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王屋山下,故村以山名。 |
因處楊溝北端得名后楊溝,后演為今名。 |
原名火神村。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大搞“破四舊、立四新”運動,故更名為新林生產(chǎn)大隊。 |
原名蘇村。因劉庭芳烈士犧牲在此而更名。1946年10月20日晚,王屋縣公安隊指導(dǎo)員劉庭芳主持召開動員會后,和其他干部一起回蘇村的路上遭到敵人襲擊,劉庭芳等8名干部遇難。同年11月23日,太岳四地委在王屋縣韓旺村召開大會,處決了一批叛亂分子,公祭劉庭芳等遇害干部,并將蘇村更名為庭芳村。 |
地處河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古稱軹道。漢為濝關(guān)。漢光武年間遣大將王梁守濝關(guān),因此地開設(shè)有多家大客店,故稱大店。 |
傳清代時此地有一大戶人家,人稱譚員外,樂善好施,行俠仗義,村民為紀(jì)念其人,故起名為譚莊。 |
因此地石多土薄,就像一個裝滿石頭的大匣子,故名石匣。 |
傳唐代時,有一無名無姓的少年流落此地。這里有一天然水井,不管旱澇,井里水位不漲不落,清澈如境。更為神奇的是,每當(dāng)他打水時,常見一面銅鑼浮在水中,也可撈到桶中,但桶一提至井臺,鑼仍在井中晃動。以此少年自名羅姓,后發(fā)展成村后,取名羅莊。 |
封門因封門口而得名。村東有斷層山口,為太行八陘之第一陘。戰(zhàn)國時置關(guān)。近代因地勢險要,為豫晉兩省出入門戶,村以山口名。 |
創(chuàng)建于唐代的清虛宮,是王屋山道教三宮之一。當(dāng)時香火甚盛,曾經(jīng)吸引眾香客到此定居,發(fā)展成村,遂以宮得名。 |
愚公村原名燕婆洼。1964年,毛主席的“老三篇”紅遍全國!袄先敝弧队薰粕健返墓适戮桶l(fā)生在這里,但當(dāng)時并無具體地點。為了使這個發(fā)生在王屋山的寓言故事具體化,根據(jù)當(dāng)?shù)厝说膫髡f,就把位于天壇峰下的這個村子定為愚公的故居地,改村名為愚公村。 |
因村中有唐代建筑迎門宮,故村以宮名。 |
此地屬深山區(qū),山高林密,居民沿河道西側(cè)居住,泛稱林山。 |
古名倉房。后因處大店河西岸的平地上,更為西坪。 |
地處王屋深山區(qū),居民點沿鐵山河?xùn)|西兩側(cè)散布,村民住所東西兩側(cè)皆為高大的山體,故泛稱東西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