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旅游景點介紹

  梨園古墓群位于安國市區(qū)西10公里的梨園村西北300米處。占地約7000平方米。地表部分為5個大土丘,南北向排列成兩行,東三西二。土丘大者直徑約50米,高8米,小者直徑5米,高1米。197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大土丘正頂有盜墓孔,地面暴露墓室磚墻一段。因未發(fā)掘,年代無考![詳細]
  固城漢墓群位于安國市區(qū)西南15公里處的固城村。占地約7000平方米。地表為3個5米高的土丘。1974~1976年村民取土,墓室暴露,內(nèi)部結構為主墓室及左右兩耳室,主墓室分前、中、后三室,中室兩側有墓道。棺槨置后室,棺下有井。主墓長4.5米,寬2.3米,高5米,墓0-土漢代銅鏡1個及部分陶罐,F(xiàn)地表已成平地![詳細]
123、馬村古墓
  馬村古墓位于安國市區(qū)東南15公里處的馬村西偏北。地表部分為一高埠,1971年平整土地時夷平,出土鏃矢、銅幣等,為漢代遺物。清乾隆《祁州志》載:“漢丞相陳平墓在馬村西北,高埠尚存!蹦怪袩o墓志銘,是否陳平墓不能確考![詳細]
  伍仁村古墓位于安國市區(qū)南15公里的伍仁村。1988年村民取土,挖出古墓葬4座,均為拱券墓。其中一墓平面呈乒乓球拍形,墓室長1.74米,高1.6米,北寬0.8米,南寬1.44米,腹寬1.64米,靠東側有一磚炕,寬0.6米,炕上有男女骨骼各一具,一頭南,一頭北,相向側身臥。出土有泥質(zhì)灰陶兩個(均碎),從標本和墓磚確定為戰(zhàn)國墓,此類墓葬在西伯章、北七公、宋固、沙頭、奉伯、東叩等村多有發(fā)現(xiàn)。與戰(zhàn)國時實行“六十還甲子”、“空堂墳”的傳說相吻合![詳細]
  北七公碑樓墳位于安國市區(qū)東北北七公村北1公里處。占地約1500平方米。為元朝鎮(zhèn)國上將軍賈輔墓。地表原為一古建筑群。南至北順序為大門、東西廂房、碑樓、墳丘,以磚墻圍繞。地面建筑毀于1956年,墳丘也于1978年農(nóng)田基本建設時被毀。1988年征集到一件墓室陶瓷枕,銀錠形,長0.4米,高0.15米,琉璃面,綠底黃牡丹花飾,前豎面無釉處墨書“承安二年頭顕”字樣![詳細]
126、東伏落古墓
  東伏落古墓位于安國市區(qū)北15公里的東伏落村東北1公里處。主墓為一高大土丘,占地4000余平方米。主墓東北及西南各一小墓,均占地600多平方米。1958年平整土地時兩小墓被毀,出土漢代鐵劍、頭盔、陶豬圈等,現(xiàn)存河北省博物館。兩小墓均有磚砌墓道與主墓相通,小墓被毀后及時封死墓道保護了主墓,經(jīng)鑒定為東漢墓群,墓主身份不詳![詳細]
  西北馬古墓群位于安國市區(qū)西南15公里的西北馬村。面積3萬平方米。1986年群眾取土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發(fā)掘,地表以下10米可分為4個文化層,10米處為古人類生活遺址,從出土石斧、陶鬲等分析,屬龍山文化類型遺址;距地表8米處為戰(zhàn)國時代墓葬,出土有戰(zhàn)國銅劍等;4~5米處為西漢墓葬;2~3米處為東漢墓葬。出土陪葬品有陶鼎、豆、罐等多種陶器及大量陶器碎片,F(xiàn)有地表暴露東漢墓8處![詳細]
  金龍大王廟于安國市區(qū)西北3.5公里的楊翟村。建于明代,原為一建筑群落,由南至北為戲臺、廣場、牌樓、鐘鼓樓、東西配樓、正殿、飲馬坑等,占地7530平方米。廟中神主為金龍四大王,姓謝名緒,是南宋末年謝太后的侄兒。宋末,元軍南侵,謝緒萬分沉痛,隱居于錢塘江附近的金龍山。元軍攻占臨安后,俘虜了小皇帝宋恭帝與謝太后,謝緒發(fā)誓“我生不能圖報朝廷,死當奮勇滅敵!比缓筇脲X塘江自盡。人們將他葬在金龍山。元朝末年,朱元璋制造了金龍四大王助他敗元軍的神話,詔封謝緒為“金龍四大王”。因為謝緒能號令黃河之水,因此被封為黃河之神,兼管運河。清順治二年(1645)又追封為“顯祐通濟金龍四大王”,建廟無數(shù)。關于這座金龍大王廟供奉的是誰,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明朝末年,楊翟村有一英俊后生,取名擋兒。他自幼在章凝外祖家住,![詳細]
  定興縣平罡烈士陵園 位于定興縣城西15公里的高里鄉(xiāng)平罡村西,建于1947年,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陵園內(nèi)安葬著在1947年11月平罡村阻擊戰(zhàn)中犧牲的解放軍官兵30名。1978年,該村軍人李保東在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中犧牲,也葬于此地。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南店烈士陵園 位于定興縣閆臺鄉(xiāng)南店村西,建于1947年。陵園占地面積1330平方米。陵園內(nèi)安葬著1946年解放固城時犧牲的解放軍官兵。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多次撥款對陵園進行修建。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周家莊烈士陵園 位于定興縣周家莊鄉(xiāng)周家莊村北。建于1956年,為紀念因公殉職及空軍訓練時犧牲的烈士而建。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西辛告后土皇帝廟碑 位于定興縣城東北4公里的西辛告村。