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賢庠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賢庠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象山縣志》載,元至大間(1308-1311),象山教諭舒(木或)后裔自丹城遷此。明末,張姓祖自寧海遷入。原系濱海鹽場,稱鹽場,后海岸北移,鹽田改為農(nóng)田,以諧音雅化為賢庠。意為培育賢能之地。
原系濱海鹽場,稱鹽場,后海岸北移,鹽田改農(nóng)田,以諧音雅化為賢庠,意謂培育賢能之地。
因位于濱臨象山港故名賢港村。
因位于賢庠最南部,故名賢南村。
村北一亭,傳康王(宋高宗)逃難于此換上微服去黃避岙,因名著衣亭;另說農(nóng)歷八月十四珠山廟五尊菩薩抬至亭內(nèi)換新袍行迎神會,故名著衣亭。村由亭得名。
因移居碶門頭,故名碶頭陳。
村民以曬鹽為業(yè),搭草廠而居,故名鹽廠。
原名萬家塘。清代,竹浦山和尚與村民爭塘,訟事數(shù)年,村民獲勝,遂改稱官司塘。村以塘名。
因寨后山別稱西山得名。
旁有校尉廟,方言“校尉”、“小蔚”同音,稱小蔚廟,村由此得名。
因搭草廠而居,故名山廠。
以古寺常樂寺得名。
村北孤山,原系島嶼,巖石烏黑,形似烏賊,稱烏賊山,亦名烏嶼山,村以山名。
村后山草木茂盛多藜叢,遠望青藍如茵,故名青萊山,村以山名。
相傳一農(nóng)夫住山北,種瓜為生,瓜藤蔓至山南,一夜自山南歸家迷路,幸摸著瓜藤方回,遂稱山為摸瓜山,以山名村。后諧音木瓜,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