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分烏程?hào)|鄉(xiāng)置東遷縣,古代也作東阡。 |
“舊館”源于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刺史于頔因此地東遷館與升山館相距太近,將東遷館移向東二十里之嚴(yán)村,嚴(yán)村改稱“東遷”。原東遷館所在地遂改為“舊館”。 |
南潯在北宋太平興國(guó)三年(978)因聚居民日增,村落規(guī)模初具,因?yàn)I溪遂稱潯溪;南宋潯溪之南商賈云集,屋宇林立,遂稱南林;取南林、潯溪兩名之首字,稱南潯。 |
北宋時(shí)名“東林鎮(zhèn)”[宋嘉泰《吳興記》引北宋景德《吳興統(tǒng)記》]。宋南渡后,聚商于東林,舊名“東商林”(即東雙林村)。據(jù)自明永樂(1403-1424),東林衰,西林興盛,才始稱雙林。即志載:“明永樂三年(1405)改名雙林鎮(zhèn)”[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引《雙林志》、光緒《雙林鎮(zhèn)志新補(bǔ)》、民國(guó)《雙林鎮(zhèn)志》卷一],合東林、西林為“雙林”。 |
唐寶歷元年(825),湖州刺史崔元亮延市河與東水相連,取名連云塘,建連云橋,鎮(zhèn)又名“連云塘鎮(zhèn)”。北宋景德元年(1004)《吳興統(tǒng)記》尚載“巡幕鎮(zhèn)”(或稱巡莫)。故相繼有璉市、璉川、巡幕、連云塘、練溪、練市等名。“練”“璉”諧音而轉(zhuǎn),故稱“練市”。 |
舊名“善連”,“璉”“連”通解,又名“善璉”,據(jù)清《湖州府志》記載:“以市有四橋,皆取義于‘善’,為福善、慶善、宜善、寶善,故名“善連”;一名“善練”,以四橋“聯(lián)絡(luò)市廛,形如束練”,故名。 |
明萬歷龐太元《菱湖志》、清光緒孫志熊《菱湖鎮(zhèn)志》:“明洪武初,立為菱湖鎮(zhèn),迄今不改!辨(zhèn)以近菱湖而得名。 |
和孚鎮(zhèn)歷史上稱袁家匯,傳說此地袁氏家族比較興旺,故稱袁家匯!霸覅R即湖趺,有市”,舊時(shí)又有“湖趺”之名,以境內(nèi)湖趺漾、湖趺山而得名。后因方言同音,清末民初訛變?yōu)椤昂玩凇,沿用至今?/div> |
據(jù)清光緒《歸安縣志》記載:“千金市在縣東南六十里,宋為千金墟”,“漢吳王濞鑄錢于銅峴山置庫于此,故名”。即西漢高祖十三年(前195),封兄子劉濞為吳王,劉濞招致天下亡命者,在烏程之銅峴山(今德清縣銅官山)采銅鑄錢,在此置錢庫儲(chǔ)存,因得名“千金”。 |
舊名“石!保騻髡f晉高祖石敬塘逝葬于此得名。1922年石冢太君堂失火,死傷甚眾,故加“水”易名“石淙”,寄托當(dāng)?shù)乩习傩盏囊环N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