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 山東省 > 濟南市 > 萊蕪區(qū) > 高莊街道 > 上臺子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qū)高莊街道上臺子村概況

[移動版]

上臺子村位于萊城西南4公里,高莊街道辦事處西南1公里處。地處丘陵,南與響水村為鄰,西隔709公路與東汶南村相望,北跨鄂牛公路與坡草洼村接壤,北與下臺子村相依。全村160戶,525口人,耕地360畝。

據《王氏譜》記載,清朝初年王姓建村時,因址在一高臺地上,曾名臺子;后因重名,冠以“上”字,故名上臺子。上臺子村最初的姓氏只有王姓一家,后來,郭、亓、趙、紀四姓氏相繼入村居住。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村共11姓。今以郭、亓、紀、趙為大姓,郭姓人口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

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萊蕪縣志》記載:“西廂保•上臺子”。1941年萊蕪劃為萊東、萊北、新甫三縣,上臺子村隸屬新甫縣汶南區(qū);1948年隸屬萊蕪縣礦山區(qū);1958年隸屬萊蕪縣礦山人民公社;1964年隸屬萊蕪縣高莊人民公社;1992年萊蕪建立地級市后,隸屬萊城區(qū)高莊鎮(zhèn);2001年屬高莊街道辦事處。

相傳,自建村至清朝乾隆鼎盛時期,村子發(fā)展較快,形成了近百口人的村落。滄海桑田,時代變遷,在之后的漫長歲月中,上臺子村的發(fā)展是相當緩慢的。至1949年建國時,人口還不足200人,土地不足百畝,人們衣不遮體,食不飽肚,民房破爛不堪。村里沒有學堂,識字的人寥寥無幾。清朝末年,村里100多口人中就有二三十口人外出逃荒。民國初年,上臺子村人謀生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租種鄰村地主、富農家的土地,占了全村戶數的70%以上;二是外地謀生,如去東北、沂蒙山等地,三是挑八根系,(指挑擔子的小商販)。他們走鄉(xiāng)串集,涉足外縣,買賣藥材、茶葉、生姜等,掙幾個錢養(yǎng)家糊口;四是出現了一批工匠藝人,如鐵匠、木匠、石匠、瓦匠等,他們走鄉(xiāng)串里,憑自己的手藝掙錢謀生。村里能工巧匠代代相傳,至今不衰。

上臺子村小,人口少,但人們的志氣大。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村民積極投身于革命斗爭之中。紀榮文等人秘密參加武工隊,壯烈犧牲。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大動參,村民郭佃林等積極參加解放軍?姑涝瘧(zhàn)爭時期,村民郭正功、郭自明等人加入志愿軍行列,赴朝參戰(zhàn),建立功勛。

三百年風雨滄桑,三百年巨變,上臺子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國后,村里建起了小學,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至今村里還有高中生近百人,大中專畢業(yè)生20多人,并且全部掃除了文盲。經濟的發(fā)展日新月異,涌現出一大批經濟能人,1983年,村里建起磚廠。從1991年起,由郭自省等6人承包,每年為村里增加大批收入,承包人率先富裕起來。之后,村里增加拖拉機20多臺,能耕地,能運輸。1995年,村民亓文久投資5000元建起2畝大棚,種植西瓜,當年收入1萬多元,并帶起一大批專業(yè)戶,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今,村里早已成為電視村,電話村,柏油路村。上臺子村正在奮發(fā)進取,迎接著更加美好的未來。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