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峒遺址位于廣西宜州市城北郊3公里的木棉村后,1255年建造。此處群山環(huán)繞,皆峭壁懸崖,四面如鐵,內可容萬灶,外可扼咽喉,牢不可破,險不可夷,故號“鐵城”,后稱古城峒。古城峒分內城和外城,內城墻東西兩端對峙的兩山崖壁上各刻有一碑,東面山崖是《鐵城記》,碑高300厘米,寬195厘米,刻于筑城的當年,該碑主要是記載建筑鐵城的經過;西面山崖是《鐵城頌》,碑高359厘米,寬230厘米,刻于鐵城竣工后的次年三月,系地方人為歌頌云拱筑城的功績而作。西面山腰有一洞,洞門上刻“紫霞洞府”四個大字,還有金銀巖、涼風洞和“飛泉石井”。從外古城往東為馬安村,莫馬安山東麓建有“歌仙廟”,廟后山腰有明代參將威振的贊景……[詳細] |
馮子材墓馮子材墓位于欽州城東沙埠鎮(zhèn)泥橋村東北的小山丘上,距欽州城13公里,周圍群山環(huán)繞,滿目青翠,景色宜人。主墓坐北向南,占地約1200平方米,廟式屋檐墓頂用長2米、寬半米的花崗巖刻成。檐下碑前有1對雕刻精致的盤龍石柱,墓前有3個長5米、寬6米的拜臺,左右分列有文士、武將、獅、虎、馬的石雕像各1對。它們比例勻稱,造型生動,制作也精巧。墓前橫列獅頭石柱8根,4根長4根短,刻有對聯云:“萬里干城,一方砥柱;寸心金石,萬世馨香。”在墓后約500米的公路旁,有一碑亭,亭內有象征官階等級的巨碑1塊,碑文為“大清誥授榮祿大夫建成將軍太子少保銜貴州提督世襲輕車都尉加一云騎車尉馮勇毅公神道”。墓碑上額為“功在……[詳細] |
遇龍橋位于陽朔縣白沙鎮(zhèn),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單拱石橋,橋上還立有一塊抗戰(zhàn)勝利碑,非常具有歷史意義。遇龍橋距離遇龍河漂流起點之一的金龍橋碼頭并不遠,約十分鐘的步行路程。邁上石橋,便可感受到這里滄桑的歷史,橋上的“抗戰(zhàn)勝利碑”是1944年村民自發(fā)與日寇激戰(zhàn)數十天取得勝利的標志。橋頭古樹茂盛,橋邊黑瓦房子也泛著悠悠古韻。地址: 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zhèn)遇龍村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門票免費開放。交通指南公交在陽朔汽車站乘陽朔至金寶中巴車(白沙鎮(zhèn)方向),在遇龍村口下,票價5元/人。騎行騎自行車,從陽朔沿遇龍河逆流而上,大約2小時左右。包車租車到遇龍橋,大約15分鐘,40--50元/車(7座以下)。……[詳細] |
靈山人遺址在靈山縣三海鄉(xiāng)梓崇村馬鞍山。山為喀斯特孤峰,形似馬鞍。山下有東勝巖、葡地巖和盡頭巖三洞。1960年,廣東師院、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顧玉珉、顧閻等在東勝巖發(fā)現1塊顳骨的鼓室部、兩顆牙齒和一段左側股骨上段;在葡地巖發(fā)現1塊頂骨和3塊額骨。東勝巖還出土熊的化石和鈣化蝸牛;葡地巖出土中國犀牛、野豬、鹿和;。專家研究鑒定為更新世末期的人骨化石。命名為“靈山人”化石出土地點。此外,還在石背山洪窟洞古人類遺址,出土1塊頂骨、1塊髖骨、1枚上臼齒、2枚板齒,代表老年個體,屬舊石器時代。在石塘鄉(xiāng)鐘秀山滑巖洞遺址,發(fā)現10塊頭骨、70枚牙齒、l塊髖骨、l……[詳細] |
伏波廟,是專祀伏波將軍的祠廟。位于龍州城南利民街東端臨江高坡上,處在龍州(舊)八景之“古塞遺祠”。該廟坐東朝西,占地2000平方米,主體工程600平方米。分前后殿,呈凸型,前后對稱,磚木結構,地臺邊上砌雕花石板,鏤花屋檐,屋脊鑲嵌臺灣陶藝,前殿石柱刻有對聯。當地民眾為紀念伏波將軍馬援征戰(zhàn)平叛惠利于民而樹碑立廟,廟內有將軍塑像,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歷經數次重修,立有碑記。每年農歷四月十三為“伏波誕”,善男信女等香客聚至,為地方盛世。1986年5月24日公布為龍州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南至龍憑公路邊,西北面至河邊,東面距莊蘊寬紀念碑外4米處,從公路至河邊劃一直線(1986年核定公布所示圖),為……[詳細] |
