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亭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亭篇

岳飛亭
  岳武穆遺像亭簡稱岳飛亭。岳飛亭,全稱岳武穆遺像亭,武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民主路56號黃鶴樓景區(qū)東區(qū)岳飛廣場。在蛇山中部頂端。1937年武漢的抗日群眾團體,在原岳廟廢墟中清出一通刻有岳飛半身遺像的明代石碑,即移此建亭供碑,以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民大眾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的愛國熱忱。亭為木石結構,六角攢尖頂,單檐外展,頗為端莊古樸。亭額刻“岳武穆遺像亭”六字,為孔慶熙所題,其下石柱楹聯(lián)為:“撼山抑何易,撼軍抑何難,愿忠魂常鎮(zhèn)荊湖,護持江漢雄風,大業(yè)先從三戶起;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奉讜論復興家國,留得乾坤正氣,新猷端自四維張!北纤淘里w像,線條遒勁,意態(tài)英武,亦屬藝術杰作…[詳細]
龍?zhí)妒ホE亭
  圣跡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是用來焚燒字紙、崇敬倉頡的臺灣民間設施,多分布于客家地區(qū)。龍?zhí)妒ホE亭始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光緒18年、民國14年、68年曾歷經(jīng)整修,迄今已有120余年的歷史了。它占地面積950平方米,為全臺灣面積最大、規(guī)畫最完整的圣跡亭,已列為縣定古跡。龍?zhí)妒ホE亭位于龍?zhí)镀挛鱾,四周林木蒼綠,環(huán)境優(yōu)美,為桃園縣眾多圣跡亭中最壯觀美麗的一個。它整體采用中軸對稱的布局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建筑,整體空間井然有序。由云墻八字門所構成的中門,弧線優(yōu)美而柔和,兩側高聳的石筆增加了整體空間的穩(wěn)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顯示了設計者與工匠的虔誠與用心,是臺灣現(xiàn)存圣跡亭中唯一營造園林布局的…[詳細]
寒亭高廟
  寒亭高廟舊址,位于寒亭城區(qū)以東寒亭一村內(nèi)。寒亭高廟,原稱“云臺山廟”,因坐落在云臺山上而得名,又因廟宇所處位置在當?shù)刈罡,故亦稱寒亭高廟。從其舊址出土的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的石佛像和隋唐時期的廟宇磚瓦推斷,此處自南北朝時期就已有廟宇,到隋唐廟宇建筑已非常壯觀。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重建修為三官廟。公元1937至1938年,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重修為三皇五帝廟。后因失修而倒塌。寒亭高廟倒塌之前,被稱為寒亭四大景觀之一,譽為寒亭的商標,海內(nèi)外馳名。逢年過節(jié),山會集市,前來游覽觀光、進香朝拜、商販貿(mào)易者絡繹不絕,給寒亭的經(jīng)濟、文化帶來了勃勃生機。寒亭高廟,雖僅存遺址,但當?shù)卣痛迕瘛?a href=/landscape/30/hantinggaomiao.html target=_blank>[詳細]
中山陵行健亭
  中山陵行健亭 行健亭位于中山陵西南部,處在中山陵園大道與明孝陵交接處,1933年夏天落成,是由廣州市政府捐款建造,著名建筑師趙深設計,王竟記營造廠承建。 行健亭之名,取自《中庸》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語。該亭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約9.33米,高12米。重檐攢尖頂,屋頂為木結構,屋面覆藍色琉璃瓦。亭內(nèi)地面采用水泥方磚鋪砌。每個亭角有支柱四根,四角共有亭柱16根,亭柱均涂以紅漆。梁、柱表面為仿木結構形式。梁、柱和上層窗格等全部用鋼筋混凝土砌成,表面施以彩繪。行健亭的彩繪精致細膩,絢麗多彩,當時在中山陵的建筑群中最為精美。在亭內(nèi)四周,設有鑿毛水泥欄桿,可供游人坐憩。 1975年,有關部門在對亭…[詳細]
復旦亭
