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明洪武年間,郭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故名“郭家屯”。1981年地名普查時,群眾為使村莊安定,改為“穩(wěn)政村”,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失考,《重修林縣志》記載有“大南山”。因村莊四周都有山坡,村西、村東、村北地勢較低,村南山坡面積大,又高于其它山坡,故取名“大南山村”,沿用至今。 |
據(jù)說方圓十里全是荒坡,屬小圈財主家,派了一個姓李的管家看管,后管家成家,取名“小豐”,后管家人丁興旺,覺得小豐村名字太小,后改名小莊村,1942年解放,元康有一個南小莊,因位于北部,后改為“北小莊村”,沿用至今。 |
此地有個“尼姑庵”。每逢災(zāi)年,常有人在此搭棚施粥救濟窮人,人稱“道棚庵”。后此地聚居成村,便稱之為“道棚庵村”,沿用至今。 |
明末年,外地一蕭姓人家遷此定居。取名“蕭街村”,因“蕭”與“肖”諧音,后改為“肖街”,沿用至今。 |
據(jù)原名北圪臺,來歷待考。解放前后,有一條彰德府至潞安府大道,交通方便,故改名“八達”,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待考。大付街原名“付家”。因付氏最先遷此得名。后來,村莊漸大,家多成街,村名隨之改稱“大付街”,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失考。據(jù)付氏遷此建村,因位于“大付街”村東北部,故名“東付街”,后改為“小付街”,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失考。據(jù)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樹木旺盛,且集中,故得名“木纂”,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失考。據(jù)宋代有一呂姓人家首遷此地,后人口逐漸增多。唐代竇天官在竇家莊一代安營扎寨,該地作為囤糧之地,故稱“呂家小囤”,后改為“小屯”,沿用至今。 |
具體建村時間待考。原名“大店村”,原位于現(xiàn)址東部,因此地當(dāng)時建有一大車馬店,故名。后遇洪澇災(zāi)害,村莊遷移至新址,從新安家,故名“新安”,因“新”與“辛”諧音,后改為“辛安”,沿用至今。 |
據(jù)民間傳說,明朝年間,有戶人家,讓自己飼養(yǎng)的子馬與母馬配種,子馬不從,便蒙上其眼。事畢,子馬看到仍是其母,羞愧難當(dāng),便一頭栽入村中蓄水池內(nèi),變成了一頭金馬駒。人們感其德行,便稱村名叫“馬君池”。后來演變成“馬軍池村”,沿用至今。 |
地處山區(qū),村東山坡,南、西、北、中有溝,故叫“難平”,后村民感到風(fēng)俗及字的不雅,便將“難平”改為“南平”,沿用至今。 |
解放前,叫“西門嶺”,傳說想進入這個村子只能從西門這一門才能進入,后因村里全是路氏自此居住,所以改名為“路家?guī)X”,沿用至今。 |
因該地村北有大圣山,山頂建有藏真觀,山腰有藥王廟,山下有孝思寺。因村莊位于三座古剎之南(古人稱山南為陽),故名“三陽”,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