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AAAA免費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叭珖鴲蹏髁x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十大紅色景點”之一。位于銅鼓縣城定江東路。紅色旅游景點。秋收起義紀念館建于1976年,占地4300平方米。1987年,曾參加過秋收起義的原中顧委副主任-同志為該館題寫了館名.今年是秋收起義80周年,我縣投入了300多萬元對該館進行了重新修繕.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是為了紀念毛澤東同志親自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專題陳列館。現擁有館藏文物15329件,館內陳列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軍旗獵獵;第二部分沙洲閱兵;第三部分排埠思索;第四部分引兵井岡;第五部分星火燎原。陳列展出了部分珍貴文物,并采用了現代先進的聲、光、電等場景再現和寫實雕塑,生動再現了……[詳細] |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AAAA 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位于秋收起義發(fā)源地——贛西北銅鼓縣,總面積10512公頃,森林覆蓋率高達95%。境內山清水秀、森林郁郁蔥蔥,既有群峰爭艷,又有流泉飛瀑點綴其間,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公園由四大景區(qū)組成,分別是天柱峰景區(qū)、銅鼓石景區(qū)、大溈山景區(qū)、龍門崖景區(qū)。其中以天柱峰景區(qū)最為著名,開發(fā)也較成熟,有開放時間限制且需要門票;其他三個景區(qū)尚未完全開發(fā),所以是全天開放,游覽無需門票。銅鼓石景區(qū)有一座高十余米的巨石,形如銅鼓,巨石峭壁上刻有“銅鼓石”三字,較為出名。天柱峰景區(qū)游覽天柱峰景區(qū)需要乘船穿梭于各個景點之間。船只蕩漾在九龍湖上,天柱峰、靈石庵、一線天、九龍瀑布等景點與之相依,可以欣賞到兩岸綿延12公里……[詳細] |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為銅鼓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鼓石”石刻,是我縣最聞名的石刻,我縣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聞名。據《義寧州志》載:“銅鼓石在武鄉(xiāng)二十四都,屹立數丈,形如銅鼓,相傳許旌陽逐蛟過此,石中有聲,疑以為怪,揮劍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劍劈,縣諸石屹矗,森若列載,故因其勝而建官司馬。”“試劍”石刻,明末隆慶年鄧子龍書,與“銅鼓石”同一石體,又名“試劍”,下則署“武橋”二字,為鄧子龍之別號!芭酥苓^化”石刻,與“銅鼓石”同一石體,明末鄧子龍書,是我縣重要石刻之一!芭酥苓^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撫潘季馴,巡道周思敬派鄱陽守備鄧子龍到贛西邊陲,鎮(zhèn)壓了李大鑾農民起義之后,銅鼓地境才開化……[詳細] |
邱家大屋在銅鼓縣排埠鎮(zhèn)黃溪村,從縣城至省道銅瀏公路約七公里路程,向左拐過豐田大橋跨過定江,沿定江支流黃溪逆水而上三公里,就有一個大屋場,這就是邱家大屋。邱家大屋是南方典型的客家民居,與客家圍屋相同的是同一親族聚居,不同的是它融入了南方山村特色。原來,南方的客家人最初來源于黃河流域,他們來自遙遠的北方,在一個陌生的土地上居住生活,必然會遇到許多困難,為了戰(zhàn)勝困難、安定地生活、建設美好的家園,他們選擇了同一親族聚居的方式,這也體現了團結友愛、天人合一的文體傳統(tǒng)。邱家大屋依山而建,外有一圍墻環(huán)繞。正面是一門樓,威武氣派,從門樓進入,是寬闊的草坪,中間是細小而整齊的鵝卵石鋪成的道路,直通正廳。邱家大屋……[詳細] |
首屆中共銅鼓縣委機關舊址——陳家大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三都鎮(zhèn)西向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土木結構,斜坡面陰陽合瓦屋頂,兩進一天井,前后廳青磚墁地,左右耳房三合土地面,總占地面積790平方米。 ̳……[詳細] |
