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石僰人懸棺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長安鄉(xiāng)瓦石行政村棺木崖和白虎巖上,與四川省珙縣僰人懸棺相同。棺前為林鳳河瓦石段。由于大量朽壞脫落,現(xiàn)懸棺3具,復制4具后計7具,民間傳說為何姓“白人子”墓。明代以前遺物,石上鑿孔,插入厚木,棺凌空橫置木上,任憑風吹雨打。掛于數(shù)百米懸崖絕壁上,是神秘和求知的象征。目前懸棺雖然經(jīng)過部分整理,但原貌基本尚存。2000年,已由奧地利王妃出資進行保護。從山下仰望萬仞絕壁上的懸棺,給人的絕非是神秘和震撼的感覺。僰人的消亡僰人——亦稱都掌蠻。在歷史上長期活躍于川滇黔三省的交會的“敘南六屬”之地(即今宜賓興文縣、長寧縣、高縣、珙縣、慶符縣、筠連縣、昭通威信縣、鹽津縣),自古以……[詳細] |
孟孝琚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境內(nèi)。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月,于昭通白泥井出土。此碑書法蒼勁,文辭典雅,渾樸古茂,現(xiàn)嵌于鳳池書院(今昭通第三中學)壁。從內(nèi)容上看,它主要記述孟孝琚的生平。孟孝琚,原名孟廣宗,“十二隨官受韓詩,兼通孝經(jīng)二卷,博覽(群書)”,改名孟。他先聘“蜀郡何彥珍女”,未娶夭亡于武陽。其父的下屬-刻此碑送孝琚歸葬朱提朱塋,以紀念死者,安慰親屬。由此可見當時的邊疆少年是如何用心學習中原文化,鉆研典籍,也透露出當時婚、喪習俗。從碑四周所刻的龍、虎、龜紋,可以窺見漢代當?shù)厝嗣竦淖诮绦叛龊褪趟囆g(shù)水平。從書法上看,碑文系方筆隸書,取勢橫扁,左右舒展,筆畫瘦勁古樸。它的發(fā)現(xiàn),不僅打破了“……[詳細] |
朱提故城遺址又名諸葛營城址、桃源遺址,位于我市昭陽區(qū)太平街道辦事處永樂社區(qū),是漢晉時期朱提縣(郡)治所在地。遺址分為上諸葛營、下諸葛營,面積約50萬平方米。諸葛營城址是云南地區(qū)目前發(fā)現(xiàn)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漢晉城址。城址布局完整,城墻、壕溝等保存狀況良好,為研究該地區(qū)漢晉時期的城市營造及布局提供了真實的資料。新的考古材料證實了該城址為朱提縣(郡)治所,對研究漢代經(jīng)略西南夷的歷史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秦漢以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在滇東北地區(qū)的興衰歷程提供了重要證據(jù)。2018年10月,省政府公布諸葛營城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昭陽區(qū)政府劃定了保護范圍和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東南面至后河、東北面至……[詳細] |
袁滋題記摩崖位于云南省鹽津縣城西南20公里的豆沙關(guān)崖壁上。摩崖石刻地處左下絕壁,山路陡峭,隔河對岸崖石壁立,像兩扇巨大石門,扼鎖咽喉,儼如一石門,唐代稱“石門關(guān)”,是四川進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漢“五尺道”的要隘。唐貞元九年(793年)背逆唐朝四十多年的南詔王,遣使請求歸唐。貞元十年(794年),唐朝派御史中丞袁滋奉使持節(jié)赴南詔,冊封異牟尋為南詔歸義王,他經(jīng)由戎州(今宜賓)入滇,經(jīng)石門(今豆沙關(guān))時,為紀其行,作此摩崖題名。摩崖石刻長0.44米,寬0.36米,全文八行,每行3~21字,共122字,左行,楷書,末行“袁滋題”三字為篆書,保存完好。其內(nèi)容與新、舊《唐書》、《蠻書》、《資治通鑒》等文獻……[詳細] |
龍氏家祠位于云南昭通城南10公里簸箕灣村,系民國時期云南省主席龍云祭祖修建的祠堂。家祠始建于1930年,由龍云的胞妹龍志楨負責修建,祠堂于1933年完工。宅院及附屬工程1935年因龍志楨病故停建,1938年龍云派次子龍繩祖和時任云南省昭宣師管區(qū)副司令的陳純初繼續(xù)修建,最后竣工于1942年,占地26.5畝,祠堂坐南朝北,外設(shè)護城河,寬4米,河中的水與黑泥地捧水圍堰塘相連,河水清澈靈動,河內(nèi)種有荷花。原有城墻用土夯筑,僅留下毛石堆砌的墻垣,F(xiàn)維修后的城墻在原基礎(chǔ)上改為磚砌,高3.8米,寬3.2米,恢復垛口及女兒墻。城墻西北角建有碉堡。高大的門樓歇山頂,蓋青瓦。2013年5月,龍氏家祠被公布為第七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