州黃花崗旁之三望崗空軍墳場,后來又遷廣州市郊賢莊。1981年,根據(jù)宋慶齡副委員長指示,廣東省政府撥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側(cè)重建楊仙逸中將墓園;1983年8月,該墓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楊仙逸(1891—1923),出生于華僑家庭,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1909年,楊仙逸在美國就讀航空專業(yè)。1918年受孫中山電召回國。之后他募捐資金,購飛機12架,組建了我國第一支空軍隊伍。后來,楊仙逸創(chuàng)辦廣東飛機制造廠,數(shù)月后制成一架飛機,孫中山親筆書寫“志在沖天”以示表彰。楊仙逸墓旁有兩個人的墓,經(jīng)上網(wǎng)查詢得知,1923年9月,海軍-局長謝鐵良隨孫中山先生討伐軍閥陳……[詳細]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臺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沖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xiàn)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間。廣州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村。據(jù)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墻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的門分幾層,從外到內(nèi),依次是角門、趟櫳門、大門。聚龍村的樓房內(nèi)部設(shè)計大同小異。大廳內(nèi)有三道屏風門裝飾。不少屏風的木雕,因年代久遠退去了色彩,但卻更添古樸的風雅。大廳兩側(cè)左右對稱,各側(cè)排列四間……[詳細]
  青云書院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惠福東路389號,又名梁氏千乘侯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清康熙四十年建成,是當時廣州府、肇慶府的梁姓宗族共同合資建造的合族祠,為參與建祠的梁姓宗族子弟到廣州城參加科舉考試、辦理訴訟、繳納賦稅等事務(wù)時提供居所。青云書院原為廣三路,三間三進,現(xiàn)僅存中路建筑,整座建筑坐北向南,青磚墻、硬山頂、灰塑博古脊。占地面積有449平方米,木雕異形梁架仍保存較好。據(jù)傳,光緒進士梁士詒年輕時曾在此讀書,他后來被授翰林院編修,曾參與袁世凱脅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動,任袁世凱總統(tǒng)府秘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北洋政府國務(wù)總理等職務(wù)。進入民國,廣州市政府當局致力于廣州的市政建設(shè),加快了市區(qū)馬路……[詳細]
  在南海神廟西側(cè),有一座小山丘,古時叫做章丘。這大約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時這里是三面環(huán)水,“前臨大海,茫然無際”,人立亭中,當然是觀賞海景、對大海抒懷的最佳位置。據(jù)有關(guān)史書記載,古代這山崗的階梯共108級,但如今僅余72級崗階了。這里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xiàn),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壯觀極了——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難怪當時有眾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廟,喜歡黃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曉時分才登上古亭觀日出呢!北宋紹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詳細]
  供奉著劉䶮、海瑞、楊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畫值得一看,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辦。廣州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廟,就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旁邊,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現(xiàn)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才對市民免費開放。城隍廟的大殿中,拜謁的是三位城隍爺,分別是南漢國建立者劉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楊繼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掛有一幅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畫《開天辟地·神仙卷》,畫中共繪了132位神仙,包括盤古、女媧、觀音、玉皇大帝、四海龍王等,非常罕見,一定不要錯過。另外,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的廣府廟會……[詳細]
