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觀位于章丘區(qū)埠村街道辦事處東鵝莊村內,保護范圍:自道觀四面墻基為起點,向東、西、南、北各至1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向外擴張4米。
正殿為院內現(xiàn)存唯一的建筑,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間,通面闊12.46米,進深3間,通進深7.28米,建筑面積90.78平方米,建筑檐高4.01米,總高8.90米。廡殿頂,布瓦筒板瓦屋面,沿檐口和屋脊安置綠色琉璃堿邊,前坡屋面中心為綠琉璃聚錦作法,菱形圖案。各屋脊均為黃綠琉璃浮雕雕花脊,正脊表面雕行龍與寶相花紋飾,行龍頭小、上唇外翻、身軀長、細腿、細爪、細尾、鱗片紋,體態(tài)輕盈,初具“明龍”的形態(tài),兩端施正吻,尾部有向上向外卷曲的趨勢,處于形狀轉變的過渡階段,有元代遺風,中間脊剎為羅漢牽獅子造型;垂脊表面雕寶相花紋飾或卷草紋,施垂獸,獸前、獸后各施跑獸兩尊,垂脊端部設置角神,四尊角神形態(tài)各異。正身梁架為使用減柱造的七檁抬梁式木構架,梁頭、角背等雕有祥云造型,瓜柱均墩于蓮花座之上,柱身刻有日、月或云紋,脊檁及金檁下設置襻間斗栱,彰顯建筑在村落中的地位;山面梁架不使用推山法,其中北架使用“順梁法”,南架使用“趴梁法”,在減柱位置設置彎曲趴梁,具有一定的“元代風格”;轉角部分使用抹角梁,在梁正中設置交金瓜柱,用于承托搭交金檁,角梁做榫,直接插在瓜柱上,由戧與角梁相連接,搭在搭交金檁之上,形成屋面垂脊的骨干構架。前、后檐各施11攢重昂五踩溜金斗栱,東、西山面各施5攢重昂五踩溜金斗栱,四角各設置角科斗栱一攢,斗口尺寸為80mm。墻體上身青磚砌筑,砌筑形式為順丁混砌。前、后檐門窗均被拆改,均與原形制不同。正殿坐落在0.72米高的臺基上,磚石混砌,前檐踏步被改為紅磚砌筑,后檐踏步被拆除,地面青磚鋪設,青磚排列式樣為條磚十字縫,椽子、望板、瓦口、閘擋板、額枋、平板枋、斗栱外拽及檐柱表面油飾均脫落,室內梁架及斗栱內拽表面有彩畫,彩畫主要為一整二破的璇子彩畫,顏色以白、黑、紅為主,繪有寶相花、如意頭、云紋、太極等圖案。
常道觀在多版章丘縣志中均有記載。清乾隆《章丘縣志》卷四——寺觀篇:“常道觀在縣南綠原村(今埠村街道東鵝莊),觀制奇詭,相傳魯般(班)所構,工匠欲仿其遺法,仰視竟日夜力,出觀輒忘之,李姓以祀老氏”;又據(jù)清道光《章丘縣志》卷二——建置志二十五:“常道觀在縣治南綠原村(今埠村街道東鵝莊),規(guī)制奇異,相傳魯般(班)所構,工匠欲仿其遺法,仰視竭目力,出門即忘之!1936年,著名建筑史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親臨常道觀考察,將常道觀正殿方圓構圖特色窗子收錄在《中國建筑藝術圖集》一書中。
2015年6月23日,常道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埠村街道: 政區(qū)人口:埠村街道辦事處位于章丘市中南部,面積43.91平方公里,耕地1335公頃,轄4個管理區(qū)、17個行政村,總人口36291人,人口出生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1.99‰。 經濟概況:2010年地區(qū)生產總值34.58億元,糧食總產量12660噸,農業(yè)增加值1.2億元,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5.6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5億元,社會消費…… 埠村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