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鳳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鳳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歷史沿革

北魏稱“困冢川”。

北宋稱“方石鎮(zhèn)”。

清叫“方石鋪”。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改名雙石鋪。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雙石鋪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雙石鋪鎮(zhèn)公所。

1949年11月,設雙石鋪市。

1951年6月,改市為鎮(zhèn)。

1956年3月,為縣直屬鎮(zhèn)。

1958年,設起英公社。

1961年,改為雙石鋪公社,轄雙石鋪、田家愣、堡子、橋頭莊、草店、陳家灣、興隆場、王家坪、安溝、西莊、十里店、陰灣、馬場、扈家窯、上川、豐巖、酒奠梁、關底下、何家坪、張家堯、龍家坪、西山、東山23個生產(chǎn)大隊、94個生產(chǎn)隊。

1984年3月,改雙石鋪公社為雙石鋪鄉(xiāng),轄24個行政村、89個村民小組。

1997年6月,將雙石鋪鄉(xiāng)更名為草店鄉(xiāng)。

2001年,撤銷草店鄉(xiāng)設立雙石鋪鎮(zhèn)。

2007年11月,撤銷堡子村并入十里店村,撤銷田家愣村并入橋頭莊村,撤銷寇家河、關底下村并入何家坪村,撤銷龍家坪村并入張家堯村,撤銷酒奠梁村并入陰灣村,撤銷豐巖村并入上川村,撤銷扈家堯村并入馬場村。

撤銷8個村,合并5個村民小組。

自西魏置鳳州,歷代為州郡縣治地。

民國三年(1914年),全縣六路改七區(qū),于此設中區(qū)。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七區(qū)調(diào)整為九區(qū),中區(qū)轄臨城八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立鳳州聯(lián)保處,轄五保。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設鳳州鎮(zhèn)公所。

1949年11月,設立鳳州區(qū)公所(第一區(qū))。

1950年,成立區(qū)人民政府(后改為區(qū)公所),轄鳳州市(后改鄉(xiāng))和陳家莊(蒿坪、桑園)兩個直屬鄉(xiāng)。

1953年,劃鳳州為一區(qū)區(qū)公所,駐地鳳州。

1956年3月,設鳳州為直屬鄉(xiāng)。

1958年9月,隸屬超英公社。

1959年1月,設鳳州管理區(qū),隸屬于雙石鋪公社。

1961年1月,設立鳳州公社,轄鳳州、北山、蒼坪、桑園、南山灣、北山、楊家山、白石鋪、白家店、五星臺、永紅、鄧家臺、磨彎、園藝場14個大隊,69個生產(chǎn)隊。

1966年9月,鳳州公社更名為紅衛(wèi)公社。

1970年6月,復名為鳳州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鄉(xiāng)。

1997年6月,撤銷鳳州鄉(xiāng)、龍口鎮(zhèn),設立鳳州鎮(zhèn),轄風州、北山、蒼坪、桑園、南山灣、北山、楊家山、白石鋪、白家店、五星臺9個行政村、43個村民小組。

1997年8月,將五星臺、永紅村2個村劃歸紅花鋪鎮(zhèn)。

2001年12月撤銷紅光鄉(xiāng)并入鳳州鎮(zhèn),轄18個行政村,80個村民小組。

清末民初,黃牛鋪屬東大路。

民國三年(1914年)后,改稱東大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草涼驛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稱草涼驛鄉(xiāng)公所,轄四保(白家店、草涼驛、紅花鋪、黃牛鋪)。

1949年9月,設立黃牛鋪鎮(zhèn),東河橋鄉(xiāng)。

1949年11月,寶雞縣轄黃牛鋪東街劃歸鳳縣,設立黃牛鋪區(qū)公署(第二區(qū))。

1958年9月,成立火箭公社。

1959年1月,火箭、超英、先進三社合并為雙石鋪大公社,設黃牛鋪管理區(qū)。

1961年6月,撤銷大公社,設黃牛鋪公社。

1966年9月,更名朝陽公社。

1970年6月,恢復黃牛鋪公社。

1984年3月,改黃牛鋪公社為黃牛鋪鄉(xiāng)。

1985年5月,改黃牛鋪鄉(xiāng)為黃牛鋪鎮(zhèn)。

1997年8月,將永生、紅花鋪、魏家灣、草涼驛、龍王溝村劃入紅花鋪鎮(zhèn)。

2007年11月,撤銷清風寺、寬灘村,并入三岔河村,合并東街、西街兩村,組建黃牛鋪村。

撤銷3個村,合并14個村民小組。

清代曾為紅花鎮(zhèn)。

民國五年(1914年),屬東大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草涼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草涼驛鄉(xiāng)公所。

