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diǎn)推薦 > 清河驛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清河驛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

宋乾興元年(1022),官府在此地設(shè)立驛站,村民聚居周圍,形成村落,因位于清水河邊,得名清河驛。
宋初,原名馬樓,以姓氏定名。宋代中期,遷來一戶徐姓人家,在村中搭幾間草棚居住了下來。后因馬姓衰落,徐姓人口日益增多,為警示后人,不忘艱苦歲月,遂改名徐棚,故名。
明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一族人家,在此地定居,取村名王莊。后為防止遭受戰(zhàn)亂的危害,在村周圍筑起堅固的寨墻,改稱大王寨,故名。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閆、袁、孫三戶人家,在此地建村。因閆姓人口較多,且當(dāng)時為便于管理,移民編組為營進(jìn)行遷移,故得名閆營。
明初,從陳州七里河遷來董家弟兄二人在此建村,定村名為董家樓。后二人均應(yīng)召進(jìn)京,臨行前把這個村賣給鄰村徐姓先祖徐之普。因村南臨東通陳州、西通昆山的官道,徐之普就把此莊改名為官路徐,故名。
1958年,因轄相鄰的馬倪莊、馬路口、馬劉莊三個馬姓村民居多的村莊,得名三馬村,故名。
明初,始祖朱海慈攜家人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建村,逐漸發(fā)展成較大村莊,因村中建有多處高大樓房,得名大朱樓。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兩戶張姓人家,定居在清水河?xùn)|岸,并在此地蓋了幾所堂樓,故名張樓。后因村民南遷一部分至清水河西岸,取名前張樓,原張樓遂改名后張樓,故名。
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兄弟二人在此定居。初立村名為東、西王子營,“營”為大移民時期編組單位。后來人口漸增,兩村相向發(fā)展,連成一村,統(tǒng)稱王子營,故名。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戶龐姓人家在此落戶建村,因當(dāng)時村小人少,故名小龐。
明中期,從西華縣城北的杜崗村遷出兩戶李姓人家,一戶到周家口開了個繩鋪,一戶落戶于此地開了個繩鋪。后來繩鋪生意好,就在此地蓋了樓,取村名李新樓。清道光十一年(1831)樓房倒塌,改名李新莊,故名。
明末,從山西洪洞縣遷來一戶高姓人家定居此地。村西頭緊靠高堤子,路邊有坑,來往進(jìn)村不好行走,就像進(jìn)了胡同里,取村名高胡同。后因諧音演變?yōu)楦吖哦,故名?/div>
清嘉慶年間,王氏一族人從太康縣王集王墳村遷于驛站(今清河驛村)后邊建村,得名后王。
明嘉靖年間,由洛陽來此地三個說唱藝人,在此修了一個廟院。后龐姓人家落戶此地。居住在廟院中,發(fā)展成村后,取名龐堂。至清末,龐堂為防兵災(zāi)修了一個寨,又改名大龐寨。1949年后寨子被拆,改稱大龐。
明洪武年間,李姓一族遷此建村,因村前有一條小河,村莊建在小河灣處,取名河灣李。1942年黃水泛濫,大部分逃荒到外的村民返鄉(xiāng)后,因村莊形狀改變,遂改名大李莊,故名。
說明:數(shù)據(jù)源自網(wǎng)絡(luò),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