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練城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練城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古時候的練城為通許縣的重要集鎮(zhèn),四周圍有高高的土寨,相傳是南北朝北魏孝武帝時期丞相高歡所筑,高歡曾在此練兵牧馬,“因火焚其屋并其城速,土堅赤,妒煉人,遂以名”(《河南總志》)。練城由此而得名。又因民委員會位于練城,故名練城村民委員會。
傳在數(shù)百年前,始稱屈寨,歷經(jīng)滄桑,改稱常莊。村中除解放前絕戶的劉、高、黃、姓以外,現(xiàn)有蔡、常、李、侯、于、郭、曹、張、王、焦、牛、屈、徐等13個姓氏。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常莊,故名常莊村民委員會。
400年前趙樓村有一婁氏家族從河北來到此處落戶。后有一趙氏家族,與婁氏家族有親戚關(guān)系,為躲避戰(zhàn)亂,投親到婁氏門下,定居下來。兩家相處融洽,人丁興旺,慢慢形成村落,因只有婁、趙兩姓,故村名叫趙婁,后來改為趙樓。又因民委員會位于趙樓,故名趙樓村農(nóng)民委員會。
張百匡村名由張氏兄弟二人共同協(xié)商而定,約350年前,村里張氏二祖在此安家落戶,各分祖產(chǎn)一百筐,遂定村名張百匡。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張百匡,故名張百匡村民委員會。
清代,于氏家族的一支從六營崗遷居(今大于莊)一處地勢較高的地方,搭房建屋,袁氏家族也在此定居,兩姓家族相處融洽,后經(jīng)兩氏人協(xié)商,因袁氏家族人口較多,稱為袁莊,后來袁氏家族逐漸外遷至絕戶,后經(jīng)族人決定,改稱大于莊村。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大于莊,故名大王莊村民委員會。
彪崗原名臥龍崗。遠古時大禹治水在此駐扎,見此地西高東低,起伏連綿,蜿蜒不斷,蔚為壯觀,猶如一條巨龍俯臥,定名臥龍崗。后來,唐朝高僧僧一行從長安去廣東佛山途經(jīng)臥龍崗,見臥龍崗風(fēng)景優(yōu)美,于是贊不絕口:“真乃崗中之彪也!”后來就更名為彪崗。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彪崗,故名彪崗村民委員會。
傳400年前,黃河決口,取其“澤”為地勢低之意,后以翟代替澤。又古時候此村有五大長崗,后來崗嶺下沉消失,故名“翟(澤)崗”。又因為民委員會位于翟崗,故名翟崗村民委員會。
西漢末年,王莽與劉秀天下之爭時,劉秀轉(zhuǎn)戰(zhàn)到,住到關(guān)羽廟里,劉秀得天下后,便把劉秀住過的地方叫“臥龍崗”,黃河多次泛濫,村里遺留青沙崗,與之相鄰的北邊村也是大青崗,小的沙崗稱為小青崗。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小青崗,故名小青崗村民委員會。
李莊行政村轄大李莊、小李莊、徐莊、裴莊、席莊5個自然村,傳幾百年前,李莊村原名陳留李,只有幾戶人家,因當(dāng)時太康到祥符的客商往返經(jīng)常在休息,村民時稱陳留李。后陸續(xù)遷來郝、申、劉、徐、付、裴、席等姓。后改名為李莊。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李莊,故名李莊村民委員會。
拐王村有王、孫、聶、趙、孔、宋、李、張、閻等十多個姓氏,以王姓人氏最多,因渦河故道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后人稱之為拐王。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拐王,故名拐王村民委員會。
西朱莊原名朱莊村,約在200多年前,有朱姓先祖居住而得名。又因民委員會駐位于西朱莊,故名西朱莊村民委員會。
傳歐陽修與通許人王拱辰(宋仁宗天圣三年狀元)關(guān)系甚篤,又一說,歐陽修與王拱辰為連襟。歐陽修死后遂葬通許,有歐陽修墓,坐落于一土崗之上,故名歐陽崗。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此,故名歐陽崗村民委員會。
李觀化村原名雙廟李村,明末清初,一個叫李觀化的人原居住在黃河北邊的長垣縣,因戰(zhàn)亂他帶全家遷至通許縣安家,后人感其隆德,在其逝世后,子孫便給李觀化立碑樹傳并把雙廟李村改名為李觀化。又因民委員會位于李觀化,故名李觀化村民委員會。
清末,居住在此處的趙氏三兄弟在這里創(chuàng)家立業(yè),筑窯燒磚,筑起了三進有東、西廊房、五門照的深宅大院,并在村周圍、大街兩旁,都種植上了白楊樹。村莊被高大挺拔的白楊樹環(huán)抱著,人稱村命名為楊莊。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南楊莊,故名楊莊村民委員會。
約300年前有個叫張道營的人從山西洪洞逃亡到此地,在此定居,成為村落,張道營死后,村莊的名稱也被后人稱為張道營。又因民委員會位于張道營,故名張道營村民委員會。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