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郎中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郎中鄉(xiāng)各村社區(qū)地名由來[2]

明初郎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郎寨。
據(jù)清嘉慶丙寅年記載:有減杜莊,因居?xùn)|,故名東減杜。
據(jù)清嘉慶丙寅年(1686)《開州志》記載:有減杜莊,因村大人多,居中,故名中減杜。
據(jù)清嘉慶丙寅年《開州志》記載:有減杜莊,后因村大人多,分為東、西、中三村,居西,故名西減杜。
明代,由子岸卓賈村遷此建村,村民有一個大碾盤,故名大碾。
明末,陳氏從本縣霍營村遷此定居,取名陳家寨,后簡稱陳寨。
據(jù)清嘉慶《開州志》記載:此村為霍家營。簡稱霍營。
據(jù)張氏家譜記載:張始祖原籍山西大同府廣靈縣洗馬莊人氏。明永樂年間,遷至大明府王羨莊紫弟村。至明太昌元年(1620),因張氏盛旺,改名紫第張寨。
據(jù)魏氏家譜記載:明萬歷元年(1573),魏氏自山東東阿縣魏家河口遷居開州南司馬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黃河泛濫,村遷黃河大堤北側(cè)分居三處,居西,故名西司馬。
據(jù)黃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黃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黃家寨。后簡稱黃寨。
明初支郭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支郭寨村,因黃河泛濫,村莊被淹沒,支姓遷居黃河大堤北側(cè),取名支寨。
據(jù)魏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魏世祖自山東東阿縣魏家河口遷居開州南司馬集。清光緒年間,黃河泛濫,村遷黃河大堤北側(cè)分居三處,居中,故得名中司馬。
據(jù)魏氏家譜記載:明萬歷元年(1573),魏氏自山東東阿縣魏家河口遷居開州南司馬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黃河泛濫,村遷黃河大堤北側(cè)分居三處,居?xùn)|,故名東司馬。
明洪武年間,趙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趙家寨,簡稱趙寨。后因村北15里有大趙寨,即改稱今為南趙寨。
明洪武年間,劉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成村,故名劉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