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陵陵區(qū)面積約4平方公里,分布在今陜西咸陽市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嚴家村一帶。陵墓建于渭水北岸的黃土臺塬之上,海拔高度在470—480米間,陵區(qū)大部分處于耕地之中。地勢較為平坦。其南側(cè)塬階有一條自西向東流經(jīng)的渠道。陵區(qū)北部有咸陽至涇陽的公路通過。陵南塬下地勢寬平,再南為渭水,自渭河河谷北望,處于塬上的延陵顯得特別高大,充分利用了當(dāng)?shù)氐牡匦。延陵陵園平面與一般正方形漢陵不同,為南北較長的長方形,東西寬382米,南北長400米,陵園四面各辟一門,門置雙闕,今四門闕址仍存。二闕間距約12米。兩闕址臺基總寬約48米,進深約13米,殘高2—3米,南門闕附近曾出土排列整齊的玉圭多件,大約是祭祀時所埋。延陵的封土位于陵園中部偏南。封土為覆斗形,底部邊長173米,頂部邊長51米,高31米。今陵頂中央有一塌陷之坑,深約3米,封土南側(cè)坡面下陷,或云為古時盜掘所致。陵前有清代畢沅書“漢成帝延陵”碑一通。陵東北500米處有班婕妤墓,俗稱愁娘娘墳。形如覆斗,底部周長320米,高14米,頂邊30米,有7座陪葬墓布其東翼。
西漢帝王多數(shù)在即位之初便開始營建陵墓,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將渭城延陵亭(其地在今咸陽市北部原上)部為初陵,開始規(guī)劃營建。第一次營建時間約十年,后至鴻嘉元年(前20年)放棄該處。放棄原因是成帝又看中了渭水之南的霸陵曲亭(在今西安市臨潼區(qū)西)之南一處地方,遂改營新陵于其地,命曰昌陵。同時又在新豐戲鄉(xiāng)設(shè)昌陵縣作為昌陵的陵邑,并遷徙貲產(chǎn)在五百萬以上的豪富五千戶于昌陵,同時鼓勵朝臣也遷往該邑,為丞相、御史、將軍、列侯、公主、中二千石之官員都劃分了墓地與第宅。五年后,因昌陵工程浩大難成,花費鉅億,且運土東山,土貴于粟,致使國家罷敝,府藏空虛,工程點著脂火照明,日夜施工,修陵之卒徒死者甚眾,遭到群臣反對。于是在永始元年(前16年)秋七月,成帝被迫下詔自責(zé),廢棄昌陵,復(fù)營延陵。詔書指斥主持建陵工程的匠作大匠解萬年本來吹噓昌陵三年即可完工,但五年后,中陵與司馬殿門尚未動工。將解萬年貶往邊遠的敦煌,以平眾怨。
延陵先后兩次建筑時間共計在二十年左右,《漢書.劉向傳》記有劉向的諫書。據(jù)劉向所言,“始營初陵,其制約小”,規(guī)模并不太大。但成帝在昌陵花費鉅億,回過頭來再建筑延陵,依然不放棄泰奢制度,為此劉向曾上 書切諫,成帝并沒有采納劉向之意見,所以延陵建筑也決不會太節(jié)儉,至少陵內(nèi)葬品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