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移民來此落戶,因村西靠溝,故名郭溝。村東北有郭氏祖塋。清中期,崔、李二姓遷入,郭姓遷出,村名沿用。 |
高莊寨:清嘉慶年間,高姓從高丘寺牌龔莊遷此成村,名高莊。清咸豐八年(1858)千總高積德、陳作揖等創(chuàng)修寨,名高莊寨。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候補知縣高益善重修,村名仍為高莊寨。東劉莊:清道光年間,劉姓從劉樓遷此成村,名劉莊。后因重名,更名東劉莊。 |
汪姓建莊,名汪營(南有汪墳,建莊時間無考),汪姓已無人。今為多姓聚居,王姓居多。王姓系清乾隆年間從漢溝(三店鎮(zhèn))遷此落戶,村名沿用。 |
位于谷河下游,八里直河入汾河處,曾名直谷頭,又名直河頭,1949年后定今名。 |
曹姓于明初從山西移民來定居,以姓命名曹營。 |
據(jù)《碑文》記載:明初,韓姓從山東棗莊移民(北)韓老家(蓮花街道),又從(北)韓老家分支到(南)韓老家,從南韓老家遷至國公莊。清康熙年間,從國公莊遷此定居。因距南北韓老家各60里。定村名韓腰莊。后修關(guān)帝廟,更名韓關(guān)帝廟。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從九品韓馨.庠生曹士彥.監(jiān)生趙國寶等創(chuàng)修寨,名韓關(guān)帝廟(又名忠義寨)。民國末年,寨、廟俱廢,更名前韓營。 |
于姓系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始居把牛莊(王明口鎮(zhèn)),后居于奶奶廟。明成化年間,從于奶奶廟遷來兄弟四人,分居前后兩地,稱千前于寺、后于寺。 |
為馮姓所建,原名馮莊。另據(jù)《崔氏家譜》記載:來祖系從山西移民住黃廟集東頭老莊(今崔小莊)。明嘉靖年間,從老莊遷此落戶,清咸豐七年(1857)崔會山倡捐修寨,名馮莊寨(又名同心寨),簡稱馮寨。 |
明末,張姓由山西遷此成村,因汾河上筑堰而得名。 |
東李大莊:李姓系明代山西洪洞移民。清乾隆年間,兄弟四人分居,從范橋(官會鎮(zhèn))遷此成村。來時攜帶分家時之破鍋,人稱“破鍋李”。因西有李大莊,位于東,亦名李大莊。后更名東李大莊。西李大莊:李姓系明代山西洪洞移民,清乾隆年間,由板橋集北遷此成村,當(dāng)時村西賈莊只有一戶,李姓四戶,故稱李大莊。因東有李大莊,名西李大莊。 |
據(jù)《牛氏家譜》記載:牛氏家族于清代從劉莊寨(現(xiàn)屬蓮花街道)遷此定居。因清代官員赴官會住宿此村,人稱牛官莊。后來他姓族人遷居增多,大大超過牛姓,易名官莊。 |
李姓系明初山西洪洞移民,始居李營(高寺鎮(zhèn))。清乾隆年間,遷此成村,因經(jīng)營木業(yè)發(fā)財致富,建雙廟,人稱“李雙廟”。簡稱雙廟。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新立”。1978年復(fù)名雙廟。 |
前于樓:清代,崔姓從黃廟集東小崔莊移此,因在于樓之前,命名前莊。1949年后,隨著于樓更名后于樓,更名前于樓。后于樓:清代,于姓從于寺遷此定居,定居后發(fā)現(xiàn)樓殘基,因名于樓,1949年后更名為后于樓。 |
明初,黃姓從山西移民項城縣城(今秣陵鎮(zhèn))定居,后人口繁銜,于明弘治年間,一支從縣城遷居今黃廟村西建莊,村名黃莊。清乾隆年間,黃族財源廣進,兼有官職,倡導(dǎo)興建廟宇,名黃廟?缒嗪釉心緲,來往行人和燒香求神者增多。木橋兩端遷居孟、崔兩族,形成村落,以黃廟命村名。 |
《崔氏族譜》記載:清乾隆年間,崔姓由老莊(小崔莊)遷此建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