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寺塔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云臺區(qū)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庫旁。海清寺塔,又稱“大村塔”、“阿育王塔”。該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八面九級,高40米有余,仿樓閣式磚塔,內有回廊,八角塔心柱直至塔頂。塔身每層四面開門,其余四角隱出直欞假窗,或嵌字碑。塔內設磚階梯,盤旋而上。塔身外輪廓線流暢、和諧,具有北方宋塔特點。原塔剎早毀,1975年維修時補建。據(jù)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詳細] |
洑溪徐氏宗祠又稱徐大宗祠,是明代首輔徐溥的家族祠堂,位于宜興宜城街道溪隱路200號。徐溥,字時用,號謙齋,宜興溪隱村人,8歲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試一甲第2名,授翰林院編修,天順、成化、弘治年間,歷任國史總裁、禮部右侍郎、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輔,弘治十一年(1498)進華蓋殿大學士,后以目疾乞歸,卒后贈太師,謚文靖。在徐大宗祠的第三進正廳,存放著徐溥的畫像,據(jù)了解這幅畫像的年份可以追溯到清代中期以前。這幅畫像是我們整個徐大宗祠的鎮(zhèn)館之寶,它是由徐氏的嫡系子孫捐贈給我們宜興文管會,在去年。首先它是明代的朝服的畫像,穿著大裝朝服,這個朝服就是我們所說的蟒袍,……[詳細] |
古蒲塘橋蒲塘橋,位于溧水縣蒲塘鎮(zhèn)南,是溧水縣現(xiàn)存的最大的一座古橋。據(jù)縣志記載,蒲塘河又名老新橋河,經石臼湖通揚子江,逶迤不竭。舊有蒲塘橋,為溧水至宣城驛路上的大橋,南宋末橋廢。官府在此設蒲塘渡,有司以丁夫操舟濟人。元兵渡江后,此渡口一度停辦。元代皇慶元年(1312)溧水州同知倪顯,教授陳瑞究復設蒲塘渡。但“春夏水湍激,秋冬水落,旁石峻險,輒壞舟。行者于是乎告艱矣”!昂胫伍g(元公1488─1505年)巡撤侶公道經之,命有司勸邑之富民并力復橋,未果。”其后,邑民趙琪兄弟請獨自建橋。“逐捐所積蓄購石募工匠……所費無慮三千金,皆出自己囊,無一毫取諸他。”橋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春二月,落成于……[詳細] |
羅漢院雙塔及正殿遺址位于中國東部江蘇省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22號,是一處北宋時期(公元960~1127年)的古塔及大殿建筑遺址。羅漢院雙塔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兩座塔的規(guī)模和結構完全相同,均為八角形0式磚結構塔,塔身通高33.3米,共7層,底層每邊寬5.5米。塔身各層僅四面辟門,其余四面則隱刻出直欞窗,門窗之上有闌額及斗拱支撐塔檐。塔檐以磚疊澀挑出,弧度較大,共六層,至角起翹,表現(xiàn)出明顯的江南建筑風格。塔室平面除第二層為八角形外,其余6層均為四方形。各層之間順次按45度角相互重疊轉換,從下向上仍構成八角形的形式。塔剎為鐵制,約占塔高的1/4,這在中國古塔中是極為罕見的。正殿遺址位……[詳細] |
位于盤門內東大街11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由吳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護管理。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隋開皇九年(589年)吳縣令孫寬廢寺,唐貞觀二年(628年)僧慧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改名。大順二年(891年),孫儒占據(jù)蘇州,開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吳越錢氏遷建開元寺于盤門內現(xiàn)址。宋至明屢經廢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復舊觀。無梁殿是開元寺現(xiàn)在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無梁殿即藏經閣,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詳細] |
