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地方有黎姓居住,村前有口塘,稱為黎家塘;也傳因位崗丘形如蓮藕,宅分6間門樓環(huán)向形如蓮花,取名“蓮花塘”,至清乾隆后期,以黎氏居先,并出一“進士”,更名為“黎家塘”。村委會駐黎家塘村,故名。[詳細] |
據傳,宋代由湯、何、謝、黃氏建村,后俱外遷,宋末元初再有鄺、陳、高、葉氏先后來建房定居,村處地形如船。命名因風水士有意刁難,稱湴湖(俗意為被泥漿粘結)。村委會駐湴湖村,故名。[詳細] |
1953年建村,因村莊建立時間較晚,稱為新莊,后因居住人口增多,更名為新村。村委會駐新村村,故名。[詳細] |
1946年日軍侵華時期,湴湖村民逃難至此搭棚聚居,后漸成村落,因此地水塘多,村落像一張凳座落在塘里,故稱為“登塘”。村委會駐登塘村,故名。[詳細] |
1958年竹料公社成立后,把竹料村分為3個大隊,此為竹一大隊,后改為竹一村。村委會駐竹一村,故名。[詳細] |
1958年竹料公社成立后,把竹料村分為3個大隊,此為竹二大隊,后改為竹二村。村委會駐竹二村,故名。[詳細] |
1958年竹料公社成立后,把竹料村分為3個大隊,此為竹三大隊,后改為竹三村。村委會駐竹三村,故名。[詳細] |
因1967年童貞莊大隊更名為紅旗大隊,后沿用“紅旗”二字,稱為紅旗村。村委會駐紅旗村,故名。[詳細] |
“寮采”本應寫作“寮寀”,西晉詩人張華《答何劭》詩中有:“自昔同寮寀,於今比園廬!钡脑娋,“同寮寀”,同官也,“寮寀”是官舍的意思,這就是寮采村的由來。村委會駐寮采村,故名。[詳細] |
1960年由兩個自然莊,博羅莊、南向莊合并為雄偉村。取意“雄心壯志、創(chuàng)造偉績”,故稱雄偉村。村委會駐雄偉村,故名。[詳細] |
米崗村原叫米湖村,山崗湖水,一高一低,互相映照。相傳宋代時建村,以山定名,因村東有個山崗叫米崗山,故而得名”米崗村“,村委會駐米崗村,故名。[詳細] |
當地先民馮氏于南宋(1290)由番禺龍灣遷入。建村時,因在山崗上建屋定居而取名“大崗嶺”。民國時期孫中山遺囑有“建國大綱”和“共同綱領”的提法,為了紀念其偉大意義,據此改名為“大綱領村”。村委會駐大綱領村,故名。[詳細] |
此村原稱為“烏坭庚”,后因紀念先祖周濂溪,改名為“烏溪村”。村委會駐烏溪村,故名。[詳細] |
村以羅姓為主,故稱為羅村。由原來的羅村拆分為現有的大羅村和小羅村,“大和小”是以面積大小而稱。村委會駐大羅村,故名。[詳細] |
村以羅姓為主,故稱為羅村。由原來的羅村拆分為現有的大羅村和小羅村,“大和小”是以面積大小而稱。村委會駐小羅村,故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