  何仙姑家廟是廣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州市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小樓墟何仙姑旅游景區(qū)內(nèi)。始建于唐朝,歷經(jīng)滄桑戰(zhàn)亂,屢經(jīng)修建。明代作大規(guī)模修繕,清朝清咸豐八年(1858年)重修。家廟磚石臺梁式結(jié)構(gòu),第一、三進13架出前廊為封火山墻;第二進四柱一間五架拜亭為硬山頂,其正脊和垂脊均有反翹裝飾。廟內(nèi)外裝飾以木雕、灰雕、磚雕為主,飛檐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精湛優(yōu)美。大家請留意,廟正面山石門鐫刻的隸書門額:“何仙姑家廟”,為咸豐八年戊午嘉平黃培芳所書,山門鐫刻的行書石對聯(lián):“千年履舄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出自當年吏官王映斗手筆。上聯(lián)中“履”,“舄”二字均指繡花鞋,意思是一千年前何仙姑投井,她的繡花鞋留在井……[詳細]
  陳濟棠公館 位于廣州市中山一路梅花村。是一座園林住宅。建于1930年,由公務(wù)局技佐羅明聿設(shè)計。建成后成了國民黨黨政要人聚會之所。1949年7 ━9月,解放大軍渡江東后,蔣介石曾在此召開一連串國民黨中常會,決議成立“國民黨非常委員會”,并與李宗仁密商策劃堅守大陸。 公館院門向東,門內(nèi)建八角亭,主樓建在院子中部,北面建附樓,南面原有水池和假山,現(xiàn)水池假山處已建了辦公樓。 主樓高二層半,坐北向南,磚、混凝土混合結(jié)構(gòu)。外墻紅磚砌筑,南面為入口,門頂端處施山花;立四通柱承托二樓的出檐。門廳后設(shè)梯上二樓,兩側(cè)設(shè)房間,內(nèi)有壁爐,地面鋪水泥花地磚。二層頂為天臺,前部建穹窿頂亭子,后部建房舍。二樓后面有梯通向……[詳細]
  海軍廣州烈士陵園位于黃埔區(qū)長洲街道軍校路170號大院內(nèi)西側(cè)山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解放萬山群島(即萬山海戰(zhàn))中光榮犧牲的24名英烈長眠于此。陵園內(nèi)立有其中一名烈士林文虎的半身銅像及紀念碑。碑的落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艦隊政治部,1953年8月4日”。林文虎是廣東潮汕橋頭村人、中共黨員,在萬山海戰(zhàn)中擔任江防司令部海防隊副隊長,他率領(lǐng)“解放”號、“勞動”號、“前進”號3艘炮艇擔任第一線戰(zhàn)斗任務(wù)。5月25日凌晨約5時,在垃圾尾島附近海域與20余艘敵艦相遇,林文虎不顧一切沖入敵艦群指揮戰(zhàn)斗,擊沉“永寧”號艦,擊傷“中字”號艦,打敗了噸位百倍于自己的敵艦,立下了人民海軍的第一戰(zhàn)功。最……[詳細]
  東平大押清代當鋪碉樓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中山四路1號,緊鄰當年明代東城門的城門樓。這座碉樓造型的當鋪舊址建于清代,俗稱為“大東門當鋪”,是當時全市第二大當鋪。與中山七路西門口的另一當鋪舊址——寶生大押遙相呼應(yīng)。東平大押現(xiàn)已變身為內(nèi)地首家典當博物館。東平大押建筑平面呈方形,北側(cè)高五層,南側(cè)高四層,建筑物外立面呈碉樓狀。如今僅存當鋪的倉庫樓,四面都有開窗,窗口都是內(nèi)大外小,花崗巖石窗套,屋頂建有女兒墻,使得整幢建筑外觀上呈現(xiàn)出碉堡狀,在1999年被定為廣州市級文物。百余年前,400多家當鋪林立羊城,以至于有“當鋪多過米鋪”之稱。如今,其中大多已灰飛煙滅,在老城區(qū)僅存幾座碉堡式當鋪,讓人留下印象深刻,位……[詳細]
  宋廷楨夫婦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鎮(zhèn)三和莊村后,土名飛鵝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現(xiàn)墓為光緒三十年其子孫將宋與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圍大,從后土到山腳石華表全長56米。墓塋分四級,最上為后土,往下三級漸次擴寬。后土為土丘,上豎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級中間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開三頁的書卷式,有座。第三級即本墓圈,青磚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書,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賜進士出身四川富順縣知縣廷楨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劉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紀念館保存)。再下第四級為土臺,兩邊有麻石旗桿夾一對(左邊的已毀),上刻宋廷楨的功……[詳細]
  拜庭許大夫家廟位于越秀區(qū)高第街許地41號后座。從商業(yè)氣息濃厚的北京路轉(zhuǎn)入高地街,再沿幽深蜿蜒的小巷拐入許地,老街的氣息立即撲面而來。院里屋角勾翹,朱瓦層層,古色古香。相傳許氏家族為炎帝后裔,許家祠所以冠名“拜庭”,則源于拜庭是許家興旺騰達的大功臣。生于清代的拜庭家境困窘,13歲即到鹽店做童工。一次,聰明勤懇的拜庭與另兩家鹽商同時出海購鹽,歸途忽遇暴風,獨得拜庭一人指揮正確得以返航,所在鹽店因無競爭對手大賺了一筆。事后,拜庭航海有術(shù)、經(jīng)營有方的口碑便流傳開來,各大鹽商競相出高價聘請拜庭,但他以道義為重仍為原店服務(wù)。店主有感于拜庭忠厚,遂分股予拜庭。拜庭愈加盡心盡力,終成廣州一大鹽商。后拜庭長子率……[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