時代:宋地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唐集又名石橛塔、法濟塔,在今唐集鎮(zhèn)月塔村。據(jù)《雍正安東縣志》記載法濟寺去治75里。法濟塔在法濟寺山門外,塔有三:左藏佛牙,右藏佛骨,西南大者藏舍利。高七級,有門可登。萬歷三十四年重修。寺東有通濟橋,石刻神智大師四字。由此可見,古代漣東曾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法濟寺,法濟塔即今月塔只是寺中三塔之一。據(jù)當?shù)厝苏f,法濟寺確實寬宏。它前在丁梁,后在后營,中在中營,分別建有前大殿、后大殿、中大殿。果真如此,則法濟寺南北長約有15公里左右,難怪當?shù)赜信荞R關庵門之說?趥魑幢卣鎸崳袪I的中大殿直到1946年還存在,被漣東縣民主政府拆除另用了。見眼的人說,中大殿三間,有長廊,柱……[詳細] |
位于江陰黃山風景區(qū),又稱江陰要塞。黃山炮臺享有“江河門戶”,“鎮(zhèn)航要塞”之稱,自古為軍事要地。如今,這里成了風景如畫的旅游勝地,每當中秋時節(jié),江潮洶涌,甚為壯觀,這就是江陰著名的八景之一“黃山秋濤”。長江上最大的公路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也屹立于此,可在這里俯瞰觀賞。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fā)[2013]13號)公布黃山炮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雨花臺烈士陵園位于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雨花臺丘陵中崗,是新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紀念性陵園,面積113公頃。陵園包括雨花臺主峰等5個山崗,以主峰為中心形成南北向中軸線,自南向北有南大門、廣場、紀念館、紀念橋、革命烈士紀念碑、北殉難處烈士大型雕像、北大門以及西殉難處烈士墓群、東殉難處烈士,紀念亭等。東晉太守梅頤曾屯兵東崗,故東崗又稱梅崗。南朝梁代(502~557)佛教盛行,相傳有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講經,感動神明,遂落花如雨,墜地成石,故得名雨花臺,彩色石子稱雨花石。古雨花臺有金陵南大門之稱,為金陵著名風景區(qū)、兵家重地,遺留名勝古跡甚多。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雨花臺淪為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人與愛國志士之主要刑場,連……[詳細] |
[鐵塔]位于清暉亭旁的鐵塔是北固山的主要文物,也是全國僅存的六座古鐵塔之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建成,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由于天災-,到解放時鐵塔已殘破不堪,僅存兩層。1960年鐵塔得到了整修,整修時,在塔基下挖掘出一大批文物,內有金棺、銀槨、舍利子,以及唐代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書寫的題記石刻等;從文物中獲悉,該塔于唐朝寶歷元年(825年)為曾三次任潤州刺史的宰相李德裕創(chuàng)建,乾符年間被毀,鐵塔是宋代元豐年間在原有石塔的舊址上建成的。鐵塔的結構為平面八角形。下有塔基(即蓮座),每層有四門,每層都鑄有精致的佛像和飛天像,姿態(tài)生動。巨大的蓮座上鑄有優(yōu)美的云水紋和龍戲珠紋。塔身東南面還鑄有“國界安……[詳細] |
七橋甕明代稱上坊橋,清代改稱七橋甕,因橋的構筑是七孔半圓形的石拱,拱形如甕,故民間俗稱為七橋甕。七橋甕建于明代初期,地處南京城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橫跨秦淮河,是進城的咽喉之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今南京)的十余年間,為擊退清兵,這里發(fā)生多次激戰(zhàn),辛亥革命光復南京之役中,江浙聯(lián)軍也曾在此大敗清軍。七橋甕是南京地區(qū)著名的石拱橋,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磚石構筑拱橋。全長99.4米,寬13米,高25米,橋身酷似彎弓,全部青石花崗巖疊砌,石料長寬各0.65米,厚0.18米,橋身質地堅固。中間橋甕為最大,其余兩兩相對,依次縮小,橋拱上方,沿橋雙側各嵌有15只面目猙獰的獸頭石刻,雕刻……[詳細] |
