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淥口區(qū)旅游

淥口區(qū)十大旅游景點

1、楊得志故居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1
楊得志故居
  楊得志故居位于株洲市株洲縣南洲鎮(zhèn)湘淥村(原南陽橋鄉(xiāng)三望沖村)。1911年1月,楊得志出生于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株洲縣南洲鎮(zhèn))。1928年參加工農(nóng)革命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排長、連長、團長、副師長、師長、縱隊司令員、野戰(zhàn)軍司令員、華北軍區(qū)第2兵團(后改為19兵團)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司令員,濟南軍區(qū)、武漢軍區(qū)、昆明軍區(qū)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為紀念楊得志誕生100周年,2010年,株洲縣委、縣政府修繕了--故居,同時在故居旁設立楊得志生平事跡陳列室,展出--將軍遺物和相關歷史資料。楊得志故居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1月被株洲市委宣傳部公布為株洲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推薦2
淥口博物館
  淥口博物館是楊得志故居主體文旅綜合開發(fā)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淥口區(qū)第一座博物館。淥口博物館建筑面積約3200平方米,設有楊得志上將生平業(yè)績陳列、淥口歷史文化、臨時展覽三個主體展廳。紅色基因與自然生態(tài)相得益彰,在弘揚紅色歷史文化,傳播革命精神,促進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等方面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淥口歷史文化、臨時展覽兩個展廳仍在建設中,楊得志上將生平業(yè)績陳列展廳已對外開放,市民可前往免費參觀(需戴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另外,館內(nèi)電子講解等設施正在完善中,屆時市民可通過掃碼聽語音講解。淥口博物館開放時間:10月1日-4月30日(秋冬季作息時間)9:00-17:00;5月1日-9月30日(夏季作息時間)9:00-18:00。每周一閉館![詳細]
推薦3
淥口伏波廟(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舊址)
  淥口伏波廟——毛澤東考察湖南農(nóng)民運動舊址位于株洲市株洲縣淥口鎮(zhèn)南端伏波嶺(又名小石圍)上,瀕淥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臨深潭。據(jù)《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側(cè)、徵貳受太守蘇定所迫,率眾造反,占嶺外六十余城,側(cè)自立為王。光武帝因馬援習水戰(zhàn),且為驍將,遂拜伏波將軍。馬援率官兵2萬人,樓船二千艘南征,斬首五千,降以萬計,功成回師。馬援南征時,往返途經(jīng)縣境,曾在淥口及昭陵灘等處屯宿。后人為紀其事,將馬援在淥口屯兵之處取名伏波嶺。又據(jù)《伏波古廟記》載,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嶺上修建廟宇,供奉馬援。唐以后,屢有廢興,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修。1926年,淥口附近農(nóng)民運動蓬勃興起,伏波廟成為淥口農(nóng)民協(xié)會、女子聯(lián)合會和國民黨醴陵縣二十二區(qū)黨部的辦公場所。1927年2月,毛澤東到淥口考察農(nóng)民運動,在伏波廟內(nèi)召開淥口地區(qū)農(nóng)民運動骨干分子會議。1944年9月,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淥口,伏波廟毀于一旦。為紀念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緬懷淥口農(nóng)民運動先烈,1968~1970年,省、……[詳細]