江西岸遺址是位于廣西扶綏縣城左江北岸的一處史前遺址,該遺址位于扶綏縣新寧鎮(zhèn)一帶左江拐彎處的北岸,在一個半島上,與縣城隔江相對。 2014年年4月以來,為配合廣西郁江老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敢造遺址、江西岸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并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在遺址中,發(fā)現了墓葬、石器、陶片、青銅器和動物骨骼等文化遺存,其中不乏珍奇之處。 發(fā)掘中還發(fā)現了大石鏟和青銅器這兩個時期的文化遺物,例如發(fā)現了一件殘缺的青銅矛。成為了解廣西史前文化的內涵、特征和發(fā)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大石鏟是廣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物之一,但除了石鏟外少有其他遺物遺跡可供佐證此次敢造遺址發(fā)掘出土的材料和明確的地層疊……[詳細] |
位于柳州市郊西鵝鄉(xiāng)山頭村龍興屯田野中。劉蕡于唐開成至會昌年間(836~846年)被貶為柳州司戶參軍。民間傳說他下鄉(xiāng)視農時,在田間墜馬而死,葬于此處。唐天復二年(902年),劉蕡被追贈為左諫議大夫。墓碑題為唐諫議大夫賢良劉公墓,地方人士稱賢良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廣西布政司右參政黃塤曾加修整,并在四周建有墻垣。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右江道王錦主持重修,增設石牌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柳州知府楊道霖等捐資維護。當時清明時節(jié),地方官民多往祭祀,附近學子入學時,也有前往墓地瞻拜的習慣。現墓為磚砌結構,高2米,占地面積9.42平方米,原牌坊部分石料及題刻保存完好。1996年公布為……[詳細] |
真武閣碑刻位于容縣經略臺真武閣旁。明清碑刻,共三塊,現鑲嵌于真武閣公園內,經略臺真武閣西側的碑亭。碑刻分別記述了經略臺及建于其上武當宮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重修武當宮的情形,經略臺真武閣的歷史沿革及周邊景物,以及經略臺的作用和維修經過,創(chuàng)建經略臺真武閣的愿意,并記述了唐經略使元結的為人和政績。有關真武閣的史料,除光緒二十三年(1893)編修的《容縣志》外,還有記錄真武閣維修的碑刻,F有記錄真武閣歷代維修情況的碑刻四方,其中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梁佩《嘉靖武當宮碑》和萬歷四十八年(1620)楊際熙《重修武當宮碑》最為重要。前碑是記錄嘉靖年間重建武當宮的情況,現嵌在經略臺西側的碑廊處,屬廣西……[詳細] |
右輔山古炮臺群右輔山又稱為金雞山,位于友誼關西側,海拔511米,西南兩面為懸崖峭壁,山勢險峻。其山頂有3個山頭,呈鼎立之勢,為守關之兵家要地,歷代均設重兵把守。登上此山可一攬中越邊界方圓數里迷人的風景。中法戰(zhàn)爭鎮(zhèn)南關大捷后,蘇元春為了加強中越邊境防務,選此山營造了三座炮臺,名為鎮(zhèn)北、鎮(zhèn)中、鎮(zhèn)南臺。炮臺倚山勢而建,均以青石砌就,嚴絲合縫。各炮臺除配置有一門可旋轉180o的德制十二生大炮外,還分別筑有地下營壘,用以屯積糧草彈藥和士兵居住。1907年,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金雞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鎮(zhèn)南關起義,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反清革命生涯中唯一一次親自指揮,并參加戰(zhàn)斗的起義。1981年,右輔山……[詳細] |
東門城樓是柳州市保存較好的古跡,位于城中區(qū)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樓高17米,基座為方塊料石,城是青磚砌制。城門上有兩層譙樓,樓閣內的圓柱斗拱古樸大方;銜架屏板均有美麗的花飾雕刻。東門城樓常年對游客開放。登上城樓,可以看到柳江如帶,群山倒立,令人心曠神怡。門票/開放時間10元地址:柳州市城中區(qū)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類型:古跡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僅限外觀)門票信息:門市價:5.0元……[詳細] |
