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東孚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東孚街道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原為郭姓居住,且地勢平緩如板,“郭”、“過”同音,諧音為過坂,因而得名。
邊小山形似鳳凰的尾部,故有鳳尾山之稱,衍為鳳山,故名。
因轄區(qū)內(nèi)的池塘錯落有致,狀若蓮花圖案,故名。
傳七百年前為海灣東邊緣,地勢平緩,漁民于此曬網(wǎng)休憩,稱東埔。后水位下降,成現(xiàn)今地貌。
因轄區(qū)位于南山西邊,故名。
傳說宋時設(shè)寨,位于山寨后,故名。
宋元時期,這帶居民以燒瓷為主,古稱“窯山”,有東窯和西窯兩處,西窯居民多周姓,故名。
村西南有文圃山,狀如倒置之鼎,俗稱鼎山,村位于鼎山之尾,故稱鼎尾,后雅化為今名。
為獨立單一自然村,有柯、陳、林、王、邱諸姓,柯姓為主。據(jù)《莊江柯氏族譜》載,北宋柯姓一世祖柯慶文,先遷居南安縣,后分衍至泉州柯厝巷、晉江等地。泉州柯姓按房頭排列,晉江派屬長房稱前柯,南安派屬四房稱后柯。南宋初年,南安派四世柯翰(字國材)到此開基,并以柯姓四房堂號命名。
因位于馬鑾灣海灘灘尾,故名。
位于村中部、鷹廈鐵路南側(cè)。原名曾地,明末清初,移此定居并繁衍,曾姓逐步衰落。為避諱曾姓,諧音改為今名。
據(jù)傳清初朝廷派陳錦攻打抗清的鄭成功部隊,鄭氏在此設(shè)計用兵,使清兵陷入爛泥中,全軍覆滅,鮮血灑落該地池塘泥田中,因稱紅塘,后改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