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岳廟戲臺原是東岳廟的一部分,諫壁鎮(zhèn)回龍山東岳廟興建時間無考。清咸豐年間一半被毀。東岳廟(諫壁鎮(zhèn))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咸豐年間(1851-1861年)寇毀過半,同治壬申(1872年)里人王竹溪叔侄朱兆友同侄云瑞捐修正殿”。同治年間里人王竹溪叔侄、朱兆友同侄云瑞捐修正殿。光緒時東街王錫五捐建大殿和門樓、萬年臺。該廟坐東朝西,大門有三,每個門堂上有戲樓,中樓高大。中大門外兩側立有石獅1對。門樓上層有演戲萬年臺,臺前有青板石鋪大院,兩旁南為靈官殿,北為太平堂,后面為大雄寶殿。大殿前有青板石鋪大院。大院兩旁為土地殿、財神殿、閻王殿、舍勝班、雷公殿、火神殿、道具房、花沙殿、誦經(jīng)房、送子殿、方丈室、速報司殿。全廟共有99.5間,12個院子。方圓占地數(shù)十畝,為諫壁地區(qū)最大廟宇。民國26年(1937)冬,日軍侵占諫壁后,廟宇大半焚為廢墟,僅剩西面少量院堂及門樓等30余間。解放后,除門樓、萬年臺保存外,其余被拆除,改建諫壁小學�,F(xiàn)大殿和其它建筑早已不存,僅存廟臺(戲臺)�,F(xiàn)位于諫壁中學內,西面、東面為學校操場,北面為學校食堂。
戲臺面闊5.6米,臺高2.7米,檐高5.8米,歇山頂。兩側方形石柱,柱高3.2米,分前臺坐西朝東。臺兩側有廟房九間,每間面闊3.2米,進深4.8米,保存完好。整個建筑極富民族特色。青磚灰瓦,上下兩層。圓木立柱,敞開式窗格。屋頂兩端,龍頭翹起,中間鑲嵌著鎮(zhèn)頂寶葫蘆。屋脊流貫而圓融,設計科學而合理,坡頂線條則雅致可觀。樓上有休息室、化妝室、臥室和演-。臺口突出,呈‘凸’字形。臺上設有木圍欄,四根蘇石立柱托起翹角屋頂,有典型的清代風格,給人以充足的力度感。樓下,正廳中間部位,有供藝人上下的樓梯。北邊是財神菩薩,南邊是土地公公、太平堂。地面一律用青石板鋪就,顯得雍容典雅,優(yōu)美大方。
1988年東岳廟戲臺被確定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為迎接省重點中學評估驗收,學校決定修復古戲臺。由鎮(zhèn)江市園林規(guī)劃總公司勘察設計維修方案,常州市嘉澤園林綠化總公司施工,維修工程投資人民幣十六余萬元,歷時兩個月,于2001年12月中旬竣工。維修后的古戲臺再現(xiàn)了清代建筑古樸典雅、莊嚴沉穩(wěn)的風格,成為諫壁鎮(zhèn)頗具特色的人文景點。
地址: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諫壁鎮(zhèn)諫壁村諫壁中學內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