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象湖AAAA 看點石象寺:位于石象湖境內(nèi)。據(jù)咸豐九年(1859)重修石象寺碑記載:有后漢將軍嚴公諱顏,南征凱還,棄官歸隱于此,訪西漢將軍河南莫公之勝跡,慕山水之珍奇,遂結(jié)廬于紫燕巖后,掛弓于汗馬泉邊,請工人鑿石獅石象以壯大觀,后成正果,跨象飛升。里人追慕高風,建寺于巔,而石象之名自此始。石象寺距今已1000多年,其間幾經(jīng)損壞,幾經(jīng)修復,現(xiàn)存廟宇為1980年后恢復。目前是浦江縣的一個佛教活動點。古象山書院:位于象山最高處的“古象山書院”,海拔632米,占地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250平方米,這里是“儒圣興學“的主要景觀。!肮畔笊綍骸痹跋笊綄W堂”,南宋書院教育興起后更名為“古象山書院”。書院完全是宋……[詳細] |
成佳茶鄉(xiāng)AAAA 成佳茶鄉(xiāng)指的是位于成都市蒲江縣的成佳鎮(zhèn),該地是每年“中國采茶節(jié)”的舉辦地,“成都鄉(xiāng)村美食節(jié)”的必到之處,享有“中國綠茶第一鄉(xiāng)”、全國環(huán)境優(yōu)美鄉(xiāng)鎮(zhèn)、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美譽的“西部茶都”,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蒲江成佳鎮(zhèn)露多、霧重、濕度大,森林茂盛,十分有利于茶葉綠素和芬芳物質(zhì)的形成。以成佳鎮(zhèn)為主的茶鄉(xiāng)面積達到10萬余畝,其茶葉的種植、加工、銷售已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系統(tǒng),游人到茶鄉(xiāng)可體驗種茶、采茶、制茶、品茶、購茶等茶鄉(xiāng)文化生活,感受茶藝、茶經(jīng)、茶道、茶技等精彩表演,形成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觀光區(qū)。蒲江縣成佳鎮(zhèn)位于成都、雅安兩市交匯處,緊鄰石象湖、朝陽湖和蒙頂山風景區(qū),距成都市區(qū)90公里、西南航空港……[詳細] |
蒲江縣櫻桃山景區(qū)AAA 蒲江縣櫻桃山景區(qū)由4個自然村組成,分別是金花村、韓橋村、官帽村和石燕村。距成都約84公里,1小時車程,景區(qū)交通方便,萬畝櫻桃,無論是新春花開還是甜潤品果,純凈的鄉(xiāng)村風貌使其成為最美的田園景區(qū),各地游客自由采摘,盡情品嘗,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美食也是城市人難得的味覺體驗。游客來源已由最早的成都片區(qū),擴大到眉山、雅安、德陽、綿陽等地,接待人數(shù)逐年上升,景區(qū)發(fā)展已步入健康穩(wěn)定的態(tài)勢。地址:成都市蒲江縣光明鄉(xiāng)類型:山鄉(xiāng)村采摘/農(nóng)家樂游玩時間: 建議2-3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
成都戰(zhàn)役紀念館位于蒲江縣西來古鎮(zhèn)銅鼓村,已被省政府和省國防教育委員會正式命名為“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成都戰(zhàn)役紀念館里集中展示的文物、圖片、書籍等以不同的載體,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生動形象、客觀真實地記錄和再現(xiàn)了英勇的人民解放軍征戰(zhàn)西南、決戰(zhàn)川西、解放成都的戰(zhàn)斗歷程。于2010年成功創(chuàng)建成為國家2A級旅游景區(qū),是成都市著名的紅色旅游景區(qū)之一。鮮為人知的成都戰(zhàn)役“現(xiàn)在很多人都以為,成都是和平解放的。成都戰(zhàn)役這段壯烈的歷史,應該被世人所知。這是20余萬解放軍浴血奮戰(zhàn)、流血犧牲打下來的,是一千多名烈士用生命換來的!崩媳G浩說,十多年來,他一直在搜集整理成都戰(zhàn)役的史料和文物,希望這段歷史能激勵更多的……[詳細] |
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鶴山街道梨山村之長秋山南麓。據(jù)其造像風格,斷代為唐代至清代摩崖造像,大多造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清代《蒲江縣志卷二·方外·寺觀》記載:“大佛寺,縣東十里,石崖上大佛一尊,高丈余,前有石池,終歲不竭。”大佛寺摩崖造像1-22號龕,系一環(huán)首方碑,高1.27米、寬0.43米,文字漫沒。這通龕碑應該是記述大佛寺歷史的最確切材料,可惜文字不存。故而,大佛寺營建于何時,今已不可考。以摩崖造像時代推之,當于唐代興建。大佛寺摩崖造像,現(xiàn)存17龕,303尊。該造像主要分布于大佛寺后南北走向長100米、寬5米、距地高10米的白砂石山崖上,可分為兩個區(qū)域,一為崖壁東部的大佛區(qū),另一處為……[詳細]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魏了翁墓及魏公祠位于蒲江縣城東北4公里處的高橋鄉(xiāng)潘溝村潘家山山坡上。