推薦4
大京水庫
  大京風景區(qū)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征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廟遺跡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jié)合的集游覽、度假、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景區(qū)分仙峰嶺、京水湖、屏風嶺三大景區(qū),擁有“金輪古寺”、“谷音清溪”、“山水佳處”、“百鳥天堂”4個一級景點,“仙峰勝境”等10個二級景點,“雙井清泉”等20個三級景點,景色各異,各領-。登上京水湖(大京水庫)大壩,觸目便是中心景點“山水佳處”,曲曲彎彎幾十里水面的京水湖,安恬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朝起山水之間白霧騰騰,山光水色朦朦朧朧地交融在一起,霧盡卻山青水碧。位于京水湖中的國型山,叢林茂密,青蘋葳蕤水泊如鏡,與四面陸地隔絕,是各種鳥類棲息,覓食,繁殖的理想天地。這里,可看到成百上千的鳥兒在空中頡頏飛翔,白點紛紛的奇妙景象,也可聽到百鳥啁啾爭鳴。稻香風情、谷音清溪、天上人間、源泉小筑、殘梅香雪、竹海煙云、幽篁幽徑、松崗待月、蟬噪山林、蚌嶺春曉。各景點零零星星,分布在湖區(qū)。景區(qū)北部有一座美麗而又神秘的山,名曰“婆仙嶺”,得名于宋代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七……[詳細]
5、空靈岸
推薦5
空靈岸
    看 點 空靈寺壁立于石岸中部,上下三層,歇山重檐式建筑。由南側(cè)山門拾級而上,有一牌坊-空靈岸三字。過牌坊,為沿江石壁棧道,長約100米,曲折有致,直通寺內(nèi)。寺后有石洞,縱深14米,高2.7米,寬9米,洞口與寺相通。洞中石臺突起,高0.5米,形似床,稱“仙人床”,中奉觀音大士像。佛像后,有清泉涓滴不涸,甘甜可口,人們稱為“仙泉”。巖洞左下石階百余步一巨石懷抱,上建杜公亭、梅花閣,巖壁上刻有唱和詩。   介 紹 空靈岸位于株洲縣城淥口南5公里的湘江西岸霞石埠。唐代詩圣杜甫在此曾寫下《次空靈岸》詩,北宋大書法家米芾題寫“懷杜崖”匾額,清代修杜甫草堂、杜公亭于岸左。南北朝梁武天監(jiān)七年(508)建空靈寺,中奉觀音大士像,故又名觀音巖?侦`寺分三層,下為梅花閣,中為大士殿,上為藏王閣。現(xiàn)存建筑群依崖傍水,由南向北呈一字形排開,是千里湘江著名風景勝地之一,民間素有“上有空靈岸,下有岳陽樓”之說。   門 票/開 放 時 間 20元。湖南株洲市……[詳細]
6、汪家古井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6
汪家古井
  兩漢以來,朱亭古鎮(zhèn)逐漸成為攸、湘、衡、醴貨物集散地,人口漸漸稠密,明洪武年初,汪氏祖先因為戰(zhàn)亂從安徽遷居到原隸屬于湘潭的朱亭。由于朱亭古鎮(zhèn)繁華熱鬧,人口眾多,地理位置是前臨湘江,背靠獅子山,每當湘江漲水,江水渾濁,居民飲水困難,古人曾先后挖掘幾口古井以供飲用,如汪家井、呂家井、松柏林井、泉佳嶺井等數(shù)處,其中松柏林井和泉佳嶺井在修京廣鐵路隧道時被掩埋,呂家井位于鎮(zhèn)上港街居委會,砌筑于清代,井旁立有小廟,井水甘冽,常年不斷,至今仍是古街居民的飲用水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汪家井,此井于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汪家古井位于朱亭鎮(zhèn)古色古香的港街一處低洼地,緊靠河港,高出河面約1米,開鑿于明洪武年間,年代較久遠,歷代有維修且有碑記,至今仍在使用,是株洲市首次發(fā)現(xiàn)的年代較早的古井,在湖南省內(nèi)也尚屬少見。作為留存極少且保存較好的古代飲水工程,它填補了我市歷史文物古井類別的空白,為研究明代株洲縣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及明朝時期古井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汪家古井具有很高的歷史……[詳細]
推薦7
南陽橋摩崖石刻
