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川城址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杭錦旗浩繞柴達木蘇木。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446米,南北寬約1100米。城墻夯筑,基寬13米,殘高0.5~2米。城內中部有一條東西向街道,寬約50米。西側中部有大型建筑臺基,其東北部有鑄錢遺址。城內文化層厚約0.8米,采集到繩紋筒瓦和板瓦、凹弦紋板瓦、菱形紋方磚、“千秋”瓦當?shù)。城東、南、西三面有墓葬,規(guī)模較大,有豎穴土坑、磚室、土洞墓等,1971年發(fā)掘57座,出土有泥質灰陶和釉陶倉、灶、井、罐、熏爐及銅鈁、壺、“五銖”錢等。據(jù)城內出土“西河農令”銅印及有關文物推測,其年代約在漢武帝至王莽時期,屬西河郡轄地。2006年5月,霍洛柴登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詳細]
查干浩特城址
  查干浩特遺址位于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現(xiàn)屬罕蘇木查干浩特嘎查管轄,白城古城是內蒙古自治區(qū)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土城城址,至今內城是城墻和宮殿基址仍未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在很早以前便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該城始建于遼并沿用到明代末期,查干浩特古城址已于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查干浩特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爾林丹汗(蒙名力克登可汗)的京都,目前學術界認為該城始建于遼并沿用到明代末期,白城在明代晚期作為內蒙古東部地區(qū)的政治中心在罕蘇木境內留下了豐富的遺跡和遺物。據(jù)文獻記載,察哈爾傳至林丹汗時期,政治經(jīng)濟實力迅速膨脹,其版圖“東起遼東…[詳細]
安答堡子城址
  安答堡子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駐地百靈廟鎮(zhèn)東約35公里處,又稱破塔子城址。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500米。夯筑土墻,殘高0.9~1.5米。四面各開一門,外筑甕城。四隅設角臺,北墻有馬面。城內發(fā)現(xiàn)建筑址三十余處,十字形街道與四門相連,寬8~10米。城外有護城河,寬7~8米,深0.9~1.2米。遺址中采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鐵銹花白瓷罐、茶袖甕等殘片。城東北高地上有古墓群,已清理兩座為土穴洞室墓,內置木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西,死者穿絲綢衣服;厣嫌芯敖棠鬼斒,屬阿剌兀思系汪古人墓地。2006年5月,安答堡子城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凈州路故城
  凈州路故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烏蘭花鎮(zhèn)西北25公里城卜子村,四面環(huán)山,特布河由南山流入。古城大約為長方形,邊長約800米,另在西南面接出南北約100米,東西寬50米1塊,地勢較高,現(xiàn)破壞較為嚴重。城墻殘高約為6米,城內有兩處建筑遺址,南北各長約30米,東西各寬15米,遺址上散布有大量琉璃丸瓦和古城磚,出土過大小銅權、銅印、銅爐及少量陶瓷碎片等。古城有南北和東西大街,建筑臺基有10余處,堆積有大量古磚和陶瓷片。古城址附近的古墓出土了元代蒙古族貴婦所配戴的獨具特色的冠帽——姑姑冠,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古城為金代天山縣,元代凈州路,成吉思汗的女兒“監(jiān)國公主”阿剌海下嫁蒙古汪古部后,就…[詳細]
砂井路總管府故城
  砂井路總管府故城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布拉莫仁廟村。故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570米,南北寬約520米。城墻夯筑而成,殘高0.2~2米,基寬13米。四面各開一門,外加筑甕城。東墻北段有馬面四個。城內十字形街道,東西向街寬約80米,南北向街寬約70米。街道兩側有土墻。地表遺物僅有少量瓷片。2006年5月,砂井路總管府故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巴彥烏拉城址
