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平王東遷,將迤山(今縣境西南一帶)劃歸秦國。
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前456)始在頻山以南設置頻陽縣(故址在今美原鎮(zhèn)古城村一帶)。
秦統(tǒng)一全國后,頻陽屬內史管轄。
西漢高帝時(前206至195),頻陽縣屬河上郡。
文帝即位,遷母薄姬太后到今華朱鄉(xiāng)懷陽城附近,母死后,置懷德縣以資紀念,兩縣均由內史轄。
東漢時(25至220),并懷德縣入頻陽縣,屬左馮翊。
漢靈帝中平十五年(185),本設在今寧夏吳忠一帶的富平縣(秦置縣名,北地郡治)因羌亂第三次內遷,最后落戶在懷德舊址,與頻陽縣并存。
三國時(220至265)歸曹魏,東晉時(317至420),富平一度為苻秦所統(tǒng)治,曾在頻陽縣境內設置土門護軍(故址今薛鎮(zhèn)鄉(xiāng)土木坊),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門護軍,將其轄地并入同官縣(今銅川市),遷北地郡至頻陽縣轄地通川(今流曲鎮(zhèn)),將頻陽縣并入富平縣。
宣武帝景明元年(500),撤原頻陽縣建制,割同官縣地,另建土門縣(治在今薛鎮(zhèn)),隸北地郡。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五年(539),富平縣治由懷德故址遷至石川河北岸(今古城村一帶)。
廢帝三年(554),富平縣屬宜州(治在今銅川市耀州區(qū))。
北周閔帝元年(557),于中華塬置中華郡(故址今石佛原一帶),富平縣劃歸該郡管轄。
武帝建德四年(575),裁中華郡,富平縣改屬左馮翊。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富平縣改屬京兆郡。
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將土門縣并入華原縣(今銅川市耀州區(qū)),屬京兆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從華原縣劃出原土門縣轄區(qū),恢復土門縣建置。
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土門縣廢。
高宗咸享二年(671),于富平、華原兩縣境域各劃一部,在原土門縣故址另建美原縣。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美原縣隸宜州。
大足元年(701),美原縣改屬雍州。
玄宗開元年間(712至741),遷富平縣治于義亭城(今華朱鄉(xiāng)舊縣村一帶),屬京兆府。
德宗貞元四年(788),定富平縣為赤縣(赤縣非縣名,唐代將縣分等級,諸等中有赤縣,由京城直接治理),旋升縣為州。
哀帝天祐二年(905),廢美原縣,設置鼎州,隸屬耀州。
五代時,后梁恢復美原縣,仍屬耀州。
末帝貞明元年(915),改鼎州為裕州,隸屬崇州。
后唐復以富平縣改屬耀州,美原縣初屬同州,繼屬耀州。
至后晉、后漢、后周諸朝,均未變動。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富平、美原二縣同屬耀州。
金太宗天會九年(1131),宋金兩軍“富平之役”后,金人以富平、美原二縣賜齊(金人立劉豫為齊帝,建都大名)。
熙宗天眷元年(1138),兩縣又同歸宋。
兩年后復由宋入金。
皇統(tǒng)二年(1142),撤富平縣并入美原縣,隸屬耀州。
蒙古軍南下后,恢復富平縣制,與美原同屬耀州。
世祖至元元年(1264),將美原縣并入富平縣。
至此,富平縣境內再無兩縣并存的情況。
元末明初,富平縣治由義亭城遷至窯橋寨(今老縣城),屬西安府。
清代隸屬沒變。
民國初,盡廢府州廳制,富平屬陜西省關中道。
1934年,屬陜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咸陽)管轄。
1948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qū)(專署駐耀縣)轄。
1949年5月富平解放,歸三原分區(qū)管轄。
1950年5月整編后,改屬咸陽專區(qū)轄。
1953年1月咸陽專區(qū)撤銷,改屬渭南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7月改稱渭南專員公署)。
1956年10月渭南專員公署撤銷,富平縣直屬陜西省人民委員會管轄。
1958年12月,富平縣并入銅川市,1961年8月原區(qū)域從銅川市劃出,恢復富平縣制,屬渭南專員公署管轄。
1969年屬渭南地區(qū),1995年5月渭南地區(qū)改建渭南市以后屬渭南市人民政府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