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二年 (619) 由襄陵縣析置,因浮山得名,據(jù)《讀史方輿紀要》:浮山在縣西六十里,相傳洪水時,此山隨水消長,縣因以名。 [詳細] |
北魏延興四年(474)設昌寧縣,取昌盛安寧之意;五代唐因避莊宗李存勖祖父李國昌諱而改現(xiàn)名;又據(jù)《郡縣釋名》:蓋合呂鄉(xiāng)、昌寧之名為名也。 [詳細] |
北周保定元年(561)始設大寧縣,取義大吉大寧;另據(jù)取 《周易·乾》中“萬國咸寧,謂之大寧”之意為。 [詳細] |
隋開皇五年(585)龍泉郡改設隰州,以州帶泉泊下濕得名,據(jù)《太平寰宇記》:以縣南有龍泉而地濕,因名;1912年隰州改隰縣。 [詳細] |
隋大業(yè)二年 (606) 由蒲子縣改現(xiàn)名;蒲子山在隰州東北五十里,世傳堯之師蒲衣子隱處,漢取以名縣;另說蒲子山似當以盛產(chǎn)蒲草為名;另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一說源于古蒲子國;一說認為以黃河支流蒲水而得名。 [詳細] |
隋開皇十八年(598)由臨汾縣現(xiàn)名,縣在汾河之西也故名;據(jù)《元和郡縣志》:縣名取義城當汾水西岸;另說以地當汾河之西得名。 [詳細] |
相傳古代有隕石落于縣境,故名離石。另一說,縣東北有離石水,因而取名。戰(zhàn)國為趙離石邑。稀罕設置離石縣。1996年5月改為離石市,2004年6年改為離石區(qū)。 [詳細] |
西周屬北唐,為狐氏戎地。春秋屬晉,西北山區(qū)為狐氏食邑,東南平川為祁氏之田,晉傾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置平陵縣于境內(nèi)大陵村一帶,地屬平陵。戰(zhàn)國屬趙,西部地為大陵縣,東部 地屬晉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晉陽、文水之地置交城縣,因居汾、孔二河交匯之地而得名。唐武后天壽二年(691年),移縣治于山南卻波村。 [詳細] |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置蔚汾縣,后歷次更名為臨泉縣、臨津縣、合河縣,金興定二年(1218年),晉陽公郭文振“以此方頻河,地重民繁,該合河縣為興州”,取“興旺”之意。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興州為興縣。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