  復旦亭系本村先祖,明兵部司務吳懋修隱歸故里倡建的,踞舉溪與云泉澗水交匯處。因村形如月,需佐之以日,一日為旦,取日月長明之義,故名復旦。吳懋修當年事于明弘光帝與鄭芝龍(鄭成功的父親),反清復明,后因兵敗隱歸故里,仍念念不忘大明江山社稷,在家鄉(xiāng)構建“復旦”、“尊光”二亭,寓意雙關,“復旦”即復明,“尊光”即尊明。2001年村民在原址上籌資重建。該亭雙重檐結構,六角飛翹,亭內(nèi)五面有亭凳,外有回廊,設一門,門檐上懸掛“復旦亭”匾額,亭內(nèi)正上方掛“樂助琴鳴”的匾額,其余各面均有字畫和建亭小記,頂部為龍鳳呈祥的彩繪,亭之西側上方懸掛一“壬水鐘靈”的匾額。有一回文楹聯(lián):“月轉(zhuǎn)山移山轉(zhuǎn)月,亭浮水面水浮亭”。亭…[詳細]
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位于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打虎亭村。穿過仿漢闕式大門,沿路南行約七十米,但見路的右側有一個高大的土冢,猶如土山,東西兩墓并列,相距約30米,這就是打虎亭漢墓。該墓為東漢宏農(nóng)太守張伯雄及其親屬的陵墓,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已發(fā)掘的最大漢墓之一,現(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虎亭漢墓墓東為畫像石墓,墓西為壁畫墓,墓主可能是和張伯雅有親屬關系的人。這兩座漢墓的內(nèi)部建筑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墓壁均繪有色彩絢麗,內(nèi)容豐富的石刻畫像和壁畫,它們給研究東漢時期中原地區(qū)民生風俗的專家們留下了重要的線索。畫像石墓通長26.64米,寬20.68米,中室高6.3米,由前室、中室、后室、東南北三…[詳細]
雅集亭
  在焦尾軒上西北山麓,亭坐北朝南,用花崗石構筑,為歇山頂、正方形。面寬單間3米,高5米。原碑已毀,市博物館藏有部分拓本。焦尾軒系明弘治間知縣楊子器所建。弘治十七年(1504年),繼任知縣計宗道與吳門及邑中名流楊循吉等19人相約觴詠于亭,并分別由計宗道撰《虞山雅集亭記》,沈周繪《虞山雅集圖》,合各家詩文刻石嵌砌于亭壁中,一時傳為文壇盛事。后亭圮,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泰安縣令邑人蔣因培重修。由吳縣吳慈鶴撰文、顧莼書《重建明蔣忠烈公雅集亭詩并序》碑一通,稱亭為蔣因培十世祖明贈光祿寺卿蔣欽與計宗道等人觴詠處。亭中懸吳縣狀元石韞玉隸書“雅集亭”石匾一塊。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泰州畫家朱鶴年重…[詳細]
封平約亭
  封平約亭位于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內(nèi),距老城鎮(zhèn)(古縣治)約十公里。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同治二年(1863 年)重新修葺,保存至今。封平約亭,坐北朝南,木石結構,一進四合院式布局,前為大門,中為庭院,后為正屋。面闊10 米,進深約20 米,總占地約200 平方米!胺馄郊s亭”意為封平都議事的場所。 因其地處當時交通要道,村莊密集,人口眾多,商貿(mào)物流繁盛而形成了市集,所以又叫“封平多峰鋪(市)”。青石板路邊還立有集市行界碑,如:肉、魚、米、油、鹽等,均分界買賣,依約交易,童叟無欺,可見當時商賈云集,繁榮之盛。封平都治就設在該地。 地址:澄邁縣大豐鎮(zhèn)大豐村 交通:環(huán)島西線高速…[詳細]
云亭書室
  時代:清咸豐元年地址:恩平市圣堂鎮(zhèn)區(qū)村村委會西頭村云亭書室始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由何姓先輩勤佐、勤杰兄弟在國外謀生發(fā)跡后,為勉勵子孫勤奮讀書,出資興建,民國十八年(1929)重修,1987年再度重修。曾作鄉(xiāng)政府辦公室,信用社,民兵營,文化室,現(xiàn)為西頭村文化娛樂場所。坐北向南,磚木結構?倢26.46米,總長16.27米,占地總面積430.5平方米。云亭閣以中廳為中軸線,中廳為枱梁式與穿斗式梁架混合結構,檐廊外置有一半月形金魚池,左右兩側均開巷道。中廳前為院子,院子前東角一通道達院門。在巷道東邊又是一小院子,小院子東側是云亭書室,現(xiàn)已經(jīng)改為磚混結構的兩層小閣,第2層由室外北角登樓。在巷…[詳細]
三老紀念亭
  恩平鰲峰山東麓,人工湖的小島上,矗立著占地3750平方米的“三老紀念亭”。它由兩層的主亭和五個游廊小亭等組成,亭的造型獨特,飛檐卷起,蓋金黃色琉璃瓦,高低錯落,主次分明,與青山、綠水、藍天相互協(xié)調(diào),融為一體。人們登上高19,99米的主亭觀光時,會感到心曠神怡;面對今天的美好生活,更懷念為革命事業(yè)奮斗終生的“三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