位于江西省銅鼓縣南部1公里處仙姑棟頂。仙姑棟海拔1400余米,棟頂為宜豐、萬載、銅鼓三縣交界處。仙姑壇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咸豐八年,為磚石臺梁式結構建筑,三進式,一進和三進是封火山墻,規(guī)模雖小,僅200多平方米,但全廟碌灰筒瓦,飛檐拍板遍布花鳥、戲曲人物工藝,制作十分精巧,壇內供奉著何仙姑塑像。大門的前十米處有一口八角形“天花井”,上題:仙泉涓涓,飲者萬年。古井水質清純,爽口甘甜,終年不竭,附近居民都稱它為“仙姑井”,井水則為“仙水”。每逢夏歷三月初七仙姑誕期,三縣信徒都慕名而來。慢步仙姑壇風景區(qū),使人心曠神怡,那三仙瀑布更是鑲嵌在仙姑壇風景區(qū)的一顆璀燦的明珠.進入景區(qū)山門,踏上林蔭小道,沿著……[詳細] |
閱兵廣場為占地面積40畝的濱水地帶,項目總投資近2200萬元,建筑面積約25000平方米。整個閱兵廣場的設計主題為紅色印象——這是一次體驗紅色和綠色的旅程,是一場跨越時空的人文和自然的和諧對話。閱兵廣場主入口處有三面紅旗迎風招展,-“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三團”,三面紅旗前樹立著三尊銅像,他們分別代表著秋收起義部隊的組成部分。在紀念林園里,屹立著一尊毛主席銅像,生動的再現了1927年9月11日早晨,毛澤東在銅鼓縣城大沙洲檢閱部隊宣布起義,號召大家拿起武器--反動派的情景。沙洲閱兵標志著毛澤東開始帶兵打仗的軍事生涯,這次閱兵是我軍歷史上的首次閱兵。毛澤東檢閱部隊后,親自率領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詳細] |
九龍湖水利風景區(qū)位于江西宜春銅鼓縣,有國家水利風景區(qū)稱號,主要以九龍湖為依托而建。天柱峰、靈石庵、一線天、九龍瀑布等景點與九龍湖山水相依。湖面寬闊、縱深狹長、碧波蕩漾、湖光山色,最窄處卻不到百米。湖叉港灣迂回曲折,恰似游龍戲水。請看正文了解九龍湖水利風景區(qū)的具體信息。九龍湖距銅鼓縣城32公里,是90年代形成的人工湖,其名稱源于九龍埂之山名。天柱峰、靈石庵、一線天、九龍瀑布等景點與九龍湖山水相依。九龍湖距銅鼓縣城32公里,是90年代形成的人工湖,其名稱源于九龍埂之山名。天柱峰、靈石庵、一線天、九龍瀑布等景點與九龍湖山水相依。湖面寬闊、縱深狹長、碧波蕩漾、湖光山色,最窄處卻不到百米。湖叉港灣迂回曲……[詳細] |
盧瑞英墓位于江西省銅鼓縣溫泉鎮(zhèn)金星村盧瑞英號亦樂,字鶴壽(1750-1839年)銅鼓永寧人。武翼都尉為從三品,墓址在溫泉鎮(zhèn)金星村蠏形屋后。該墓高2.25米,寬5.8米,規(guī)模宏偉,8柱5碑,牌坊形狀。正中主碑書寫封號名諱,上方另一橫碑有“榮封七次”四字,左碑上刻“四代榮封”,下刻四子名號,右碑上刻“五世同堂”,下刻孫男名號,左右兩側碑刻1600字之墓志;石柱鐫二聯(lián),內一聯(lián)因花崗巖風化嚴重,剝落難辨,外聯(lián)是“湖燈凌月窟,云路拱無根“。盧瑞英為將“奎光堂”改為“奎光書院”的首倡人,此事《奎光書院記》有載,奎光書院是銅鼓最早創(chuàng)辦的書院,也是“客家人”的最高學府,該院為振興銅鼓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盧瑞英有四……[詳細] |
位于江西省銅鼓縣三都鎮(zhèn)三都村,距縣城14公里。大蓮山福壽寺坐落在三都鎮(zhèn)東北角的大蓮山之顛,四周峰巒疊嶂,像九品蓮花,福壽寺就修建在“蓮花”之上。距三都集鎮(zhèn)3公里,始建于唐天寶年間,至今一千二百余年。據臺灣明代版《義寧州志》記載:唐大歷四年(公元769年),開道場于鐘陵開元寺(今南昌佑武民寺)號選佛場,道一嘗至分寧武鄉(xiāng)之龍崖,棲禪四載,今號馬祖崖,過修水口,飛葦而度,今稱馬祖湖。這一史實證明馬祖道一在766—779年開道場于開元寺期間,于769-773年間,曾經到分寧武鄉(xiāng)二十三都的龍崖,今銅鼓三都大蓮山龍泉埂的龍崖,“山形蜿蜒,似龍頭鱗角,須髭俱,其勢若張口”,今稱馬祖崖,在此修禪四年,另從遺存……[詳細] |
紅一軍團駐地暨湘鄂贛省委舊址——深堝民宅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高橋鄉(xiāng)白石村。該舊址建于清晚,坐南朝北,土木結構,斜坡面陰陽合瓦屋頂,泥土地面,兩進一天井5開間,總占地面積440平方米。1928年4月少共銅鼓臨時縣委成立,下設兒童局及直轄第一特支部,并隨縣委駐扎在此。1928年12月,中共銅鼓縣委恢復成立,并注重發(fā)展區(qū)、鄉(xiāng)紅色政權。高橋白石深堝原屬銅一區(qū),后改為梁塅區(qū),該區(qū)所屬列寧小學便設于此。1929年11月11日至13日,銅鼓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選舉產生了第二屆銅鼓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8月20日,紅一軍團攻克瀏陽文家市、孫家段,8月23日在永和與紅三軍團會合,8月22日曾在此……[詳細] |