1959年,屬雙石鋪大公社。

1997年8月,設鎮(zhèn),將黃牛鋪鎮(zhèn)的永生、紅花鋪、魏家灣、草涼驛、龍王溝和原鳳州鄉(xiāng)的五星臺、永紅村7個行政村劃歸紅花鋪鎮(zhèn)轄。

2007年11月,撤銷龍王溝村,并入草涼驛村,合并五星臺、永紅村,恢復組建白家店村。

撤銷2個村,合并9個村民小組。

清光緒年間屬東小路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屬東小區(qū)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設河口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為河口鄉(xiāng)公所。

1949年11月,屬三、四區(qū)區(qū)公所管轄。

1953年12月,屬河口區(qū)公所管轄。

1958年6月,設東風公社。

1959年1月,改為河口公社,轄12個生產(chǎn)大隊、63個生產(chǎn)隊。

1984年4月,改河口公社為河口鎮(zhèn),轄12個行政村、64個村民小組。

2007年11月,撤銷老廠村并入陳家岔村,撤銷常樹溝村并入河口村,撤銷羅家莊村并入黃牛嘴村,撤銷土橋村并入侯家河村,撤銷太陽升村并入安河寺村。

撤銷3個村,合并16個村民小組。

2011年7月,巖灣鄉(xiāng)并入河口鎮(zhèn)。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后,設北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為唐藏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為唐藏鄉(xiāng)公所。

1949年11月,設立唐藏區(qū)公署。

1950年5月,并入雙石鋪區(qū)。

1951年7月,恢復唐藏區(qū)。

1956年3月,撤銷唐藏區(qū)歸并為唐藏、龐家河2個縣直屬鄉(xiāng)。

1958年9月,唐藏、龐家河合并設先進公社。

1959年1月,又分為唐藏、龐家河2個管理區(qū)均屬雙石鋪公社轄。

1961年6月,唐藏、龐家河2個管理區(qū)合并為唐藏公社,轄14個生產(chǎn)大隊、47個生產(chǎn)隊。

1966年9月,更名向陽公社。

1970年6月,恢復唐藏公社。

1984年3月,改唐藏鄉(xiāng),轄14個行政村、44個村民小組。

1997年6月,唐藏鄉(xiāng)改為鎮(zhèn)。

清屬永興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屬東小路。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東小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靖口聯(lián)保處。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稱靖口鄉(xiāng)。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成立靖口區(qū)公署(后改為平木區(qū)公署)。

1958年9月,設衛(wèi)星公社。

1961年6月,更名為平木公社,轄14個生產(chǎn)大隊66生產(chǎn)隊。

1966年9月,更名為東方紅公社。

1970年6月,恢復平木公社。

1984年3月,改平木公社為平木鄉(xiāng),轄14個行政村,73個村小組。

1997年7月,改平木鄉(xiāng)為平木鎮(zhèn)。

清屬永興里。

1949年10月后,屬留壩縣轄。

1959年1月,鳳縣、留壩縣合并,屬江口公社。

1961年1月,設坪坎公社,轄5個生產(chǎn)大隊、26個生產(chǎn)隊。

1984年3月,改為坪坎鄉(xiāng),轄5個行政村、下設25個村民小組。

1997年6月,改為坪坎鎮(zhèn)。

古稱廢邱關,清同治元年(1862年)改稱留鳳關,原屬留壩縣轄。

1956年,設榆林鋪鄉(xiāng)。

1958年9月,成立紅專公社。

1959年1月,鳳縣、留壩合并,成立南星公社。

1960年,兩縣分設,南星公社歸屬鳳縣,轄13生產(chǎn)大隊,59個生產(chǎn)隊。

1966年9月,改稱紅旗公社。

1970年6月,恢復南星公社。

1984年3月,改為南星鄉(xiāng),轄11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

1997年6月,撤南星鄉(xiāng)設留鳳關鎮(zhèn)。

2001年12月,留鳳關鎮(zhèn)、瓦房壩鄉(xiāng)合并改設南星鎮(zhèn)。

2007年11月,撤銷水磨、海津溝村并入榆林鋪村,撤銷南星、白巖河村并入連云寺村,撤銷田壩子、油坊嘴村并入長坪村,撤銷7個村,合并19個村民小組。

2011年7月,撤銷南星鎮(zhèn)、三岔鎮(zhèn)、溫江寺鄉(xiāng),合并設留鳳關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