揚州盧氏鹽商住宅被譽為“鹽商第一樓”的盧氏鹽商住宅,它以綿延的建筑群落、精美的建筑風格成為諸多珍珠中最耀眼的一顆,是揚州古城文化當之無愧的新看點。它是揚州晚清鹽商最大的豪華住宅,坐落于康山文化園旁。宅主為商界巨富盧紹緒,據(jù)介紹,此宅建于清光緒年間,占地面積萬余平方米,當年興建此宅耗銀7萬余兩。揚州盧氏鹽商住宅即盧紹緒的住宅始建于1894年,占地面積6157平方米,建筑面積4284平方米。整個盧宅共11進,1981年,因使用不當,建筑前4進大廳毀于大火,余下建筑僅剩一半。修復后的盧氏鹽商住宅前后進深達百余米,從外表看青磚黛瓦與一般住宅無異,但置身其中,明顯地感到一種“藏富不露”的大氣。據(jù)介紹,一……[詳細] |
揚州朱自清故居位于揚州市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再現(xiàn)了這位文學巨匠當年家庭-的場景;同時舉辦的朱自清生平事跡展,較全面地介紹了他光輝的一生。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偉大的文學家,學者和民主戰(zhàn)士。朱自清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11月22日誕生于江蘇海州(今東海),童年隨家遷來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h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東海赴揚州府屬邵伯鎮(zhèn)上任。兩年后,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詳細] |
分布于興化市境內垛田、林湖、城東、竹泓等各鄉(xiāng)鎮(zhèn)。核心保護區(qū)位于垛田鎮(zhèn)東南部蘆洲、征北及高家蕩、楊家蕩一帶,總面積5000余畝。興化地處蘇中里下河腹部,地勢低洼,湖蕩沼澤連綿,歷史上由瀉湖淤積而成。今垛田鎮(zhèn)境內的耿家垛遺址及鄰近的南蕩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和先秦時期,種植業(yè)和垛田芻形已經出現(xiàn)。先民們?yōu)閴ㄖ澈偷钟樗疄暮Γ诤幒驼訚商幚米匀环e土成丘,壘土成垛,與水爭田。在水面上形成成千上萬塊形態(tài)各異、溪流回旋的島狀田塊,稱之為“垛”,又名“岸”、“葑”、“島”等。唐大歷二年(767)常豐堰筑成后,由于勞動力增多、種植業(yè)發(fā)展,垛田大面積出現(xiàn)。宋元時期又在沼澤地用木樁、木架塞上泥土水草,覆蓋土壤……[詳細] |
揚州汪氏小苑原汁原味鹽商豪宅——汪氏小苑除了一般園林的奇巧布局和精妙構造,磚刻木雕石雕等各種裝修雕琢也值得玩味。當然,最引人入勝的是小苑中有不少暗門密室,據(jù)說有藏室洞至今未被找到呢!汪氏小苑坐落在東圈門歷史街區(qū)地官第14號,是揚州保存最為完整的清末民初大型鹽商住宅之一。占地3000余平米,遺存老屋近百間,建筑面積1600余平米。房屋布局規(guī)整,裝飾雕琢精湛,庭院玲瓏精巧,文化底蘊豐富。小苑以其獨有的特色和鮮為人知的鹽商秘聞多少年來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來訪。小苑組群布局規(guī)整:住宅橫為三路并列,縱為主房三進延伸,前后中軸貫穿,左右兩廂對稱,體現(xiàn)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廳旁廂邊廊,堂后寢室耳房,體現(xiàn)尊卑有等……[詳細] |
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臨時政府參議院舊址在湖南路10號。現(xiàn)為江蘇省軍區(qū)司令部。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為蒙騙人民“預備立憲”,頒布了《各省咨議局章程》。宣統(tǒng)元年(1909)端方奏請建筑咨議局,由孫支廈仿法國文藝復興建筑式樣設計。同年9月1日,江蘇省咨議局成立,張謇為議長。1911年辛亥革命,宣布起義的17個省的代表共45人,于12月10日聚集于此,商討組織臨時中央政府。12月29日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并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并確定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原江蘇省咨議局院址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參議院院址。國民政府在參議院通過了我國第一個表現(xiàn)資產階級民主的《中華民國……[詳細] |