該處現(xiàn)存清代碑刻三通,碑(一)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撰,字跡已不清;碑(二)為同治十一年(1872年)方首二龍戲珠浮雕,題額“與人為善”,正文為重修后土廟碑記;碑(三)為道光年間碑刻,記載了西辛告后土皇帝廟的修建時間和經(jīng)過及各捐資人員和商號,反映了當時民眾的宗教信仰。2002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重修石橋碑 位于定興縣城關鎮(zhèn)西石橋村。立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漢白玉石質(zhì),此碑記載該村東有石橋,明天啟六年(1626年)復建石橋,清康熙十年(1671年)再遭水患,雍正八年(1730年)又傾,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又被水沖刷,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共重修七次,碑刻簡略記述了歷次重修的史實。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辛保莊華表碑 位于定興縣天宮寺鄉(xiāng)辛保莊村。該碑刻共兩個,均為漢白玉石質(zhì),雕刻精致,造型美觀,建于清乾隆年間。華表碑刻全高4.8米,由四部分組成,底座和主體均呈八角形,周圍遍刻圖像,中部有各種姿勢的仙鶴56只,下部為八仙,各部位圖像空白處俱有題詞,整個圖文皆為陽文,蓋帽呈球形,銜接于下邊的橫石(云翅)。頂部為一蹲式的望天犼。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鐵瓦寺重修碑 位于定興縣城南16公里處的固城鎮(zhèn)。鐵瓦寺原名永安寺,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原山門和正殿屋頂皆為鐵瓦覆蓋,故有鐵瓦寺之稱。19世紀末毀于戰(zhàn)爭,所有建筑無存。碑刻現(xiàn)存于固城原鐵瓦寺遺址西北側,碑首蛟龍紋,碑名重修永安禪寺記,青石質(zhì),明萬歷三年(1575年)四月立。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36、楊繼盛祠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繼盛祠碑
  定興縣楊繼盛祠碑 位于定興縣城南7公里處的北河鄉(xiāng)北河村,原楊繼盛祠堂處。為漢白玉石質(zhì),赑屃座。碑首為蛟龍紋,碑額為萬古流芳,高3.8米,寬1.06米,厚0.37米,清嘉慶年間,直隸總督熊枚重立石,定興知縣趙錫蒲監(jiān)立。碑文陽面刻“明太常寺少卿謚忠愍楊椒山先生墓道”。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興縣楊繼盛草簡碑 位于定興縣城西南4公里處的東落堡鄉(xiāng)東引村。碑刻存6通,均為漢白玉石質(zhì),年代為明代。根據(jù)碑刻記載,楊繼盛列舉嚴嵩罪惡事實,向皇帝呈遞奏折,共分十項,懇請皇上對內(nèi)明察除奸,對外抵御胡虜,以興帝業(yè),草稿字跡大體尚能辨識。后人惟恐遺損,故銘刻于石,以傳后世。草簡碑刻現(xiàn)存于東引村楊德財(族人)家保存。1987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鹿氏祠堂
  定興縣鹿氏祠堂 位于定興縣張家莊鄉(xiāng)西落堡村東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原占地面積9339平方米。為定興江村鹿氏家族所建,供奉該家族在明、清兩代在朝廷供職的顯赫官員。清至民國年間,每年有祭祀活動,均由當?shù)刂h和縣長等主祭。有官祭祝文和題詩作賦等。現(xiàn)存鹿氏家廟,北房五間,東西夾間各三間,南為三門及檐門,成一小四合院格局,占地約200余平方米。東西夾間為雙坡屋正脊,硬山式建筑,南面為檐房卷棚頂,回廊式建筑,為清代建筑風格。2002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39、張爺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興縣張爺廟 位于定興縣張家莊鄉(xiāng)西落堡村東北,始建于清末,1923年重修,建筑面積35.78平方米。建筑形式為硬山頂布瓦花脊,吻獸皆全。廟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另存石碑一通,青石質(zhì)料,碑陽為《新建龍王廟碑記》。1993年曾維修。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0、永盛戲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定興縣永盛戲樓 位于定興縣張家莊鄉(xiāng)張家莊村,建于明朝。整體建筑為磚石木制結構,坐南朝北,占地面積50平方米,樓座由磚石砌成,樓身為起脊硬山頂,筒瓦壟重檐,內(nèi)分前后臺,正面四根明柱,柱梁及椽頭尚有彩畫痕跡,前后臺中間有隔墻。因年久失修,坍塌傾斜,樓頂殘損。1984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