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高陂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高陂鎮(zhèn)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以前,有一水流長20多千米,源自大埔與豐順交界的白芒畬,經(jīng)桃源流至九龍灣入韓江,灌田200畝。因水源高處筑陂,故稱高陂(明嘉靖三十六年《大埔縣志》載:高陂,溉田二百畝)。后以高陂為村名[詳細(xì)]
明朝時該村建“豪光寺”祀觀音,后人以“觀音堂”為村名。20世紀(jì)60年代文化大革命時期,盛行破除“四舊”及封建迷信,村名由“觀音堂”改為“紅星”,故名。[詳細(xì)]
相傳,古時村中有3口大塘,為避洪水,筑有連成一片的塘壩,故名大塘壩。[詳細(xì)]
相傳,古時此地多桃花,故名桃花。[詳細(xì)]
寓村民代代富裕之意,故名代富。[詳細(xì)]
陂村,原名高陂村。據(jù)載明嘉靖以前,有一水源遠(yuǎn)至20余公里,源自白芒畬(今桃源鎮(zhèn)與豐順縣邊境),經(jīng)桃源流至九龍灣入韓江,溉田200畝。因在水源高處筑陂圳叫高陂。受高陂水灌溉田的村寨,故名高陂村。[詳細(xì)]
明嘉靖(1522)以前,因當(dāng)?shù)卮迕裨诟咛幹轭^水圳灌溉農(nóng)田,故名陂寨。[詳細(xì)]
據(jù)傳,清朝初期,李姓祖先從高陂遷至此地定居命名“下畬”;后又改稱稼社,乃因先民在此開荒拓地,以稼穡業(yè),遂名稼社。[詳細(xì)]
相傳400多年前該村入口處辦有碗(瓷)廠(窯址在上窯子、窯背窠等處,今仍有遺址)且有一條溪水繞村而去,故史稱“碗窯溪”。1949年建國后改稱陶溪。[詳細(xì)]
民國時期,堯溪村的石螺塘、甜竹坑隸光德澄坑鄉(xiāng)。1962年歸屬高陂公社甜竹大隊(duì),1964年,甜竹、石螺塘、陶溪的芷堯坑3村合并成一個大隊(duì),故名堯溪。[詳細(xì)]
因赤山村周圍山頂均屬黃泥土質(zhì)、色赤黃,故名赤山。[詳細(xì)]
相傳,舊時冬季常有成群烏鴉落于此寬闊的田地上,故名烏槎洋,后改烏槎。[詳細(xì)]
相傳,最初至此開居者姓黃,見此處有3口塘,故名黃塘村。[詳細(xì)]
民國《大埔縣志》記作“羅車(jū)”。方言“車”與“基”諧音,故名羅基。[詳細(xì)]
因四處皆黃泥土,故名黃泥凹。[詳細(xì)]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