大八仙摩崖石刻位于北山鎮(zhèn)懷道村大八仙屯大八仙山上,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宜州土豪黃祖記與思恩土知府岑瑛勾結,欲割永定與述昆州等地給岑瑛,宜州知縣朱斌備為巴結岑瑛,同意割讓兩地給岑瑛,但以地方農民領袖韋萬秀為首的反割地、反官府壓迫,舉行了農民起義,這就是廣西著名的“慶遠起義”。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斗爭歷時了五十多年之久,明王朝先后調兵遣將進行多次鎮(zhèn)壓,無果而終,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最終明王朝不得不采取妥協辦法,收回割地,安撫農民起義軍,分設三個土司轄區(qū),這也是宜州土司制度之始。大八仙是明軍進剿農民起義軍的駐扎地,其山之崖壁上多處留有當時帶兵將領們的記事石刻及詩歌題字。2017年,自治……[詳細] |
楊登嵩故居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程村鄉(xiāng)頭坪村草頭坪屯公路邊,始建于民國八年,為民國期間三江民團副司令楊登嵩的故居。坐南朝北,平面呈方形,面闊及進深均為三間,長為11.85米,深10.5米,高14.1米。采用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混合結構,青磚墻,硬山頂,小青瓦面,外墻設有槍眼。室外立面均為西式建筑風格進行點綴裝飾,屋頂則以傳統的穿斗與抬梁混合結構營造技術來承托屋面。室內設木樓楞鋪木板構成樓層,并于樓板上鋪青磚。各樓層間均設有木樓梯相聯系,木樓板上鋪青磚。該建筑是三江境內唯一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三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于2012年2月29日公布為三江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楊……[詳細] |
楚南會館位于龍勝各族自治縣縣城中心古龍街10號,座東朝西,東、北靠縣旅游局,西、南鄰大街,是縣城內唯一的清代古建筑,也是唯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91.32平方米。楚南會館建于清光緒壬午年(1882年)。是當時居住在龍勝境內的湖南籍人士籌資所建,原是四合院,西邊是戲臺,南北是廂房,東邊是神廟,神廟內原有菩薩五尊,解放前已下落不明,大門有石條陰刻對聯一付“宮室雖卑,應識惟馨明德;衡湘在望,相逢好話家山”楚南會館廟會日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民國縣政府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改作臨時監(jiān)獄,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也作臨時監(jiān)獄。1953年建立縣文化館后,用作圖書室;1980年成立縣文物管理所,作為文物展覽場地使……[詳細] |
岑溪五世衍祥牌坊座落于水汶鎮(zhèn)北約2公里的石村。該牌坊是清朝同治皇帝為表彰岑溪水汶鎮(zhèn)南祿村百歲壽星劉運昌五代同堂而建,始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磚結構,牌坊高11米,寬10米,厚1.1米,牌坊頂翹角飛檐,坊身有各種人物、花卉、鳥獸等灰塑,造型雄偉獨特。牌坊上還鑲嵌梧州知府、岑溪知縣等官宦的題詞。五世,一世相當于20-30年,五世就是前后最少跨越150--200年,已接近一個朝代。五世同昌,其實就是五福臨門,每一個世代的人代表著一種福氣。三世同堂普遍,四世同堂比較少,五世同堂相當少,這種情形大多數的最老的壽星是超過90歲。景區(qū)地址:岑溪市水汶鎮(zhèn)北約2公里的石村乘車線路:在梧州乘至岑溪的大巴,再……[詳細] |
紅軍樓,原名龍坪楊氏鼓樓,位于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平等鄉(xiāng)龍坪村,建于清代嘉慶四年(1799年)。整座鼓樓建筑面積100平方米,進深10米、樓高10米,十六柱五重檐四角攢尖頂式鼓樓。一樓為過街巷,二樓為集聚、娛樂場所,是典型的桂北侗族過街鼓樓。一九三四年冬,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徑平等侗族地區(qū),紅軍-就駐扎于龍坪寨。-為了破壞侗民與紅軍的關系,派便衣特務半夜暗中縱火,紅軍中央--等同志指揮軍民奮力滅火,搶救出了楊氏鼓樓和鼓樓以南大片民房,并抓獲了縱火特務,于第二日當眾處決;并向受災侗民發(fā)放了光洋救濟。解放后,侗族群眾稱此樓為“紅軍樓”。一九七三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五日自治區(qū)……[詳細] |