墓前有一條山溪蜿蜒流過,兩岸山坡,均為茂密的松林。墓為土冢,長11米、寬3米、高2.5米。墓前原有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秋重豎的墓碑,現(xiàn)已毀,僅存殘破片段。附近公路旁原有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蒲江知縣王有仙(宣城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蒲江知縣何咸亭(松江人)所立的“宋魏文靖公先塋神道碑”兩通(清碑今運蒲江縣文管所保存)。墓前40米處,有石人2尊,兩石人相距8米,頭已毀,宋代袍服裝束,殘高1.7米、肩寬0.6米、胸厚0.4米。石獸3尊,頭亦毀,殘長1.2米、高0.5米、厚0.45米。墓前……[詳細] |
西來古鎮(zhèn)位于蒲江縣,古鎮(zhèn)上保留有大量的明清時期修建的民居,民居風格是典型的川西特色,兩百米長的老街全是木結(jié)構(gòu)的瓦房,街道平整,相比其它古鎮(zhèn)而言,西來古鎮(zhèn)的街道要平直寬闊許多,F(xiàn)存代表建筑是文峰塔,文峰塔就在西來古鎮(zhèn)的街口。文峰塔又叫惜字宮,是古人用以燒寫過字的紙的地方。這座文峰塔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塔身四周是戲劇雕塑,所配文字均為九曲篆文,世所少見。鎮(zhèn)上的戲臺在今天仍很熱鬧,因為戲臺前是燈臺,每逢一些有意義的日子,如春節(jié)、九月初九,就要掛上長長的燈籠串,每家每戶也要在門前掛上大紅燈籠。西來鎮(zhèn)最讓人稱奇的是臨江的古榕樹,這些榕樹分布在鎮(zhèn)背面臨江的地方,河堤上有序的排著11棵樹齡在千年左右的榕樹,……[詳細] |
蒲江石窟位于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zhèn)蒲硯村。該石窟包括唐代68龕、五代1龕、宋代7龕、明代1龕、清代10龕。四川省蒲江縣西南10公里處的朝陽湖山崖上和鶴山鎮(zhèn)蒲硯村。飛仙閣摩崖造像、蒲江石窟即二郎灘摩崖造像,沿崖長約200米間有歷代石窟摩崖造像現(xiàn)存87龕,其中有佛、菩薩、天王、力士、金剛、夜叉、飛天等五百五十多軀造像。飛仙閣摩崖造像飛仙閣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zhèn)二郎潭兩岸山崖上,共92龕,造像777尊。其中北岸87龕,南岸5龕。最早造像為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唐代造像64龕491尊,主要有唐永昌元年(689年)所造瑞像龕、釋迦、三世佛、華嚴三圣、彌勒、觀音、千……[詳細] |
蒲江縣文廟大成殿建于蒲江縣城東街,毗連東門。據(jù)《蒲江縣志》記載:“蒲江縣文廟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原于縣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遷于東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慶25年(1820年)重修完竣!逼鋸R與東街交界處,建有高大的石屏墻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間留有空口,石墻上蓋琉璃瓦和寶頂脊梁。長約30多米,厚約80公分,氣勢雄偉,頗稱壯觀。廟的由來其廟兩側(cè),各開一門,門側(cè)各建石碑一通,上 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以示尊崇孔子。其兩門之間,乃一平壩,面積約半畝。向北而行,便是“三橋九洞”。三橋兩側(cè),各砌呈長方形石欄桿。橋下為池,春夏之際,常聞蛙聲四起,此……[詳細] |
蒲江縣河沙寺位于蒲江縣城東二十九里的翠峰山山麓,在壽安鎮(zhèn)龍泉村6組。河沙寺,興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興公禪師創(chuàng)修。興公禪師給寺院取名河沙寺。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曾教導弟子須菩提(印度舍衛(wèi)城人):“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币袒裼《茸铋L最大河流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人們,使他們都信仰佛教,都修行成為阿羅漢(《圓覺經(jīng)》)。元至正中(1341-1362年),河沙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沙門妙玄修復河沙寺。河沙寺主持玉峰和尚,法名善珵,“幼從蜀王”,跟隨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蜀王朱椿從南京到成都,宣德四年(1429年),來蒲江主持河沙寺,他“性情簡古,戒行精嚴。