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甘泉宮遺址,秦代文化遺址。位于乾縣注泔鎮(zhèn)南孔頭村內(nèi)南部及村南的大片耕地上,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崇禎六年《乾州志》載:“注甘里有甘泉寺,相傳即甘泉宮故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九年(前238)……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陽,復居甘泉宮”,據(jù)1988年咸陽市文物普查考證,此地當為秦甘泉宮遺址。
該遺址東被乾南(乾縣到禮泉縣南坊鎮(zhèn))公路切割,西距注泔溝東200多米,北部被打破建村,南面地勢開闊。遺址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呈長方形,處于南北長、東西窄的隆起高地之上。據(jù)1988年4月文物普查時勘測,遺址北部有一夯土高臺,東西100米,南北80米,兩頭偏南部分高出地面殘留7.5米;中間部分被村民打窯洞切割,高出地面約4米,夯窩最高殘存28層,層厚6厘米,夯高直徑6~7厘米。村民在打窯時均發(fā)現(xiàn)有陶井圈,輸水管道等。緊靠高臺南邊即為一條東西向新拓街道,道路下發(fā)現(xiàn)有四處東西均勻排列的陶井圈。村南的高地上,殘磚破瓦到處可見,均系秦時遺物。村民在栽樹挖坑時,曾在距地面70厘米處挖出大面積磚瓦層,厚約30厘米,其中夾雜有大量不規(guī)則的碎石及卵石,是為散水石。
在乾南(乾縣到禮泉縣南坊鎮(zhèn))公路東側,南孔頭村南約600米處的路基斷崖上,地表下40厘米處,疊壓有磚瓦殘片及獸骨等。陶質輸水管道、空心磚、鋪地磚、板瓦、筒瓦及各種瓦當散見于村民家庭。瓦當有素面半瓦當,回心云紋半瓦當,網(wǎng)心、麥芒心、葉心云紋瓦當,這些瓦當紋飾清晰,作工精細,是秦代建筑材料中的上乘之品;筒瓦分有唇和無唇兩種,外施繩紋,內(nèi)施布紋和繩紋,泥條寬3~4厘米,盤筑痕跡明顯;板瓦外施繩紋內(nèi)抹光;鋪地磚長35厘米,寬29厘米,胎厚3厘米,表面抹光,但仍有豎繩紋隱隱可見;空心磚殘長1.1米,寬39厘米,厚20厘米,兩端均有直徑11厘米的圓孔,磚正面線畫“雙龍繞玉璧”圖案,側面有線刻紋飾,但模糊不可辨;輸水管道分直管和90度彎管兩種,直管長58厘米,兩種管道大、小頭口徑均為30厘米與24厘米,外飾繩紋,內(nèi)有渦點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