北極閣是南京城內的一座丘陵,又名欽天山,位于鼓樓東面,北依臺城、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因劉宋時山上建立日觀臺而得名。北極閣是南京城內的一座丘陵,又名欽天山,位于鼓樓東面,北依臺城、玄武湖,西連鼓樓崗,東連覆舟山,因劉宋時山上建立日觀臺而得名。古名“雞鳴山”,因形似雞籠又名“雞籠山”,明時“國朝于山巔置儀表,以測玄緯,名觀象臺,更名欽天山”。南朝時為皇家苑囿。明洪武十八年復建觀象臺。清康熙七年,清皇室將觀象臺天文儀器全部運至北京,建“萬壽閣”、“御碑亭”。1927年,竺可楨籌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同年在此建立中國近現(xiàn)代第一個國家氣象臺——北極閣氣象臺;為中國近現(xiàn)代氣象發(fā)祥地。1948……[詳細] |
師儉堂位于江蘇吳江震澤鎮(zhèn),為江蘇與浙江的交界處。師儉堂曾為震澤望族徐氏所有。宅院占地二千多畝,坐北朝南,面闊五間,六進高墻深宅,共有大小房屋147間。院內集河埠、行棧、商鋪、街道、廳堂、內宅、花園、下房于一體,街中建宅,宅內含街。建筑布局上三條軸線巧構空間組合,營造出凝重古樸的傳統(tǒng)中式風格,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紳士坐行經商的時代特點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為近代江南民間建筑所罕見。師儉堂布局極為規(guī)整嚴謹,前后六進總開間誤差小于5厘米。若每間洞開,可以從河埠一直望到第六進廳堂上的屏門,庭院深深,體現(xiàn)了封建時代的門第造型。師儉堂地勢從第一進到第六進緩緩抬升,前后高差45厘米……[詳細] |
時代:三國、晉、南北仙鶴觀六朝墓地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東郊仙鶴門外仙鶴山東峰之下(峰巔舊有仙鶴觀),今棲霞區(qū)仙林大學城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qū)竹園餐廳西側,為東晉時名臣高嵩家族墓,墓共三座,均為磚室墓,由封門墻、甬道和墓室等組成,頂部分“凸”字形穹窿頂和“凸”字形券頂兩種,其中編號M2的一座墓主為高嵩及夫人謝氏,分別葬于泰和元年(366)和永和十二年(356)。該墓由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主持發(fā)掘于1998年6~8月、9~12月,出土文物以玉器和金銀器為主,為截止2013年中國國內發(fā)現(xiàn)的墓葬形制最完整,出土玉器、金銀器最多的東晉貴族墓葬,并入選1998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2013年5月入選第七批全國……[詳細] |
金陵女子大學舊址位于鼓樓區(qū)寧海路122號,現(xiàn)為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qū)。金陵女子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1915年由美國基督教會、長老會、英國倫敦會等7個教會創(chuàng)辦,校址初設于南京繡花巷李氏宅院中。1921年,在寧海路一帶購置160畝土地,開始建校工作。1930年,金陵女子大學更名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51年并入金陵大學。1952年,在原址建立南京師范學院,1984年更名為南京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大學建筑由美國著名建筑師墨菲和中國著名建筑師呂彥直共同設計,陳明記營造廠承建。民國十一年(1922)開工建設,翌年建成6幢中國古典宮殿式的建筑,分別是會議樓、科學館、文學館及三幢學生宿舍。民國十三年(……[詳細] |
鴻山墓群是位于江蘇省無錫市鴻山鎮(zhèn)東部,北依太伯瀆,南靠九曲河,東接漕湖與蘇州相望。鴻山墓群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貴族的墓葬群。墓群首次完整地揭示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貴族墓葬在同一墓地的埋葬規(guī)律,并將墓葬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墓,代表了越國貴族的5個等級。7座墓葬共出土2000件隨葬品。其中丘承墩一座長57米的“中”字形特大型越國貴族墓葬,是僅次于紹興印山越王墓的越國第二大墓,分為墓道、主室、后室3部分,主室還用木板隔成南北側室。該墓共隨葬各類器物1100余件,大多為精美絕倫的成組成套的青瓷禮器、樂器和玉器,展示了迄今為止江浙一帶所發(fā)現(xiàn)的最高等級的越國隨葬品的風采。500余件青瓷和硬陶樂器堪稱龐……[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