日課《華嚴》……[詳細]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西南20公里朝陽鄉(xiāng)的橋樓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現(xiàn)存23龕159尊。其中唐代18龕154尊,明代2龕2尊,清代3龕3尊。尖山寺位處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為3~19號龕、23號龕。3號龕,高1.77米、寬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主佛結(jié)跏趺坐,坐高0.84米。4號龕,高1.6米、寬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立高1.39米,頭已殘,手分持斧、壺、念珠等法器。東壁現(xiàn)存造像8尊,有三頭四臂的明王、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詳細] |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東18公里的插旗鄉(xiāng)龍泉村。現(xiàn)存唐代造像4龕182尊。1號龕,高、寬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薩立像。2號大佛窟,高6米,弧形頂,寬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為彌勒像,結(jié)善跏趺坐,左手撫膝,舉右手,著雙領(lǐng)袈裟,臉圓胖,頭上細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緣為火焰,中層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彌勒坐高4.2米,肩寬1.7米。左壁開12個小龕,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彌陀、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四菩薩二力士等。右壁開小龕7個,造像34尊,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菩薩等,浮雕經(jīng)幢……[詳細] |
白云鄉(xiāng)鹽井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白云鄉(xiāng)窯埂村5組,白云鄉(xiāng)去丹棱官廳埂公路經(jīng)過鹽井溝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隊進行發(fā)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殘件。大王廟(博濟廟)遺址,在鹽井溝東。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緒三年、二十年、民國十年石刻文字。該遺址分布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的鹽井溝中,現(xiàn)存鹽井2口,石硯槽14處,柱洞15處。1號鹽井位于鹽井溝東側(cè)臺地上,圓形鹽井內(nèi)徑1.74米,2號鹽井位于1號井下游190米處,在鹽井溝東岸,直接開鑿于巖石上,圓形直徑1.75米。溝中柱洞現(xiàn)存15個,圓形,直徑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號井上游有8個,其上應有鹽井,柱洞是安放檢槽支……[詳細] |
長灘湖位于成都市蒲江縣,與朝陽湖1公里之隔、氣勢宏偉的長灘湖,湖面3360余畝,水深30余米。湖區(qū)4大主水道、3島、27灣,湖周100余座山峰錯落有致,湖上碧波浩渺,兩岸青峰疊翠,波光粼粼,倒影悠悠,形成道道綠色回廊、幅幅淡雅天然的畫卷。湖區(qū)有“金龜島”、“碧霞灣”、“臥虎嶺”、“金鐘山”、“玉屏”、“紅巖寨”等景點。每個景點伴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給人以無限的遐想。湖區(qū)的“襯腰巖”為南絲綢之路遺跡,尚存登崖石梯長2.5公里。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碑文“修整百年崎嶇之徑,通千萬人來往之路,旅客行商同登云路,輕車快馬共歷亨衡!睋(jù)說古時來往行人腰部疼痛,路經(jīng)此巖,均要將腰往怪石上磨,而……[詳細] |
蒲江縣朝陽湖鎮(zhèn)至成佳鎮(zhèn)的襯腰巖山上留存茶馬古道一段,因修建長灘水庫的原因,古道南段與北端沒入水庫中,目前僅存襯腰巖至沙灣一公里,其中保存完好的古道470米,鋪設古道的石板長約1.5米,寬0.8米,厚0.15米。此路段留存有古跡“三星橋”,另有“建修襯腰巖通路石級工竣碑記”一通!敖ㄐ抟r腰巖通路石級工竣碑記”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二十二日。碑身為四柱三開間三重檐石坊。碑文載:“蜀國多山,與西秦毗連,棧道有連云之險,劍閣有參天之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自古為然。我蒲處川南之一隅,山徑居多,邑南關(guān)外,距城卅里許,地名襯腰巖,舊有山蹊古道。上通名、雅,下達新、彭,仕宦商賈往來必經(jīng)之路……[詳細] |