舊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永寧鎮(zhèn)城南路15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總面積690平方米。2001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奎光書院,為銅鼓客籍人周玉衡所創(chuàng)辦,是在奎光堂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起來的,奎光堂自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就已集資籌辦,至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盂冬月轉為書院,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廢科舉辦學堂,改作了“奎光高等小學”。大革命時期,這里成為點燃銅鼓革命烽火的策源地,進步的知識分子陳葆元、李秀等,當學生時,就領導了幾次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后來,又在此當教員,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發(fā)展中共黨員,于1925年冬創(chuàng)立了宜春地區(qū)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銅鼓支……[詳細] |
永寧橋位于銅鼓縣永寧鎮(zhèn)中倉街,橫跨溫泉河之上,建于清雍正甲寅年(公元1734年),據《永寧橋志》載:“修橋動機為吳楚交界,銅鼓屹然,當其門戶,北連荊襄,東通吳越,定江之水,發(fā)源大溈山,過官陂,歷西湖,東會青草嶺,出菏塘,入溫湯,合流抵銅鼓石。一墨兩市間,往來日凡千百里,奔騰浩瀚,非橋不為功。橋成義舉,寧人寧國,永棰無朽,故名永寧。永寧橋,系采用花崗巖石建筑而成,共分四墩三拱,橋兩端各設有階梯,北十二級,南十七級,墩臺前帶刃鋒上置特別牛角形翹石,直到平面,橋面用麻石條鋪成。左右兩旁各設石欄桿,供人閑座。橋寬5.1米,長54.7米,它是當時的精工巧匠細心建筑,雖歷經無數次洪水沖擊,依然雄偉壯觀,橫……[詳細] |
排埠萬壽宮,初建于乾隆年間,光緒年間由當地村民捐資,為紀念許仙真君許遜而建。后來這里成為當地百姓的聚集地及竹木商人的會館。如今排埠的萬壽宮遠不止為了紀念許真君,而是一個革命歷史紀念地。如果說井岡山是革命的搖籃,那么萬壽宮就是搖籃里嬰兒的出生地。1927年9月11日,毛澤東同志在銅鼓率領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三團舉行了著名的秋收起義。當天,部隊攻克瀏陽白沙,次日又攻克東門。由于當時處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一團又在平江長壽街失利,起義受到挫折。毛澤東同志英明果斷的率領三團作戰(zhàn)略轉移,避開敵人主力。于9月15日經上坪出發(fā),經上莊、界嶺回師銅鼓,等候一團前來會師,團部就駐扎在排埠萬壽宮。毛澤東同志就住在左邊的……[詳細] |
位于江西省銅鼓縣大塅鎮(zhèn)(原古橋鄉(xiāng))古橋村境內的程子源,距縣城40公里。系凹凸不平的紅砂土質山崗,東北方13華里處是修水的“山背遺址”。遺址西北方有少許糧田,中間有一小溪,左側200米處有一古橋河向南流,與修河交匯。遺址高出周圍水田大約150米左右,總面積為90000平方米。由于該遺址屬山坡類型,而水沖刷嚴重,地面上暴露出許多石器和大量的陶器殘片,俯拾可得。從1983年6月、7月二次調查中,所采集的許多陶器殘片和石器標本中石器有:扁平柳葉形石簇二件,石質堅硬,磨制精細的雙孔馬鞍石刀及刀坯各三件,還有一些石器殘部。從遺址斷面觀測,文化堆積層厚約60厘米,內存磨制精細的雙孔馬鞍形石刀,扁平柳葉形石簇……[詳細] |
時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大塅鎮(zhèn)滸村村委時家段自然村,始建于元代中晚期,坐北朝南,磚木瓦結構,占地面積為2220平方米。磚木瓦面寬60米進深22米穿斗結構,斜坡面陰陽合瓦屋頂,地面用材地磚,前、中、后三進,四口天井,14開間,梁柱門窗系各種花鳥人物木雕圖案,整個建筑呈皇宮殿式,假九重。由48根巨大的花崗巖石柱支撐,分義路、禮門、中大門,前殿瓊樓仙羅蓋,中殿高懸各朝皇賜褒典,兩根蟠龍石柱是由整塊花崗巖石雕刻而成,全長4.3米,圍徑1.63米,一對栩栩如生的蒼龍游戲于石柱云霞之中,如此精美的雕刻藝術作品和整體建筑,為銅鼓古城建筑工藝和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該宗祠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客……[詳細] |