屬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xiāng)弄京村弄索屯,距縣城35千米左右。1930年紅七軍奉命北上,根據指示,韋拔群、陳洪濤等留守右江革0據地,組建紅七軍二十一師繼續(xù)領導革命斗爭,1931年二十一師成立,師部及右江蘇維埃政府設在弄索屯,弄索成為當時右江革命武裝的指揮中心,在韋拔群等同志領導下,二十一師全體指戰(zhàn)員依靠群眾,利用山區(qū)有利地形,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開展了長期的游擊戰(zhàn)爭,多次粉碎了桂系軍閥的重兵圍剿,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舊址原為一棟三間干欄式草蓋建筑,后在反圍剿斗爭中多次被敵人燒毀,1977年按原樣修復。為鞏固右江革0據地和發(fā)展革命形勢,桂系軍閥多次派遣重兵……[詳細] |
法式樓“法式樓”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級文物,被列為自治區(qū)重點保護文物之一。該樓建于1914年,是當年清政府設在憑祥“鎮(zhèn)南關”對訊分署的辦公地點,樓房占地面積為200多平方米,高兩層,由當時法國工程師所設計。樓體結構復雜,樓邊鑲嵌的花草圖案精美,壁面塑畫高雅,不愧是一尊精美的藝術珍品。但由于該樓建設年代久遠,樓房地基逐漸下沉,樓房已出現多處裂縫。特別是樓房久經風吹雨打,表面已變得灰暗,污跡斑斑,不少的地方長出青苔。為了拯救這尊藝術精品,還其昔日風采,國家文物局決定投資35萬元,對其進行全面維修,維修工作由自治區(qū)文物維修專業(yè)隊負責承擔。目前,維修正在緊張地進行之中。不久,一道亮麗的風景又將重新展示在游……[詳細] |
王二東漢墓群是金秀瑤族自治縣至今發(fā)現的最大的東漢墓葬群。1981年10月自治區(qū)文物隊普查時,探明漢代墓群共34座(其中2座屬象州縣地域),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米,地形為丘陵地帶,黃粘土質,墓葬封土堆直徑4-11米,墓高0.8-1米。1992、2007年先后兩次對6座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陶罐、陶碗、陶屋、陶壺、陶缽、井亭、熏爐、灶、燈、紡輪、鐵釜、青銅碗壺、石球等50多件陪葬器物。出土的陪葬器物對于研究廣西社會發(fā)展史及金秀瑤族自治縣古代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出土器物現藏金秀瑤族自治縣博物館。2000年7月19日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武圣宮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合浦縣廉州鎮(zhèn)奎文路中段,坐北向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灰裹壟瓦面。為中軸對稱庭院式廟宇建筑。面闊三間,三進二天井,由門樓、中殿、后殿,及兩側連廊組成,占地面積586.2平方米。中殿明間置四根粗壯高大的花崗巖內金柱,上置兩榀抬梁式木構架,支承屋頂,用材碩大,浮雕裝飾精致,建筑外墻涂土紅色漿。為清代建筑物,具嶺南風格。2009年5月4日公布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武圣宮主體建筑四周圍墻墻基為基線,向東外延5.5米,向南外延9米,向西至奎文路26號東面墻,向北至大東門1號南面墻。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邊界線為基線,外延16米范圍內![詳細] |
普賢塔位于桂林市象山區(qū)象山山頂,建于明初,是一座喇嘛式三層實心磚塔。塔基為雙層八角形,底層每面寬3米,基座面積55.2平方米。因第二層嵌有青石線雕的南無普賢菩薩像而得名。像高0.8米,上方橫列“南無普賢菩薩”六字。塔身為圓寶瓶形,圓形傘蓋,頂為兩圈相輪。該塔遠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劍柄或寶瓶,故又稱劍柄塔、寶瓶塔。普賢塔是一座喇嘛式實心磚塔。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層正北面嵌有青石線刻“南無普賢菩薩”。遠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劍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寶瓶, 故亦有劍柄塔、寶瓶塔之稱。此塔典型與周圍山水相映成趣, 頗為和諧和壯觀。2000年,普賢塔被列為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