  株洲縣南陽橋鄉(xiāng)竹園沖村的摩崖石刻墓碑為第九批省級保護文物,長期埋沒于深山翠林之中,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fā)現(xiàn)!熬推渖蕉徶荒ρ!边@是摩崖石刻比較權(quán)威的定義。通俗而言,一般就是指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走到名山大川,興致來了,詩情勃發(fā),賦詩一首,作文一篇,將其刻入石頭,就是摩崖。因此在名勝景區(qū)常見。比如著名的黃山摩崖石刻,可謂是名人薈萃,精彩紛呈,連康熙皇帝都沒忍住手癢,御筆一揮,命人將其才藝刻入石頭,供天下人瞻仰。當然,摩崖石刻倒并不一定都是銘詩刻文,也有造像具圖的,從內(nèi)容到形式,可以千姿百態(tài),皆因人因事而異。株洲縣南陽橋鄉(xiāng)出現(xiàn)的摩崖石刻作品,竟然是將天然石壁作為刻字的墓碑,顯然是一個另類,而且全省都罕見。這塊作為墓碑的石壁,屬于花崗巖類,質(zhì)地細膩堅硬,經(jīng)久耐用,且表面平整,就像是一張沒有寫字的灰白的紙,鑲嵌在青山的正中央位置。其高約20米,寬約15米,呈長方形形狀,約成75度角傾斜,可以攀爬人,以前小孩不顧大人警告,經(jīng)常喜歡在此爬上爬下進行玩耍。下雨的時候,山坡上的雨水順著石壁……[詳細]
推薦8
磨山遺址
  磨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位于湖南省株洲縣漂沙井鄉(xiāng),此為洞庭湖以南地區(qū)保存最好、文化內(nèi)涵最豐富的大溪文化遺址之一。1986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1987年8月進行試掘,試掘96平方米。磨山遺址年代距今七千年左右。面積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左右,文化堆積為大溪文化、龍山文化的遺物。商周遺物只見于地表。遺址下層出土了文化特征明顯、年代上有明顯銜接關系的筒形腹釜、鼎和印紋白陶。在印紋白陶出現(xiàn)前,筒形腹釜、鼎足共存,在印紋白陶出現(xiàn)后,筒形釜極少見,而鼎足卻大量出現(xiàn)。此種現(xiàn)象成為我們了解與把握大溪文化磨山類型文化內(nèi)涵的變化的一個坐標點,是一種以鼎特別發(fā)達為主要特征的文化。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109-3。2019年,磨山遺址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9、接龍橋碼頭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9
接龍橋碼頭
  接龍橋碼頭位于淥口古鎮(zhèn)淥江岸邊,修筑于清代光緒十六年(1878),麻石砌成,跨淥口北岸塘山水,平面呈人字形。長20.4米,寬2米,面積約40平方米。是昔日淥口古鎮(zhèn)商業(yè)繁榮及淥江航運發(fā)展的見證物,是重要的交通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說到接龍橋,不得不提湘潭老街十八總。“湘潭十八總”,一到八總在淥口,九至十八總才在湘潭。古時候的淥口老街與湘潭的老城區(qū),都位于湘江邊,主體部分都是江邊的二條老街,這二條老街每過一到兩里有一個集市,被稱為“總”。淥口的老人們都說,商業(yè)和集市,是先在淥口設一總到八總,后才在湘潭城關鎮(zhèn)設九總到十八總!翱偂钡牧硪环N說法,是指古時候湘潭更夫敲更的范圍劃分,從一總到十八總,每個區(qū)域都安排一個專門的更夫進行敲更,因此湘潭的老城區(qū)被分成了“十八總”。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淥口老街還保留了更夫打更的習慣,一名六七十歲的老年更夫,提三角煤油燈,敲一下鑼,喊著“小心火燭!”“關好門窗!”他從淥口半邊街一總來回走到關口八總,每天從傍晚一直敲到凌晨天亮。淥口解放前為湘潭縣管轄,19……[詳細]
10、十九人堆
推薦10
十九人堆
  1928年1月12日,淥口地區(qū)工農(nóng)自衛(wèi)軍攻打淥口團防局失利,27名自衛(wèi)軍戰(zhàn)士犧牲。淥口一片-,殉難者家屬不能前來收尸,除親友出面領走部分尸外,還有張啟茂、張華山、易元勝、袁發(fā)樹、易升翠、張大桂、劉奉年、唐文申等18位烈士和l位外鄉(xiāng)遇難者的尸體拋在楊家山。楊家園的民眾立即籌款購置棺木,將十九具尸體同葬于一冢,稱“十九人堆(冢)”。封土堆長25米,寬l米,高0.7米,墓前立有高l米,寬0.4米的麻石墓碑,其碑上刻有“十九人墳墓民國十七年楊家園眾姓立”等字![詳細]


全部淥口區(qū)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