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5]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5]
2020年8月,為了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fā)揮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范帶頭作用,各市、各部門文明辦對第一至第十六批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進行了復核,自治區(qū)文明辦組織進行了抽查。經過復查審核,并報自治區(qū)文明委領導同意,繼續(xù)保留符合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標準的橫縣百合鎮(zhèn)六答村等782個村(社區(qū))、柳江區(qū)拉堡鎮(zhèn)等241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賓陽縣交通運輸局等1938個單位自治區(qū)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
因取所轄文梁、高嶺2自然村各取一字而得名。文指文梁村。嶺指高嶺村。1952年合設文嶺鄉(xiāng)。1958年改文嶺大隊。1961年改文嶺公社。1969年復改文嶺大隊。1980年析出長嶺大隊。1984年改文嶺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村公所。1996年復改村民委員會。 文嶺村距縣城21公里,人口4040人,10個自然村1040戶,黨員34名。耕地面積4395畝,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等!。 |
2005年7月7日原覃排鄉(xiāng)撤鄉(xiāng)并入白圩鎮(zhèn)后成立覃排社區(qū),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上林縣白圩鎮(zhèn)東部,距離鎮(zhèn)政府9公里,距離縣城23公里,現(xiàn)有19個自然莊,38個生產隊,4176人;耕地面積4538畝,其中水田2150畝,畬地2388畝,山林面積16100畝。有漢、壯、瑤等民族,有壯族的“三月三”、農歷五月二十九的瑤族盤王節(jié)等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景觀有毛塘濕地等。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經濟作物有甘……。 |
東春村位于距離鎮(zhèn)政府10公里、海撥500米至1000米的大明山半山腰上。全村分為8個自然莊,503戶,總人口2013人。全村設有1個黨總支部,黨員48人,設5個莊支部,村委會下轄8個經聯(lián)社,13個村民小組。該村擁有林地面積3. 2萬畝,其中八角及其它經濟林面積為2.3萬畝,全村沒有水田,是一個典型的依靠八角經濟林發(fā)展生產的村莊。全村90%以上居民住上了磚混樓房,70%以上村民在上林縣城購買了商品房……。 |
塘紅社區(qū)是塘紅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居委會和塘紅社區(qū)黨總支部駐地在塘紅街。全社區(qū)有1811戶7182人,系壯、漢等民族雜居。塘紅社區(qū)黨總支部轄10個支部,它們分別是浪容支部、上榮支部、塘紅街支部、有里支部、上進支部、上塘支部、塘培支部、宿馬支部、塘科支部、岜伊支部。塘紅社區(qū)黨總支部共有黨員102人,其中男82人,女20人,黃生力同志任該黨總支部書記。……。 |
木山社區(qū)是木山鄉(xiāng)人民政府所在地,地屬山區(qū),東部與來賓市交界,西與喬賢鎮(zhèn)隔一山脈,南與古樓村相連,北靠那良村、廠圩村,轄新圩、岜偏、岜前、木芽、弄水、板江、木佳、新甫、塘更、塘盧、大才、塘樓、弄雞等13個自然莊,1060戶,5288人,設有一個黨總支部,黨員80人,其中女黨員17名,預備黨員1名?偢孛娣e5700畝,其中水田為655畝,經濟以農為主,主種甘蔗、玉米、水稻、花生,甘蔗為支柱產業(yè)!。 |
東羅村地處鎮(zhèn)圩瑤族鄉(xiāng)東南部2公里,地屬山區(qū),全村有13個自然莊,16個村民小組,782戶3304人,下設一個黨支部,共有54名黨員。耕地面積2675畝,其中水田939畝,是上林縣滑石礦主要產區(qū)。近幾年來,東羅村工作成績顯著,榮獲多項殊榮: 2002東羅村被評為縣先進黨支部;2003年自治區(qū)五個好村黨支部和廣西村民自治模范村,區(qū)、市“五個好”村黨組織,南寧市先進人民調解委員會,南寧市村民自治模范村;……。 |
