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鹽鍋峽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鹽鍋峽鎮(zhèn)各村社區(qū)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為西河公社撫河大隊上銓生產隊。

1961年為撫河公社上銓大隊。

1962年鹽集公社與撫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

1965年與下銓大隊合并,命名金泉大隊,1980年將金泉大隊劃分為上銓、下銓大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為上銓村民委員會。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扶和大隊,下銓生產隊,1961年調整為扶河公社下銓大隊。

1962年鹽集,撫河兩社合并后,為鹽鍋峽公社所轄。

1965年與上銓大隊合并后命名為金泉大隊。

1980年再度劃分為上銓、下銓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村下銓村民委員會至今。

上車村因以境內原有古水利機械水車得名上車村。

1958年為西河公社,撫河大隊、上車生產隊。

1961年調整為撫河公社、上車大隊。

1962年鹽集、撫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上車大隊,1983年農村撤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上車村民委員會至今。

撫河村原名苦蘆灣,清代屬甘肅省皋蘭縣,從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開始,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由于馬姓回族在此地扎根他們子孫繁衍人口增多,苦蘆灣地名因此改名為馬家灣,后由于馬家灣馬家受清代同治年間河湟事變的牽連,馬姓回族全部逃離幸苦經營了四百七十多年的家院,馬家灣成了空莊空地,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安置了在河湟事變中逃難到蘭州城的河州一帶的漢族難民,又改馬家灣為撫河灣,(安撫了河州難民的意思),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撫河大隊撫河生產隊。

1961年調整為撫河公社、撫河大隊。

1962年鹽集、撫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1983年農村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撫河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撫河大隊小茨生產隊,1961年公社化小時為撫河公社小茨大隊。

1962年撫河公社與鹽集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小茨村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鹽集大隊焦家生產隊。

1961年公社劃小時為鹽集公社焦家大隊,1962年鹽集與撫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焦家大隊,1983年農村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焦家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鹽集大隊。

1961年公社化小時為鹽集公社黃茨大隊。

1962年鹽集和撫河公社合并,黃茨為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為黃茨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屬西河公社鹽集大隊,1961年為鹽集公社黨川大隊。

1962年鹽集公社與扶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時黨川大隊名稱未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黨川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鹽集大隊鹽集生產隊。

1961年公社劃小時為鹽集公社鹽集大隊。

1962年鹽集與撫河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鹽集大隊,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鹽集村民委員會至今。

方臺村為1967年劉家峽區(qū)移民安置村。

歸鹽鍋峽鎮(zhèn)管轄,名稱沿用至今。

新塬村為1967年劉家峽水庫區(qū)移民安置村。

隸屬鹽鍋峽鎮(zhèn)管轄。

原為白塔公社朱王大隊,1967年因劉家峽修建水庫遷駐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為朱王村民委員會至今。

原系白塔公社陳家大隊,1967年因劉家峽水電站建設庫區(qū)淹沒搬遷至鹽鍋峽黑方臺。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陳家村民委員會至今。

公社化時為西河公社西河大隊福川生產隊,1961年公社劃為鹽集公社福川大隊。

1962年鹽集與撫河兩公社合并為鹽鍋峽公社,大隊名稱未變。

1983年公社改鄉(xiāng)鎮(zhèn)后改名為福川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