石象寺位于川西平原邊緣蒲江縣城南11公里處石象湖境內(nèi)。寺廟始建于蜀漢225年,源于三國戰(zhàn)將嚴顏將軍隱居于寺內(nèi)紫燕巖而被人們所稱為仙佛之圣地。1992年經(jīng)蒲江縣政府批準開放石象寺為佛教活動場所。石象寺位于石象湖境內(nèi)。據(jù)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石象寺碑記載:有后漢將軍嚴公諱顏,南征凱還,棄官歸隱于此,訪西漢將軍河南莫公之勝跡,慕山水之珍奇,遂結(jié)廬于紫燕巖后,掛弓于汗馬泉邊,請工人鑿石獅石象以壯大觀,后成正果,跨象飛升。里人追慕高風,建寺于巔,而石象之名自此始。石象寺距今已1000多年,其間幾經(jīng)損壞,幾經(jīng)修復,現(xiàn)存廟宇為1980年后恢復。地址:成都市蒲江縣石象湖景區(qū)內(nèi)類型: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1-……[詳細] |
臨溪縣城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zhèn)白馬村12組。南北朝時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臨溪縣。唐天寶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歷四年(769年)正式設置嶲州,將邛州臨溪、蒲江兩縣劃屬嶲州41年。貞元十三年(797年)唐軍收復嶲州,嶲州遷回涼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詔軍隊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遷此,仍“以蒲江、臨溪隸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臺登城(涼山州喜德縣瀘沽鎮(zhèn))。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二月廢縣,為臨溪鎮(zhèn),作為縣城長達517年,歷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8代。明末鎮(zhèn)毀殘存北面城墻1段,長200米,殘高4-5米,夯土基……[詳細] |
蒲江段——襯腰巖茶馬古道(含建修襯腰巖通路石級竣工碑記)茶馬古道與南絲路曾經(jīng)是成都重要的商賈要道,蒲江至今仍保存著一段完好的茶馬古道,據(jù)查,這條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部分重合。茶馬古道:隨著唐宋茶馬互市的興起,川、滇、青地區(qū)的茶葉源源不斷從“茶馬古道”運送入藏。川藏茶馬古道以雅安產(chǎn)茶區(qū)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jīng)、漢源、瀘定、康定,然后出關(guān)經(jīng)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安桉R古道”成都至雅安這一段,叫做“臨邛古道”。其中,臨邛……[詳細] |
鶴山鎮(zhèn)單溝村7組文峰塔,在城東六里蒲江河龍?zhí)蹲颖卑陡邖徤稀T泄潘蛔,毀于明末?zhàn)火。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蒲江貢生王引恬等四十三人發(fā)起重建,報經(jīng)知縣康文蔚批準,發(fā)起募捐,經(jīng)幾個月時間建成,用錢一千一百余貫(一貫一千枚小錢,計用錢110萬)?⒐ぶ,知縣康文蔚主持宴會慶祝。文峰塔系一座密檐式磚塔,屬于風水塔。七級石砌塔基,高1.2米,邊長4米。第一級向西開塔門,高2.6米,寬67厘米。塔門上 書“文峰塔”三字。塔身六角形。二至七級,均六面開一小窗。塔身中空,過去安長木梯上下,通高18.3米。民國十七年(1928年),彭家光《文峰塔》詩:文筆高峰白塔幽,潛龍靜臥水東流。山開屏障連城郭,浪……[詳細] |
佛兒灣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白云鄉(xiāng)橋樓村佛兒灣。造像開鑿于唐代,現(xiàn)存49龕253尊。其中,大石香爐、禪坐窟、阿育王寶塔、七佛十菩薩龕、天龍八部、地藏菩薩與六道輪回極為獨特,--魔女石刻造像為全國所罕見。1988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石香爐石刻,為佛兒灣中一整塊巖石經(jīng)雕刻而成。該香爐系圓雕,高0.9米,直徑1.6米,爐口圓形,底部八只獸足支撐,再現(xiàn)唐代風貌。蒲江佛兒灣造像石窟屬唐代,從損壞及風化嚴重程度估計,專家認為該造像毀于“會昌法難”。據(jù)龕像發(fā)現(xiàn)的清代妝彩殘痕,專家推斷清代以后該石窟逐漸被淤泥與荒草叢林湮沒。1983年,佛兒灣造像石窟被發(fā)現(xiàn),其寶剎莊嚴揭開神秘面紗,重見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