新聯(lián)村地處馬山縣東部大石山區(qū)。位于加方鄉(xiāng)府東南部,距離鄉(xiāng)府15公里,與上林縣鎮(zhèn)圩鄉(xiāng)交界。全村共有25個自然屯, 22個村民小組,現(xiàn)有395戶,總人口1560人,耕地面積1160畝,基中水田120畝。新聯(lián)村設黨支部一個,下設二個黨小組,黨支部成員3人,現(xiàn)有黨員20名。其中男黨員17人,女黨員3人。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的有2人,中專及高中文化的有10人,初中以下的有8人,年齡結構老、中、青各占三分之一! |
1952年合從、合樂合設合作鄉(xiāng),以“兩村協(xié)力合作”之意取名。1952年設合作鄉(xiāng)。1958年改大隊。1962年改公社。1969年復改大隊。1984年改合作村民委員會。1987年改合作村公所。1994年復改為合作村村民委員會。2013年5月改為合作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合作村位于馬山縣城西部,村委會駐地距縣城4公里。全村有19個自然屯,31個村民小組,共有987戶4930人。村黨總支部下轄5個黨支部,現(xiàn)有黨……。 |
樂圩村位于喬利鄉(xiāng)東北部,轄12個自然屯839戶,3878人,耕地面積為3011.2畝,其中水旱田1345.8畝,畬地1665.4畝,村黨總支部下設4個黨支部,黨員人數(shù)58名,其中女黨員10名。全村農業(yè)產業(yè)機構中主要以水稻、玉米、茹類、花生、大豆為主產業(yè),經濟作物中有無公害蔬菜、甘蔗、速生林、果林。養(yǎng)殖業(yè)、各種經營業(yè),勞務輸出等為重大經濟效益收入。……。 |
百儉、永安2村合設,各取一字而得名的村;解放前,以百儉、永安兩個自然屯名各取一字為儉安村;解放初成立儉安鄉(xiāng);1959年5月改為團結大隊;1961年6月分為儉安、團結、更也三個大隊;1962年9月這三個大隊合并為儉安公社;1969年1月改稱儉安大隊;1984年改稱儉安村,其行政組織隨之由革委會、管委會改稱村公所;1995年初“撤村改委”,改稱儉安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儉安村……。 |
那桐,壯語Nazdongz,“那naz”即田,“桐dongz”指桐油果樹。因圩場處在長有桐油果樹的土坡上,坡的四周是水田,故名。1949年12月稱那桐鄉(xiāng);1952年8月改為第三區(qū);1958年1月撤區(qū)并鄉(xiāng),復稱那桐鄉(xiāng),同年9月與喬建合并為東風人民公社(公社駐地設在喬建圩);1959年6月與喬建分開,稱那桐公社;1962年恢復區(qū)、鄉(xiāng)制,改為那桐區(qū);1969年1月改為那桐公社。1984年改稱村民委員會!。 |
大滕,傳始建于明萬歷十年(1582),因滕姓人較多,故名。1952年8月成立大滕鄉(xiāng);1959年5月稱大滕大隊;1962年9月又稱大滕鄉(xiāng);1969年復名大滕大隊;1984年改稱大滕村,其行政組織隨之由革委會、管委會改稱村公所;1995年初“撤村改委”,改稱大滕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大滕村……。 |
路茲村地處西南部,是少數(shù)民族村?側丝4578人,998戶,男2344人,女2234人。有23個村民小組,共有6個自然屯,分別為路茲屯、板內屯、陸海屯、下羅興屯、下羅興屯、山澤屯。全村總面積27315畝。耕地面積7800畝,其中水田4200畝;旱地3600畝。山林面積2000畝,水產養(yǎng)殖面積400畝!。 |
1962年龍盆、寧江合設龍江鄉(xiāng),各取一字為名。民國時龍盆、馱懷合設龍懷村;1952年改鄉(xiāng);1959年稱龍懷大隊;1962年馱懷劃歸大滕鄉(xiāng),龍盆、寧江合設龍江鄉(xiāng),各取一字為名;1969年1月稱龍江大隊;1984年改稱龍江村,其行政組織隨之由革委會、管委會改稱村公所;1995年“撤村改委”,改稱龍江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龍江村……。 |
連安村位于南圩鎮(zhèn)東面,西臨縣城,南昆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轄有6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共719戶,3245人;總耕地面積4335畝,其中水田3010畝,旱地1325畝,山林面積2210畝,水果面積1000畝;經濟來源以種養(yǎng)、建筑服務業(yè)、運輸業(yè)收入為主,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24元;村黨支部有黨員65人,其中女黨員11名,設書記1名,副書記1名,委員3名。近年來,連安村著眼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