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石巷村

石巷村

  石巷村坐落于蚌埠閘南側,東臨黑虎山(路),南與秦集鎮(zhèn)交匯,西面懷遠,涂山村,北面淮河,隸屬于蚌埠市禹會區(qū)長青鄉(xiāng)。乘坐211路公交車可直達。全村915戶,總人口3150人(含非農(nóng)業(yè)人口),勞動力985人。全村實有面積4560畝,可耕地2560畝,山林地2000畝,人均面積0.8畝。本村農(nóng)業(yè)總值為600萬,集體收入105萬,主要以農(nóng)業(yè)、運輸業(yè)為主,全村總收入有1600萬元,人均5000左右。石巷村各戶……。
  石巷村位于朱頂鎮(zhèn)東南部,全村現(xiàn)有人口2846人,流動人口800人,總戶數(shù)720戶,全村共有0黨員48人,黨小組3個,流動黨員4人;全村勞動力資源總數(shù)1680人,實有耕地面積4018畝,人均占有耕地1.41畝,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900萬元,人均收入2008年已達2500元,主導產(chǎn)業(yè)是小麥水稻,特色產(chǎn)業(yè)甜葉菊、香蔥;有限電視入戶率50%以上,農(nóng)村100%電力線路到戶,空調用戶60戶,電……。
  1958-1981年公社化設大隊,1983年設石巷鄉(xiāng),1986年改石巷村委會,1989年改石巷管理區(qū),1999年設石巷村委會,沿用至今。石巷村……。
  清朝同治1873年間,到此立居并相住一巷之隔的陳、黃二姓因不和經(jīng)常口角、武斗,就在巷中立石為界,后用石頭將此巷鋪為石基,故名“石巷”。清朝,屬博羅縣。民國時期,屬博羅縣第十區(qū)福田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屬福田鄉(xiāng)。1958年-1980年,屬長寧人民公社。1980年-1983年,屬博羅縣福田人民公社。1983年-1986年,屬福田區(qū)。1986年稱石巷管理區(qū),1999年稱石巷村民委員會至今。石巷村……。
  上世紀80年代以居民點石頭巷命名村名。民國二十五年(1936)屬鐘祥縣第三區(qū)(冷水)維強鄉(xiāng)管轄,民國三十年(1941)屬鐘祥縣陽和鄉(xiāng)管轄,民國三十五年(1946)屬鐘祥縣冷水鋪管轄,950年屬鐘祥縣第五區(qū)(冷水)吳集鄉(xiāng)管轄,下設生產(chǎn)互助組、初級社;1956年取名紅星社;1958年撤銷區(qū)制,成立人民公社,改稱冷水人民公社吳集管理區(qū)紅星大隊;1961年撤社建區(qū),改稱冷水區(qū)吳集人民公社紅星大隊;1975……。
  石巷村:位于萬綏小學以南1公里處!。
  1958年成立石巷大隊,隸屬于白圩公社。1961年白圩公社與劍溪公社分開時屬劍溪公社。1968年劍溪公社并入白圩公社時,仍稱石巷大隊。1984年9月撤大隊,設行政村為石巷村民委員會,隸屬于白圩鄉(xiāng)。1989年1月改稱石巷村公所。1993年復改為石巷村村民委員會至今。石巷村……。
  石巷,漢語,意為石頭巷道,當?shù)厝税咽锓Q之為大西高里(撒拉語),意為石頭溝,故名。1951年成立石巷村民委員會,1954年與阿什江、乙麻亥、田蓋、石巷合為前進大隊,1961年本村與田蓋合為前進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本村與田蓋、下灘村合并為工農(nóng)兵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guī)定重新建立鄉(xiāng),民族鄉(xiāng)為政權的基層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