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樂年間,秦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秦莊。明末,李天官和襄城縣黃柳村人結(jié)親,往來不便,在村西二里處修一石橋,本村在橋東,故名東長橋。 |
明代初,劉姓遷此建村,后蓋樓房,故名。 |
據(jù)明初陳姓遷此,以打魚為生,取名漁陳。1979年分置,村西為漁陳西,村東為漁陳東。 |
明代初陳姓遷此,以打魚為生,取村名為漁陳。1979年析置漁陳東、漁陳西。 |
明初,李姓遷此建村于此,取名李莊,為區(qū)別小李莊,故名。 |
李光明于老李莊遷此建村,故稱李光明,亦稱后李,后又為區(qū)別于老李莊,改稱小李莊;1982年地名標(biāo)準(zhǔn)化處理時,復(fù)村名為李光明。 |
因此村多有鹽店,得名“行鹽店”,訛稱行陽店,后演化為“興店”。 |
明洪武二年(1369),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因白胡蒼須,人稱王老人,取村名為王老人莊,后簡稱王莊,1982年更為今名。 |
據(jù)《侯氏家譜》載:明洪武二年(1369)侯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依坡建村稱坡侯;民國年間又因東臨呂梁河,更名為坡河。 |
明代趙姓遷居河邊坡地建村,故取村名坡趙,后演化為小趙莊、趙莊,1982年回復(fù)原村名。 |
明初鄭姓從坡河遷此,在村西呂梁河上修一石橋,改村名為鄭家橋,后簡為今名。 |
王姓最早來此建村,并蓋有樓房,取名王樓;清初李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為王姓門婿,因村西南角有個大梨園,改村名古梨園;后李姓人口增多,又建有三層大樓,遂改村名李樓,亦稱李家樓;為區(qū)別冢頭附近的李樓漸有今名大李樓。 |
馬姓遷此建村于低洼處,取名后馬洼,簡稱后洼。 |
據(jù)《凌氏家譜》載:明天啟年間,凌姓從鄭州凌崗遷此,居于菩薩堂之南,稱前凌堂。 |
明初,靈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與菩薩堂建村,名靈堂;后村南有“前凌堂”此村得名“后凌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