舊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永寧鎮(zhèn)定江東路487號。原系“蕭永翁祠”,俗稱蕭家祠。晚清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結構,前后兩進,前有草坪、門樓及土圍墻,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1968年進行第一次大規(guī)模維修,并進行了復原陳列,后歷年多次維修、完善陳列,并常年開放。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27年8月20日,湖南瀏陽工農義勇軍打著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獨立團的旗號,奉命趕往南昌參加武裝起義未果而開抵銅鼓休整待命。駐銅鼓期間,該團團部及直屬機槍連駐扎于此。同年9月10日,毛澤東同志以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身份,親臨銅鼓組織發(fā)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毛澤東在蕭家祠召開了三團排以上干部會議,傳達了“八七”會議……[詳細] |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閱兵廣場遺址—大沙洲閱兵廣場位于銅鼓縣縣城橋頭大沙洲,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是當年毛澤東親自檢閱、領導秋收起義部隊指戰(zhàn)員起義出發(fā)地遺址。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于5月1日,縣總工會,農會在橋頭大沙洲召集了2萬多人的群眾大會,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屠殺工農的滔天罪行。1927年9月11日凌晨,秋收起義部隊第三團指戰(zhàn)員集合在大沙洲—閱兵廣場,毛澤東同志就在這里檢閱了整裝待發(fā)的第三團指戰(zhàn)員,宣布起義,并親自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高舉工農革命軍軍旗,經溫泉、石橋、上莊向瀏陽白沙進軍,這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首次閱兵。閱兵廣場,作為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的一處重要革命遺……[詳細] |
武曲宮——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新兵訓練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新兵訓練處舊址——武曲宮位于銅鼓縣永寧鎮(zhèn)江頭村屏風組境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土木結構,整體建筑分前、中、后三棟。前棟之間有一大演武場地。現存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武曲宮與奎光書院曾是銅鼓客籍數十姓捐資創(chuàng)建的培育文武人才的兩處孿生教育場所。武曲宮是習武之地,即銅鼓歷史上唯一的也是最早的演武館。清代銅鼓客家的5名武進士和50多名武舉人都是經此習武而登科舉。這里同時設社學“重光堂”。民國六年起,銅鼓客家人又在此創(chuàng)辦了“聚奎女子乙種職業(yè)學!,開了女子職業(yè)教育之先河。1927年,毛澤東親臨銅鼓領導秋收起義期間,武曲宮是起義部隊屯兵之寺,并在……[詳細] |
銅鼓湘鄂贛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永寧鎮(zhèn)城南路,建于1996年,坐南朝北,建材花崗巖石、大理石,磚混結構,總面積14500平方米,地面用材花崗巖,集紀念、教育、休閑為一體,分為紀念廣場、休閑廣場兩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保護價值。銅鼓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毛澤東同志曾親自在這里發(fā)動和領導了震驚中外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彭德懷、騰代遠、王首道、肖克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開展過創(chuàng)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斗爭,銅鼓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qū)域;黨的組織和人民歷盡坎坷,在反對國內外敵人和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革命斗爭中,有2萬多優(yōu)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在冊烈士1.8萬多人,占全省在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