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康”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fā)達之地”。 [詳細] |
因岷江(古稱汶水)而得名。 [詳細] |
民國35年(1946年)為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縣名為理縣。 [詳細] |
據(jù)《舊唐書》和《茂州志》載:茂州“以郡界茂濕山為名”,唐代至民國初期均用此名。 [詳細] |
明朝洪武時期先后設(shè)“松州衛(wèi)”、“潘州衛(wèi)”并“松潘衛(wèi)”,松潘由此而得名。 [詳細] |
因臨河盛藏金礦,故而習(xí)慣稱金川江;藏名促(意為大河之濱)。亦稱“然旦”,以其古代部落首領(lǐng)房名得名。 [詳細] |
黑水為藏語“措曲”意譯,“措”生鐵之意、“曲”水之意,引伸為黑水。因河流貫穿全境,河水呈黑色故稱。 [詳細] |
境內(nèi)有一平壩,“壩”藏語謂“塘”,“壤塘”由此得名。意為“財神的壩子”。 [詳細] |
阿壩縣為藏名的譯音,走音甚大,對“阿壩”名的由來和含義說法多樣,但執(zhí)以下解釋者居多。在藏族知識界、宗教界和原上層人士中認為:“阿壩”一名形成于1200年以上的時間。唐太宗貞觀年間,吐蕃王松贊干布以武力進攻松潘向唐求婚,占領(lǐng)松州以西地區(qū)后,從土蕃腹地阿里一帶遷民至本地并居住下來繁衍生息。他們自稱“阿里娃”。隨著時間的推移,“阿里娃”的簡稱“阿娃”(喻指阿里人開發(fā)的地區(qū))被作為本地地名使用,漢譯即為“阿壩”。 [詳細] |
來自一個西藏派來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譯寫作若爾蓋。一說用若爾蓋部族為名。 [詳細] |
1960年,周恩來總理為紅原縣命名,意為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