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貴陽市 > 南明區(qū)旅游

觀風臺

[移動版] [查看地圖]
觀風臺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觀風臺遺址在貴陽市觀水路南側小山上,緊臨南明河,與甲秀樓相望。1983年9月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是貴陽市名勝古跡之一。

觀風臺,又名觀象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當時貴州巡撫畢三才建,以鎮(zhèn)水口。自創(chuàng)建以來,近四百年間涌現(xiàn)了不少文人學士登臨詠贊之佳作,但要追溯其建臺的起因經(jīng)過,落成時間及因何得名的緣由,還要從巡撫畢三才所作《觀風臺碑記》中去探尋。

觀風臺在會城外東南一里,萬歷三十二年巡按御史畢三才建,自為記。記曰:“昔稱人物志,多系乎風土。夫五方之英,成于天地,孕于山川,資為國用。地靈人杰,祥發(fā)符徵,機固不偶然也。黔當萬山中,為西南荒服,稱不庭不貢之區(qū)。乃高皇帝開辟疆宇,列圣翱翔道化。迨我皇上御寓三十二年,車書禮樂,廓為大同,一時戶口殷繁,豪杰彪起,聲名文物,幾埒上國,夫非山靈使然歟。歲壬寅,余奉命按茲土,入境,見其山川構會,慨然有望云物察祲祥之思。惟是行不遑,事所有待。迄二年,所其于士民、土俗、山川形勝、歷覽益遍。竊疑黔風氣雖開而未甚開,人物雖盛而未甚盛。豈天運固然或亦山靈氣脈未盡培補歟!暇日,與中丞郭公,偕藩臬長縱步遐見黔山勢皆縱北,水折而東,兩江磅礴西來,大匯于城南之漁磯。東山迤支,回首挽博,團阜大金,橫拖曜氣,上收眾水,此實水神。先中丞江公,曾筑堤建閣于前。第水勢方奔,龍神未合,關鍵不設于尾閭,而于腸腹障之,亟則壅而易潰,無當堪輿法。余既得茲山之陽,軒然心目,圓一標,諸晉紳父老,益慫恿以進。余乃復申之曰:“人聚于地,氣聚于人,昔有慕富強者,觀山河而興思,歷覽名邦隘塞,往往培造以全生氣,非徒侈觀美也。子士民既咸有經(jīng)營子來之思,余奈何不為地方百年計!庇谑怯嬞M捐資,擇日鳩工。公之諸執(zhí)事,逾百日而臺然落成。時甲辰二月三日。余辰邀中丞郭公偕往以觀。是日也,云蒸霞蔚,日麗風恬,鼓吹笙歌,旌旗畫戟星羅,金山之陽,桃李馥郁,迥入萬花之谷。登空中樓閣,四面芙蓉,二溪帶環(huán),長虹遠駕,東壁成屏,西清卓筆,業(yè)已在云霄上。郭公憬然曰:茲其觀風問俗之一奇觀乎?因顏其太曰‘觀風’。余復以茲山奠位東南,考卦次為巽,稽星野為文曲,圖史奎壁,實兆厥瑞!边@一段《觀風臺碑記》中的原文詳盡記載了畢三才任貴州巡按御史期間對貴州風物地理,人文省情的所感所想,以及為何建造,如何得名觀風臺的原因。

畢三才在任時,連年水患,令他甚是擔憂,而一時間沒有更好的方法抵御洪水,只能枉自興嘆。觀風臺的建成既解決了水患之憂又成為人們暇日出游,觀景的好去處。

觀風臺風景如畫,登臺遠眺,極目筑天,南明河兩岸風光,一覽無余,引來無數(shù)文人爭相贊詠,其中以明代著名詩人謝三秀與貴州巡撫越其杰所作詩文尤為動人:

越郡丞南園小集次韻(謝三秀)

城南吟眺有高臺,轉壑穿林步步苔。

滿徑新霜秋葉墮,一川寒雨暮鴻來。

瓜廬擬共東陵卜,菊社應同栗里開。

礧磈平生澆未盡,還從地主借余懷。

春日登觀象臺(越其杰)

“春態(tài)郁初晴,游人看漸滿。乘間陟古臺,曳履破蒼蘚。得興身自輕,惜光步彌緩。松響朱弦嗚,苔斑錯繡展。插漢岫棱妍,壓林湖色絢。登崖舒靜嘯,坐石息微喘。隱見樹纖濃,明滅峰近遠。村遙臨岸孤,徑曲循山轉。草凈露皆香,嵐深石疑軟。豪歌羨隱徒,密語同幽伴。敞豁頗宜高,陰沉翻愛晚。家無一事營,日夕恣游衍。”

這些詩文,不僅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價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現(xiàn)象,是研究貴陽歷史的重要史料,

民國17年(1928年)建無線電臺于其上?谷諔(zhàn)爭時期,原觀風臺山麓辟為住宅區(qū),公路環(huán)繞。山上墳墓多已遷走,惟存明代馬福及其子馬應龍以及張先壁等數(shù)人墳墓。并新建有古式?jīng)鐾ひ蛔弧案吒贰,供游人登臨遠眺城南風光。

延伸閱讀:

·貴陽市第一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擺郎風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