  巴彥烏拉城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駐地巴彥托海鎮(zhèn)西南約110公里輝蘇木巴彥烏拉嘎查西,古城東墻緊靠一條已干涸的河岔,為蒙古汗國古城之一。古城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城墻由土夯筑而成,殘高約1.5米。四面正中各有一城門,寬約18米,無甕城,城墻外護城壕不明顯。東門內磚鋪路長200余米,寬6米。四角有角樓址,殘高2.5米。城內建筑布局,從南門到北門呈一條中軸線,主要建筑均貫穿在這條中軸線上。最大建筑在中央,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2米,東西寬約40米,高約3米,其前方有長約10米、寬約20米的臺階。中間的建筑址正對中央的最大建筑,與其同在中軸線上,其間有青磚鋪砌的甬道,中…[詳細]
廟后山遺址
  位于小市鎮(zhèn)山城子村東的廟后山是一處古人類文化遺址。距縣城小市4公里,距關門山15公里。廟后山古遺址是一個天然洞穴,屬于奧陶紀石巖地層洞穴堆積。其厚度為13.5米,自下而上分8層。1978年以后發(fā)掘,除第一、第三層未見化石和文物外,從第四層以上各層共出土了人類文化遺物14件和古動物化石74種,在第五、六層還出土了兩枚人牙和一段幼兒股骨化石。據(jù)考證,這里的人類遺址最早年代約40萬年以上。國家學部委員、著名地質學家、考古學家賈蘭坡教授先后多次來廟后山考察。并撰寫了《廟山后》一書,于1986年由國家文物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國際上考古學術界的矚目。廟后山古文化遺址已分別載入《中國東北史》、《中國大事記》和…[詳細]
高臺山遺址
  高臺山遺址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新民市高臺子鄉(xiāng)高臺子村。遺址位于遼河西岸,養(yǎng)息河南岸4公里處,包括西高臺、腰高臺和東高臺三座山丘。其中西高臺最高,海拔106.3米,腰高臺與東高臺斷續(xù)相連。墓葬群分布在腰高臺山南坡,遺址集中在東高臺山南面。腰高臺墓葬區(qū)東西長200米,南北寬230米,總面積約46000平方米,已發(fā)現(xiàn)古墓葬115座,墓間距多在1~2米之間,葬式均為土坑豎穴單人葬,大部分墓中都有少量隨葬品,多為夾砂紅陶壺、高足缽,亦有隨葬石斧、石棒頭和陶紡輪的現(xiàn)象。東高臺山遺址東西長380米,南北寬150米,總面積約為57000平方米。通過發(fā)掘基本探明,東高臺山遺址文化層厚約1~2米,4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詳細]
石臺子山城
  石臺子山城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區(qū)東北35公里輝山風景區(qū)內的棋盤山水庫北岸,北鄰鐵嶺,東南與撫順相望。山城借助山體自然形勢人工修筑而成,為一座閉合式的石壘山城,平面呈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周長1384.1米,環(huán)城墻體一周共設有10座馬面,4個城門。山勢西高東低,南寬北窄,四角相對較高。在山勢較緩和要害之處筑有敵臺,城門與排水涵洞設在東南和西北谷口或低凹處,城內平緩的南北臺地處構筑居址,巨大的蓄水池設在兩峰之間的山谷間,并在城內的西南峰設便于瞭望和指揮的“瞭望臺”。山城墻體斷面呈梯狀,內外墻面為形狀規(guī)整的楔形石塊砌筑,墻面里為棱形的插石。里墻一周均有夯土護坡向城內緩延,個別處尚有護坡石。墻體自下而上有一定程…[詳細]
赫圖阿拉故城
  赫圖阿拉城地處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內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永陵隔水相望,比臨沈陽、撫順、鐵嶺、吉林、通化、丹東、本溪等大中城市,旅游交通十分便捷,景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食、住、行、游、購、娛”功能一應俱全,景區(qū)內有二星級賓館----后金第一都賓館,一年四季都有滿族歌舞表演和滿族傳統(tǒng)的特色餐飲及農家飯菜。人參、鹿茸、蘑菇、木耳、干鮮野果等地方土特產(chǎn)品和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在參天古榆的掩映下,青磚青瓦的古建筑群獨具風格;濃郁滿族風情歌舞表演多姿多彩,盛世鑼鼓敲出喜慶和吉祥,模擬努爾哈赤登基宏大場面盡顯皇家氣派。滿族風情園內湖光山色,游魚戲水,依山傍水的宗教活動區(qū)晨鐘暮鼓,悠遠綿長;滿族歷史文化長廊,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