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轄區(qū)青年路而得名。 |
胥各莊原名婿嫁莊。相傳明永樂年間,趙氏先祖由玉田縣彩亭橋搬至王禾莊,后來兄弟分家,其弟遷到此地,在這里被招為婿,后占家產(chǎn)立莊。因男到女村,故取名為婿莊。以后按字的諧音叫成了胥各莊。 |
據(jù)1921年《豐潤縣志》載,該村為豐潤縣的小集鎮(zhèn)。相傳,明永樂二年,移民有山東詔遷此地,原定村名南新莊。附近有柳河集鎮(zhèn),商販常來此地做生意,買賣繁衍,故稱此地為小集市。乾隆五十四年,柳河集鎮(zhèn)改遷此地,故取名為小集。 |
據(jù)1921年《潤豐縣志》載,改村系宣莊鎮(zhèn)屬七十三屯之一。相傳,明永樂二年建村。因村莊當初建于黃土崗上,故取村名為黃土崗。后相繼建立裴、宋、李家等街道,更村名為黃各莊。 |
據(jù)《豐潤縣志》載,該村建于明朝永樂二年,山東棗林莊移民遷此定居,因土壤內(nèi)含蛤蜊很多,村址又處于望海寺西部,故取諧音葛字,取村名大葛各莊,因與東葛各莊東西相對,后稱西葛各莊。 |
據(jù)1921年《豐潤縣志》載,改村系黃米廒鎮(zhèn)屬二十四屯之一。1931年,米廒鎮(zhèn)撤銷,集鎮(zhèn)改遷此地。相傳,明永樂二年,由山東棗林莊移民來此地建新莊,故此取名為大新莊。 |
據(jù)1936年《灤縣志》載,該村在明永樂年間屬灤州花港社。相傳,明初錢氏由浙江錢塘移民來此立莊定居,以其姓氏取名錢家營,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錢營。 |
相傳,自清光緒七年建成唐胥鐵路后,鐵路繼續(xù)向西擴建,十二年修至蘆臺。當修胥各莊-蘆臺鐵路時,有修路工人在此居住,招來商販而形成街坊。因修的是唐山鐵路,故名唐坊。又因此地位于胥各莊火車站至蘆臺火車站的五道橋所在地,也有五道橋之稱,故又名唐坊橋。 |
據(jù)傳1921年《豐潤縣志》載,該村為豐潤縣王蘭莊鎮(zhèn),轄五十四屯。相傳,唐貞觀十二年王氏先祖王蘭、王洪兄弟兩人由山西太原來此定居。王洪占在王洪莊,王蘭占此地立莊,故以姓氏取名王蘭莊。 |
因原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柳樹酄村而得名。據(jù)1921年《豐潤縣志》載,該村系宣莊鎮(zhèn)屬七十三屯之一。相傳,清康熙元年,移民由漢沽高莊遷入此地定居。此地比較肥沃,野草叢生,為與蒲臺河、西河、夏新莊爭分該地,以插柳條為邊界,故給此地取名為柳樹瞿阝。 |
相傳,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系山東棗莊移民。據(jù)傳周氏家族先到,后又王、高、鄭等姓氏相繼而來。因所處沿海高地,故取名河沿子。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大齊各莊而得名。據(jù)1921年《灤縣志》載,該村在明永樂年間屬灤州崇道屯。相傳,明永樂二年,齊姓由山東遷來定居立莊,故以姓氏取村名為齊家莊。后因區(qū)別小齊家莊而改為大齊家莊。解放后建成大齊各莊。 |
因河港交叉如燕尾,明代雅稱燕川,清初因內(nèi)地運鹽河東流分岔,取名岔河。 |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南孫莊而得名。明朝永樂五年,孫氏先祖由大新裝柳林遷此占產(chǎn)立莊,故以姓氏取名為孫家莊。后來該村北面有朱門莊遷來的孫姓立莊,也取名孫家莊。為區(qū)分兩村,便以大小稱此村為大孫家莊,以后又以方位簡稱為南孫莊。 |
因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位于東田莊而得名。明天啟六年,田氏先祖來此地占產(chǎn)立莊,故取名為田家莊。為區(qū)別近處兩村名稱,以田家墳為界,分別稱大、小田莊。因本村大故名大田家莊。后又因本村居東又簡稱東田莊。 |
因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尖字沽村而得名。該村建于清乾隆元年,豐潤縣李氏先祖來此定居,因此地原屬董各莊之草泊,此草泊地名為尖字沽,以地名得村名尖字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