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陜西省 > 西安市 > 閻良區(qū) > 振興街道 > 北屯村

陜西省西安市閻良區(qū)振興街道北屯村概況

[移動版]

北屯村為北屯街道辦事處駐地。川宏公路橫穿本村中心。該村北靠箭王村,南鄰李浩村和橋東村,東和李橋接壤,西和靳家腰張兩村相連。現轄北屯、南屯、雷家、黃東、黃西5個村民小組。

民國時期,本村歸屬臨潼縣櫟陽鎮(zhèn)第八保管轄。建國初屬臨潼縣櫟陽區(qū)秦家鄉(xiāng)。高級社時,該村成立了火光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公社化時期,歸屬閻良公社北屯管區(qū)。1961改為北屯大隊,屬于臨潼縣北屯公社。1984年稱北屯村,1987年隨鄉(xiāng)劃歸西安市閻良區(qū)管轄至今。

本村共有村民438戶,1730人。全村耕地面積3205畝,有機井68眼。村東有涇惠四支七斗渠通過,村西有涇惠四支六斗渠通過,中間有西飛公司污水渠通過,水利條件十分優(yōu)越,土地特別肥沃。主產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兼種棉花、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村民多以種植為業(yè),并兼搞其它經營和外出務工。

一、村組概述

(一)北屯組

該組西連北屯街道辦事處、北屯中學,東連李橋村西魏、三張兩組,北靠箭王村興合組,南和本村南屯組接壤。該組以楊姓人家最多,也最先居住,其次有李姓、謝姓等先后遷入。建村時間不詳。民國時期有城墻,開有兩個南門,一門額為“復興堡”。川宏公路橫穿該組,交通便利。有涇惠四支七斗渠通過,水利條件優(yōu)越。全組共有村民108戶,404人,耕地面積830畝,最適宜種植糧食、瓜果、蔬菜和其他經濟作物。村民多以種植為業(yè),兼搞其他經營和外出務工。

(二)南屯組

該組北靠北屯組,南鄰李浩村新西組和橋東村馬東組,西和本村雷家組相連,東和李橋三張組接壤。全組共有村民96戶,398人,耕地面積841畝。

本組村民以最先居住的李姓人家為最多,后來有呂姓、康姓、張姓等人家先后遷住,遷入時間不詳。本組東有涇惠四支七斗渠通過,西有飛機城污水流經,又有機井多眼,水利條件優(yōu)越,適宜種植糧食、瓜果、蔬菜等多種作物。村民多以種植為業(yè),兼營工商業(yè)和外出務工。

(三)雷家組

該組東鄰北屯中學和北屯中心小學,西和靳家的川北、北莊兩組連接,北與本村黃東組相連,南同靳家川北組接壤。川宏路橫穿本組中心,西有涇惠四支六斗渠通過,東有飛機城污水流經。全組共有村民91戶,398人,耕地面積707畝。

本組以雷姓人家居住最早,且又最多,故舊時稱“雷家堡”。后有康姓、田姓、李姓等相繼遷入。該組水利條件優(yōu)越,地勢平坦肥沃,適宜種植糧食、瓜果、蔬菜等作物。村民多以種植為業(yè),兼營工商業(yè)和外出打工。

(四)黃家(黃東組、黃西組)

黃東、黃西兩組在解放前為一個自然村,當時叫黃家堡,歸屬臨潼縣櫟陽鎮(zhèn)第八保管轄。建國初,兩組仍然為一個自然村。 1962年劃分為黃東黃西兩個隊(即現在的兩個組)。兩組因黃姓人家居住最早而且最多,故舊時稱“黃家堡”。另有何姓、梁姓、仵姓等人家。兩組南有本村雷家組,北有箭王村的三賢組,西鄰新閻公路,東與本村北屯組接壤。黃東組現有村民70戶,255人,耕地面積404畝;黃西組現有村民73戶,275人,耕地面積425畝。涇惠四支六斗渠流經兩組地域,飛機城的污水也可利用,水利條件優(yōu)越,土地平坦且肥沃,適宜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村民多以種植為業(yè),兼營工商業(yè)和外出務工。

二、本村人物

楊廣玉 北屯組人,生于1912年。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 黨。解放初,曾任北屯行政村主任。農業(yè)合作化時期,曾任初級社主任、高級社主任、北屯大隊黨支部書記,北屯生產隊隊長等職務。

在1953年的糧食運動中,他堅決擁護和響應黨的號召,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把自家余存小麥、油菜裝了15大車敲鑼打鼓地交到國家糧站,一時成了轟動臨潼全縣的新聞人物,使全縣的糧食運動推向了熱潮。他堅持帶頭勞動,以身作則。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平整土地中,他年紀已大,卻不畏嚴寒,堅持一冬不下整地“戰(zhàn)場”,并且在當年正月初一這一天,一個人拿一把锨,扛一桿紅旗平整土地一整天。他被群眾譽為北屯焦裕祿式的好干部。1999年病逝。

呂崇信 南屯組人,生于1932年。1950年入黨,并參加革命工作,曾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八大員之一。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調至西北煤礦設計院,先后任該院院長、-等職。1999年因病去世。

李東龍 1949年生于陜西省華陰縣,因興建三門峽水庫,舉家遷到寧夏, 1962年返遷安置到北屯村黃東組。他有演唱天賦,酷愛戲曲藝術,善唱秦腔、眉戶和歌曲,會吹口琴,拉得一手好二胡。他演啥像啥,情真意切。他扮演的《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的形象到現在群眾還留有深刻的印象。在每次演出中,群眾只有看了東龍的戲才肯離去。人們說“看戲不見東龍,看了總不過癮!彼蝗罕娮u為北屯戲壇的一顆明星。2008年冬,李東龍不幸遭遇車禍而亡,年僅60歲。

三、教育簡史

本村在上世紀初期沒有正式學堂,也沒有私塾,當時,學生都到外村的私塾上學。1935年前后,北屯和南屯兩村集資,在兩村之間的娘娘廟辦起了娘娘廟小學,雷家、黃家和川心村集資,在土坡寺遺址建起川心小學。1958年娘娘廟被拆,學校停辦。拆除的建筑材料用于擴建川心小學,北屯、南屯的小學生均到川心小學就讀。這兩所學校對推進當地教育事業(yè)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65年,由本村出資,在北屯公社西側辦了一所小學,取名北屯小學,共有校舍20多間,教師七八名,學生200多名,開設六個年級。原川心小學隨之撤銷。上世紀八十年代,學校的土墻換成了磚墻,把草房換成了瓦房,又購置了桌凳。到了九十年代,校舍建成樓房,添置了現代課桌、電腦等硬件設施,學校轉成國家辦學,并改名為北屯中心小學,F在學校又蓋了教學樓、公寓樓、學生餐廳,修建了4000平方米的塑膠操場,兩輛校車專門接送學生,有30多名教職員工,學生400多名,完全成了北屯小學教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